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型演员王霙和他的爱人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化装师贺亚琳,是一个天真活泼快人快语的透明女孩。1996年的一天,她特别高兴——因为她接到了一份邀请,邀她加盟电影《彝海结盟》剧组,而且是给影片中的特型演员化妆。啊,特型演员,那都是一些神秘的“大人物”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务光荣,责任也重大啊。她闪着黑亮的大眼睛,快乐地抿嘴一笑,赶紧就收拾行装,像小燕子一样忽悠一扇翅膀,就轻快地飞到了四川德昌的彝族山寨。她当时还不知道,顽皮的丘比特,已经为她准备了一支幸福的神箭,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情缘,在远方那片神奇的山水里,等待着她的到来。
  


  当时剧组已经在彝寨里拉开了架势。这部戏主要表现的是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歃血为盟的故事,戏已经开拍了,贺亚琳赶紧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过了几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来了,贺亚琳好奇地打量着“毛泽东”,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嗨,原来是他!
  贺亚琳无声地笑了起来——他们早就认识。扮演毛泽东的是当时中央实验话剧院的著名演员王霙,几年前他们曾在北京有过几面之缘。小贺想:当时怎么没注意到他像青年毛泽东呢?性情直爽的小姑娘把自己的想法跟王霙一说,王霙也笑了起来。他说:“不仅你当年看着我不像,连我自己也没意识到我像。当我跟我妈说我被选为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时,我妈一手拿着毛泽东的照片,一手拉着我,她上看下看,最后‘总结’道,怎么看你也不像毛泽东他老人家呀。”
  
  一、起初王听她开始讲“大道理”,还带了一种玩笑的心理,渐渐地,他开始认真地频频点头了
  
  王霙当年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青年演员,小伙子是位长发飘飘的小帅哥。此前他搞过舞蹈,在越剧团唱过小生,在中央实验话剧院扮演过《桃花扇》《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小镇风情》《阿Q正传》等剧作中大大小小不同的角色,但是,从没演过毛泽东。
  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天辟地》剧组来中央实验话剧院挑选特型演员,当时的目标另有他人,考察完之后,剧组提出看一看剧院演员的档案,就这样,在一大叠演员照片中,剧组突然发现了王霙。负责陪同的剧院同事赶紧把王霙喊到办公室,第二天王霙就应邀飞往上海试妆了。在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考试”之后,他又连夜坐火车回到北京。很快,王霙就接到通知,他被选中了!在22位“竞选”的演员中,各级领导和吴贻弓导演一致认为,王霙最像。这是王霙的第一个片约。
  在《彝海结盟》片场,他告诉小贺:“被《开天辟地》剧组选中时,我非常激动。”小贺静静地听着他的叙述,忽然开口说道:“形似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神似。”王霙一愣,顽皮地眨眨大眼睛,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状……小贺开始“滔滔不绝”:从化装师的角度来说,一个特型演员的形象再接近角色,也总会有一些欠缺的东西。一定要根据剧本,找出最激动人心的造型亮点,要有勇气打破一些化妆上的框框套套,演出人物的神韵和“魂”。
  起初王霙听她开始讲“大道理”,还带了一种玩笑的心理,渐渐地,他开始认真地频频点头了。小贺告诉他:他在镜头下的最好角度是45度,在这一角度下,他的形象最接近青年毛泽东。她鼓励王霙不要仅满足于形似,要追求神似。她给王霙分析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发型变化,从皮肤、层次、棱角甚至演技等方面帮他精雕细琢,使王霙更有信心能够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有厚度感、立体的领袖形象……
  两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等到拍完《彝海结盟》,他们似乎谁也离不开谁了。两人结伴去图书馆查资料,结伴去拜访毛泽东的亲属和生前工作人员,结伴去采访韶山的乡亲们……就这样,不知不觉里,他们也在彝海结盟了。而连在他们心间的那条红线,就是那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
  结婚以后,贺亚琳也调进北京工作。夫妻二人现在一个是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一个是国家话剧院的主任舞台技师、二级化装师。夫唱妇随,琴瑟相谐,小日子过得甜蜜而幸福。而领袖毛泽东,则是这个家庭里一个永远的主题。
  
  二、因为在电影《我的长征》中的出色表演,王在苏州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喜捧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今年11月9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他们位于北京胡家园社区的工作室采访。
  
  这是一个朴素的小院子。一进门,一张张雄姿英发的青年“毛泽东”海报就出现在面前,他们都是由王霙扮演的——剑眉朗目,高大魁梧,真像啊!小贺在旁边骄傲地告诉我:从电影《开天辟地》开始,她的夫君已在《秋收起义》《杨开慧》《彝海结盟》和《狂飙》《巨人的握手》等几十部影视剧中扮演过毛泽东,而且他扮演的多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与这位叱咤风云的世纪伟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而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大多数,都是小贺为他担任的化装师。
  听王霙和小贺充满激情地谈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那份幸福和甜蜜。
  采访是从最近的金鸡奖开始谈起的。因为在电影《我的长征》中的出色表演,王霙在苏州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喜捧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荣获提名的刘子枫、牛和剧院的同事姜武还有曾出演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邱林,都是实力很强的演员,他们的作品也都很优秀。能够在这种竞争中得到这个奖,意味着专家们对他表演的认可。王霙说,评委能看到我的进步,是对我的鼓励。我想这个奖不仅是对在这部影片中我表演的肯定,可能他们还全面纵向地看到了我的表现和努力。通过国家话剧院多年的培养和个人艺术道路上的不断积累,我才得到这个奖。虽然步子慢些,但稳稳当当在走。对自己来说,得不得奖不重要,关键还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自己很开心。
  


  王霙很激动。在当时发表的获奖感言的最后,他深情地说:“感谢我的妻子贺亚琳……”话音一落,掌声四起。当时在场的国家话剧院同事、《大宅门》里的“三老太爷”刘佩琦说:“嘿,确实应该感谢小贺啊。”
  王霙告诉记者:“妻子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不光在造型上,表演的一些细节上也作了很多解释和研究,做到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鼓舞。家务不让我干,让我去看碟片,研究角色,不耽误我的艺术创作。她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在剧本理解、人物分析上也对我帮助很大。好多圈里人对我说:‘贺亚琳是你的拐棍,你事业的成功,有她一半的功劳。’现场拍戏,我爱人看到稍有不对,就会利用补妆的机会提醒我。比如语言节奏要把握火候,眼神不要太分散,既要有朴实亲切的一面,也不能丢掉伟人气概的东西,等等。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呢。”
  
  三、她心疼地说:“毕竟王不再是20多岁的年轻人了。”
  
  王霙的工作态度是很勤奋的。最近一段时间,观众可以在银幕和荧屏上连续看到他塑造的几个不同的“毛泽东”形象,如电影《我的长征》《八月一日》,还有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等,都很受欢迎。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多个频道反复播放的《井冈山》中的毛泽东形象,很多观众认为是他表演生涯中的一个突破。在这部剧中,他尝试了中年以后的毛泽东形象,丰富,饱满,很到位,反响也很热烈。但是观众不知道,这部电视剧的背后,凝聚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该剧表现了1927年到1930年的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一直到离开井冈山。拿到剧本后王霙就爱不释手,久久不能入睡。此后尽管这个角色的人选几经变化,他还是一直进行着一丝不苟的准备。经过多次试妆后,最后才确定下由他主演。为了达到导演的要求,除了认真做足案头工作、仔细揣摩角色心理之外,王霙还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是一段史诗般的经历,非常动人。为了尽量真实表现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形象,除了加强运动和控制饮食,王霙还得靠减肥药来减轻体重。因为担心药物对他的心脏造成损害,小贺又千方百计给他补充营养。她心疼地说:“毕竟王霙不再是20多岁的年轻人了。”
  在造型方面,化装师妻子给王霙带来很多自信。小贺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先后画了上百张设计图来研究揣摩。除了毛泽东角色的形象,连搭戏的朱德、陈毅等角色的形象她也费了很多心血。因为是夫妻的缘故,小贺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揣摩推敲王霙跟角色形象之间的异同,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刚上井冈山时的毛泽东和后来革命顺利心情大好时候的毛泽东,其角色发型底色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拍摄过程中,王霙对上一镜头和下一镜头中的发型不一致提出过异议,小贺也耐心地跟他交流:生活中人物的发型也不会是单一不变的。银幕角色的发型如果一成不变,反而显得不够真实了。因为她说得很对,王霙也就虚心地接受了。
  记者问小贺:“王霙在银幕和荧屏上扮演伟人,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端起伟人的‘大架子’呢?比如他有没有大男子主义?在家里凶不凶?”
  


  小贺看了一眼王霙,美滋滋地回答道:“他妹妹跟我开玩笑的时候,还说我管她哥管得太紧呢。说我这也不许他吃,那也不许他吃的。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他控制体重,保持体型。我们在塑造角色等问题上也有过争吵和辩论,但总体来说,他这个人在生活中还算是个好丈夫吧。”
  尽管结婚多年了,可是两人如今仍仿佛“一直在谈恋爱”。有时候两人天各一方,在不同的剧组里工作,“热线电话”就成为他们传情的工具。拍片间歇,王霙只要一看到小贺业务相关的书,《人物造型》啦,《历代服饰》啦,《老照片》啦等等,无论多贵,一定要买下来。他每次出差回来见到小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婆,我送你一件礼物。”他说:“我送你礼物,我觉得很幸福。”每年的情人节和小贺的生日,细心的王霙都会记着送上一束芬芳的鲜花。尽管已是多年的“老夫老妻”了,这份浪漫的爱情仍像含露乍开的鲜花一样新鲜而芬芳。
  有一次,小贺和王霙一起逛商店,小贺在一架相机前端详了很久,但后来看了看昂贵的标价,还是摇摇头,离开了。可是第二天,她一起床,忽然发现自己手中握着的,就是昨天看了半天的那架相机。王霙说:“你的工作用得着,多贵,咱也买。”
  当然,两人更多的交流还是在艺术创作上。每接一个剧本,小贺都要和王霙一起研究,根据剧情需要,仔细分析表演上的特点。不放过一个细节和潜台词。小贺说:“王霙的优点就是认真,比较刻苦,业务上肯钻研,聪明,自尊心强。”
  
  四、他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次也都是用心去演。他说因为我扮演的是毛泽东啊
  
  在生活中,他们夫妻过着和我们平常人一样的平凡日子,一样为工作努力,一样为柴米油盐而操心,他们热烈的
  情感和普通的家庭生活并不伟大,也不神秘,而是平实又幸福。
  采访中,王霙夫妇多次谈到“人要做好,戏才好。人做不好,戏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几句话。因为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连在一起,王霙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把“艺德”二字看得非常重。他接每一部戏,从不和人家谈钱,更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和制片方闹过什么纠纷。“全国这么多演员,能演毛泽东他老人家不容易,一定要演好。”他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次也都是用心去演。他说因为我扮演的是毛泽东啊。
  表现毛泽东的片子不好演,演好更不容易,要演得让领导专家和观众都能认可,更需下大工夫。谈到自己扮演领袖人物的体会时,王霙提到了“理解、分析、揣摩、积累”这样几个词。他认为特型演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准确把握人物的气质、胸襟和丰富的情感。要细心地琢磨每一段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潜台词,他自信地说:“只要努力,总会在演出时碰撞出火花的。”
  比如《井冈山》的毛泽东是用普通话来塑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都能听得懂。一般人觉得用方言塑造领袖人物比较容易像,而用普通话塑造领袖形象,则是对演技的考验,因为不容易像。但是,王霙却坦诚地说,其实用方言来塑造领袖人物的难度更大。因为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容易有官腔。王霙演过越剧和话剧,还演过《陶行知》《聊斋》《三言两拍》等电视剧,丰富的表演经验,为他准确地把握和塑造好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经有记者问王霙:迄今为止,您扮演的大都是青年毛泽东,有没有考虑过接老年毛泽东的戏呢?其实,王霙也曾在湖南电视台高迪导演的一部连续剧《肖劲光大将》中扮演过老年毛泽东。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确实是一个挑战。不过,王霙至今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作品,还是青年毛泽东的形象。
  当他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背诵起他在电视剧《井冈山》中的几段台词时,那浑厚的充满磁性的声音在室内回荡,撞击着记者的心扉。他眼里自然流露出的那份气度和深情,更是令记者久久难忘。
其他文献
朱敏噌一下站起来,疾步走到写字板前,只几笔,就勾出了一个房子的结构图。  那是朱敏在美国买的第一套房子,花了他几年来辛苦攒下的17万美元。有意思的是,那以后,每当攒足几百美元,夫妻俩就会开辆小卡车去Home Depot(家得宝)买建筑材料,业余时间,二人就在房子后面一砖一瓦地搭房子,就这样搭了一年多,加盖了大概100平方米,朱敏说,赶紧卖了,去买个新的。结果,这套房子卖了27万美元。朱敏拿着这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