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養他们的健全人格、个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
二、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文本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有力的依托。记得某位作家说过:“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这说明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受到道德品质、精神理想、处世之道等的教育,从而能够深入地去认识社会现实以及人生,增长他们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既有不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个性,又具有批判现实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敏锐性。如让学生走进《西游记》,领略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风采;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仰慕苏轼乐观豁达的胸襟;走进《晏子使楚》,学习晏子爱国的优良品质……文本中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简介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品味、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来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汲取文本的精神营养,通过精神上的熏陶,逐渐提高自己做人的修养,从而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三、以生为本,浸润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进行“动口”、“动手”、“动脑”,张扬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和谐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开放的意识以及民主的态度,允许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感悟。鼓励学生用自己明亮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灵敏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窗》时,引导学生理解不靠窗病人性格时,问学生:“你怎么看待不靠窗病人的?”好几位学生都说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但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有优点的人。”假如我是那位教师,对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就不会简单地否定他,或者是急于去纠正他的看法,而是应该尊重他的意见,鼓励他说出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赞赏他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真正理解语文文本的情感,深入体察文本作者的心绪,能够通过学习感悟文本表达的精髓,使学生学会自觉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热情,挖掘个体学习语文的潜能,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语言学家华特斯涅斯也说过:“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内涵更是深广无边的。语文课堂应该向生活拓展,课本知识的掌握应该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感悟、积累的途径活化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人文情感,要让学生离开课堂,积极投身到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包含着听说读写的内容,等待着学生去探究、训练。比如:听听音乐会、说说相声、看看电影电视、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综合性学习等,这些活动对于语文学习有所裨益。语文课程是我们学习母语的课程,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随处可见:如无可比拟的语言环境,满眼都是汉字,满耳都是汉语;丰富的文化资源,璀璨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等等。此外语文课程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可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课程,教师要做到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感。新的世纪,我们的教育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
总之,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语文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人走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时时刻刻从中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将会成为明天更出色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韦淑红)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養他们的健全人格、个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
二、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文本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有力的依托。记得某位作家说过:“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这说明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受到道德品质、精神理想、处世之道等的教育,从而能够深入地去认识社会现实以及人生,增长他们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既有不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个性,又具有批判现实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敏锐性。如让学生走进《西游记》,领略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风采;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仰慕苏轼乐观豁达的胸襟;走进《晏子使楚》,学习晏子爱国的优良品质……文本中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简介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品味、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来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汲取文本的精神营养,通过精神上的熏陶,逐渐提高自己做人的修养,从而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三、以生为本,浸润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进行“动口”、“动手”、“动脑”,张扬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和谐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开放的意识以及民主的态度,允许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感悟。鼓励学生用自己明亮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灵敏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窗》时,引导学生理解不靠窗病人性格时,问学生:“你怎么看待不靠窗病人的?”好几位学生都说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人,但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有优点的人。”假如我是那位教师,对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就不会简单地否定他,或者是急于去纠正他的看法,而是应该尊重他的意见,鼓励他说出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赞赏他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真正理解语文文本的情感,深入体察文本作者的心绪,能够通过学习感悟文本表达的精髓,使学生学会自觉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热情,挖掘个体学习语文的潜能,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语言学家华特斯涅斯也说过:“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内涵更是深广无边的。语文课堂应该向生活拓展,课本知识的掌握应该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感悟、积累的途径活化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人文情感,要让学生离开课堂,积极投身到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包含着听说读写的内容,等待着学生去探究、训练。比如:听听音乐会、说说相声、看看电影电视、做做社会调查、搞搞综合性学习等,这些活动对于语文学习有所裨益。语文课程是我们学习母语的课程,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随处可见:如无可比拟的语言环境,满眼都是汉字,满耳都是汉语;丰富的文化资源,璀璨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等等。此外语文课程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可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处于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永远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课程,教师要做到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链接生活,感悟人文情感。新的世纪,我们的教育需要生动活泼的“大语文教育”。
总之,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语文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人走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时时刻刻从中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将会成为明天更出色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