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058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同期声 运用
  电视新闻是用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等因素构成的多样化表现艺术。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电视画面而存在的声音,是在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采访者、被采访者以及采访现场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采访对象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的各种声音。由于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同期声可以增强观众参与感、加大新闻信息量,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美感和魅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时间效率,如何快速、直观地把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同样时间获取更多更大的信息量,让节目的节奏富于变化,跳跃感强,最终使观众获得良好的视听感受,是电视节目制作努力追求的方向。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不同同期声的交互使用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尤其是现场声与话外解说、字幕、画面的同时运用,巨大的信息量更能给观众的视听感受带来强烈的冲击。电视媒体与广播、报纸、网络构成了当今的四大主流媒体,但电视正因为同时具有了字幕、画面、声音、解说等因素而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备受观众的亲睐。这也是电视新闻所独有的美感和魅力所在。
  正确运用好同期声,会加强观众的参与意识,缩短新闻报道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所以说在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中要树立受众意识,关注面向谁的问题,从受众的收视心理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润物有声、引起共鸣、沟通心灵。
  二、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提高可信度,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它的优势在于同时从声、画两个方面对新闻现场进行纪实性传播。一场晚会的报道,如果观众看到的只是演员舞动的身影,却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声,会让人有缺乏灵魂的感觉,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感就会被大大削弱。相反,让观众在看到画面、听到解说,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场效果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则会大大提高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传播效果。
  三、同期声的使用能够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真实、传神,从而增强其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篇好的报道,如果没有现场采访同期声或现场效果声,从头到尾都是播音员的声音,只会给人一种填鸭子式的说教感,再深入的报道,都可能给观众一种旁观者色彩。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报道活起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及时、恰当地运用同期声采访或效果声,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5·12”汶川特大地震,国内外媒体给予了最广泛的关注、最真实的展示、最全面的报道,从灾情发生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全国人民的大爱奉献;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等多兵种的现场救援到灾区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媒体给予了全方位最真实的报道,大量真实影像和悲怆甚至是惨烈的现场,震撼了所有有良知者的心灵。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抗灾救灾一线,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救援人员,大量现场声的运用,给受灾群众莫大的安慰和勇气,给救援人员增添了莫大的力量,也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民族志气,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更掀起了全民族爱国激情。
  恰当的同期声往往比解说更吸引人,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它与解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它能把事件现场的气氛、人物的气质、情绪、性格特点等诸多信息传达给观众。生动的立体感的表现可以使观众受到感染,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感情,引导观众同步接受一种“现实体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电视同期声的运用,那场抗震救灾报道才获得空前的成功。
  四、同期采访可以证实解说的内容,也可以弥补电视画面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一般来说,同期声采访是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证实。对于解说的新闻事实来说,通过采访起到了“人证”作用,当事人站出来说明,证实解说词提及的内容,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多人物的采访,还能起到证据链或互相佐证的作用。例如笔者采制的《枞阳海螺:垃圾当燃料 节能又环保》一稿,讲述的是枞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一项新技术,把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当成燃料,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的事情。为了解垃圾当做燃料是否产生次生污染、是否影响水泥熟料成份、一吨垃圾能节约多能源等真实情况,我先后采访了该项技术创新人员、电力技术人员、产品检测技术人员,通过对不同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采访,来印证该项技术的应用,在不影响水泥熟料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的事实。该条新闻以主题新颖积极、采访逻辑结构严密在2010年安庆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还有一些情况,就是在电视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新闻事实是无法用镜头来表现的,如已经发生过的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交通、天气等原因无法到达现场,只能通过采访目击者或事件亲为者还原事实真相、诉说事件发展方向,以及事物的道理、人物思想观点等等都是不能用镜头或同期声再现的。这时候,采用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者的同期声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难忘的蘑菇云——记两弹元勋邓稼先》,是笔者于2002年参加安徽省电视台举办的骨干记者研讨班时观摩的一部历史记录片,该片讲述的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研制原子弹、氢弹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主人公早已过逝,如何展示邓稼先的功绩,是制片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该片通篇采用同期声采访制作,没有一句解说词,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全部通过邓稼先的家人、同事、朋友、同学等当事人的采访、回忆、追踪来再现,由一些写意的画面和音乐串接而成。该片获得了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节优秀作品奖。制片人通过全篇采用同期声采访的形式克服了画面无法再现的不足。   同期声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不好,不但不能增强新闻现场感,甚至会产生破坏主题、画蛇添足的负作用。眼下,记者在运用同期声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策划不够,考虑不周到,被动应付。有的采访对象十分配合,对一个报道主题,采访对象可说的话很多。但由于记者准备不充分,不知采访对象说什么才能说到点子上,只好“人云亦云”,结果采制回来的同期声,文不对题,用不上。二是把同期声拍摄当作“顺手人情”。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本来采访的素材已足够了,生怕冷落了陪同采访的领导,就说:“某某领导,您不妨说上几句吧!”于是这位“领导”就对事件来个面面俱到的概括和总结,结果是什么都说了,什么都说不透,说了长长一大段,可用的话却很难找到几句。三是忽视使用电视同期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新闻采编人员缺乏精品意识,对工作缺乏责任心。一方面,现场记者懒得去采访、采集同期声,甚至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根本就没带话筒。更有甚者,有的话筒不打开,采集的素材全是哑片,丰富的现场信息被大量丢失,只采回无声的画面,致使后期编辑想用同期声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是编辑制作人员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嫌麻烦,图省事,只输入画面,不输入音频,致使同期声在最后一个环节被甩掉。诸多问题都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大忌。
  事实证明,同期声已成了电视新闻不可惑缺的组成部分。一篇成功的报道,必须具备传神的同期声,同时要求记者具备扎实的基础,过硬的功底和良好的素养。具备了这样条件的电视记者,还要具备新闻敏感,精品意识,必须做到每一次采访,都能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采制回来的同期声是深化主题,画龙点睛之笔。那么记者出门采访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确定采访主题,选择采访对象,进行背景研究;其次着手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是为正式采访提问做准备,同时也有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问,抓住关键,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提问要有明确目的,问题要具体,提问要直奔主题,切中要害,提问要使用简洁、通俗的词句。第三,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主题;二是记者能够使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被采访对象,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三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就懂。
  (作者单位:枞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广播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飞速发展,必须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即要“内抓覆盖,外抓联盟”。  【关键词】地方广播 内抓覆盖 外抓联盟 发展两翼  近几年,是地方广播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经营管理好的,每年的创收突破千万元,甚至更高;差的仍在200、300万元之间徘徊。而且,各地方电台创收的医药医疗广告和品牌广告之间的比例相差悬殊。经营管理好的,二者之间的比例
【摘 要】“注水新闻”的出现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价值以及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想要解决“注水新闻”带来的问题,应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优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强化管理标准,重视加强新闻采编的过程控制。  【关键词】注水新闻 新闻报道 新闻职业道德  人们常用“注水”一词来形容那些掺了杂质的、华而不实的物品。无疑,“注水新闻”就是掺杂了虚假或无效信
对巨尾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化感潜力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巨尾桉油乳液对真菌和昆虫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巨尾桉油乳液浓度的增大,其对病原真菌(真菌粉蕉枯萎病菌
测定分析圆柏属2种常绿木本植物叶抗氧化系统在冷冻适应过程中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叶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抗氧化保护系统有关,该系统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
【摘 要】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治理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其参与领
山杏(Prunus armeniaca)是一种灌木状小乔木,在北京山区较为贫瘠、干旱的阳坡地带广泛分布.于2002年7月和2003年7~9月,采用种子收集筐估计了山杏种子的产量、种子雨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