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因此只有构建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记得我小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五年级的语文课了,倒不是五年级的语文很特别,而是教我们的老师很特别。他是个很有幽默感的老者,在他的课堂上不管是单调的生字,还是复杂的课文,从他的嘴里出来都成了游戏,故事、顺口溜、电影、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所以每天的语文课都是我们向往和期待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亲其师、信其道”了。
低年级语文课承担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作用,对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但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文任务简单,文章篇幅短小,极易出现机械读写,重复训练,使语文课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伤害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很多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更是坦言,语文课也就是读读书,写写字,除了多读多写没有什么诀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这一要求,更警示我们:机械的读写训练是不可取的,挖掘教材的快乐元素,用有趣的方式把学生领进语文的殿堂,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情感,从而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期许的“有趣课堂”标准。我在教学低年级课文时,通常做法是:
一、在体验中“演”文
低年级语文教材篇幅短小,语言生动,便于记忆。许多寓言或童话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学生的从读到演,不是简单学习形式的变化,更是认知程度的提升。在学习《小动物过冬》后我布置了一项“软”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故事演一演。没想到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特别是有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还把故事做了适当的拓展,表演得非常好。她们除了保留了课文的完整情节,还给故事加了很多自己的创新:欢快的音乐中,几个好朋友在快乐地起舞,跳的是我们流行的校园集体舞,说的是时髦的问候语,扇子扇的秋风,塑料泡沫的大雪,无一不是学生智慧的体现。学生表演幽默夸张,看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就连老师也忍俊不禁!演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二、在欣赏中“画”文
学生都有在书上“涂鸦”的习惯,就连鲁迅小时候也“用纸蒙在《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何况是一般的孩子呢。与其让学生在位子上提心吊胆地画,不如放手让学生光明正大地画,画个痛快过瘾。在语文课堂上,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画”课文。特别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的情况下可以把课文“画”下来。一是诗配画。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隽永,给诗文配画,实际上是对课文另一种欣赏和审美;二是文配画,在一些空间结构明显的课文中,鼓励学生通过用图画的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文,对一些通过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课文尤为实用。如在教学《月亮湾》时,我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介绍的月亮湾特点,把月亮湾的美景画下来。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我则要求描摹书上插图,体会丹顶鹤的形态美、颜色美……当然,语文课不是美术课,语文课堂的画是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的需要,而不是美术的技法训练。
三、在创造中“唱”文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很大。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咏演唱的。唐诗故事中就有诗人通过歌妓演唱各人作品的数量定胜负的佳话,可见,唱诗文不是语文教学中的哗众取宠之举,而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加工。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有许多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除了要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还要把音乐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到诗文的不同感染力。对于一般诗歌教学,唱课文一般安排在结束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学延伸进行,启发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你把这篇课文“唱”出来,你行吗?你会怎么唱?怎么样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演唱节奏。当然学生唱课文大多是“短笛无腔信口吹”,但是,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美,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别样快乐。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蚕姑娘》时,我通过对家里养蚕过程的实时拍摄,剪辑制作成成VCR,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画面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可以找来相关的电影,欣赏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技艺,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的巨大成就与少年时刻苦学艺的因果关系;在设计形近字比较的教学中一般我会使用白板,因为白板呈现灵活,拉动自如。我会把某一类的形近字的偏旁部首打乱后综合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拉动重新组合,这样就会快乐的气氛中很快掌握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总之,快乐的元素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无处不在。发现它,无须高深的学问,使用它,也不要特别的手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快乐就会常伴左右,教的人舒心,学的人开心!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
低年级语文课承担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作用,对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但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课文任务简单,文章篇幅短小,极易出现机械读写,重复训练,使语文课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伤害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很多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更是坦言,语文课也就是读读书,写写字,除了多读多写没有什么诀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新课标这一要求,更警示我们:机械的读写训练是不可取的,挖掘教材的快乐元素,用有趣的方式把学生领进语文的殿堂,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情感,从而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期许的“有趣课堂”标准。我在教学低年级课文时,通常做法是:
一、在体验中“演”文
低年级语文教材篇幅短小,语言生动,便于记忆。许多寓言或童话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学生的从读到演,不是简单学习形式的变化,更是认知程度的提升。在学习《小动物过冬》后我布置了一项“软”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故事演一演。没想到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特别是有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还把故事做了适当的拓展,表演得非常好。她们除了保留了课文的完整情节,还给故事加了很多自己的创新:欢快的音乐中,几个好朋友在快乐地起舞,跳的是我们流行的校园集体舞,说的是时髦的问候语,扇子扇的秋风,塑料泡沫的大雪,无一不是学生智慧的体现。学生表演幽默夸张,看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就连老师也忍俊不禁!演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二、在欣赏中“画”文
学生都有在书上“涂鸦”的习惯,就连鲁迅小时候也“用纸蒙在《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上描绣像”,何况是一般的孩子呢。与其让学生在位子上提心吊胆地画,不如放手让学生光明正大地画,画个痛快过瘾。在语文课堂上,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画”课文。特别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的情况下可以把课文“画”下来。一是诗配画。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隽永,给诗文配画,实际上是对课文另一种欣赏和审美;二是文配画,在一些空间结构明显的课文中,鼓励学生通过用图画的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课文,对一些通过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课文尤为实用。如在教学《月亮湾》时,我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介绍的月亮湾特点,把月亮湾的美景画下来。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我则要求描摹书上插图,体会丹顶鹤的形态美、颜色美……当然,语文课不是美术课,语文课堂的画是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的需要,而不是美术的技法训练。
三、在创造中“唱”文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很大。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咏演唱的。唐诗故事中就有诗人通过歌妓演唱各人作品的数量定胜负的佳话,可见,唱诗文不是语文教学中的哗众取宠之举,而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加工。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有许多本身就是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除了要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还要把音乐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到诗文的不同感染力。对于一般诗歌教学,唱课文一般安排在结束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学延伸进行,启发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你把这篇课文“唱”出来,你行吗?你会怎么唱?怎么样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演唱节奏。当然学生唱课文大多是“短笛无腔信口吹”,但是,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美,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别样快乐。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蚕姑娘》时,我通过对家里养蚕过程的实时拍摄,剪辑制作成成VCR,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画面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可以找来相关的电影,欣赏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技艺,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的巨大成就与少年时刻苦学艺的因果关系;在设计形近字比较的教学中一般我会使用白板,因为白板呈现灵活,拉动自如。我会把某一类的形近字的偏旁部首打乱后综合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拉动重新组合,这样就会快乐的气氛中很快掌握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总之,快乐的元素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无处不在。发现它,无须高深的学问,使用它,也不要特别的手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快乐就会常伴左右,教的人舒心,学的人开心!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