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 离现实再近一点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访谈,李沧东都要确认对方能够听懂他的话。他面露疑惑,问我身旁的韩语翻译:“刚才我的回答你是不是忘了翻译给她?如果觉得时间紧张,我可以多谈半个小时。”
  在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他也要求中断访谈,原因是现场翻译没有就位,而台下的中国观众大多不通韩语,如堕云雾。
  这档节目即将播放李沧东2010年的电影——《诗》。这是他最近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面向观众的作品。

当导演是从没想过的事


  在中国,李沧东的粉丝并不算多。他的5部影片没有一部在中国影院公映过。
  2002年,李沧东凭借《绿洲》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7年,他执掌的《密阳》将韩国演员全度妍送上戛纳影后的宝座。3年后,《诗》再摘戛纳最佳编剧奖,他在这部电影中身兼编剧和导演。
  21世纪之初,电影界韩流来袭,包括李沧东、林权泽、金基德在内的几位韩国导演横扫戛纳、威尼斯、柏林等电影节。韩国本土商业电影也不输好莱坞大片,多年占据票房榜首。那时,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韩国电影是《我的野蛮女友》。
  韩国电影为亚洲影坛带来了荣誉和经验。早在2001年,出版人张立宪就主编过一本关于韩国电影的书,名叫《韩流》。
  在韩国,李沧东的成名是在1980年代。那时他的身份是小说家。从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战利》开始,十多年间有数部小说面世,还拿过《韩国日报》的创作文学奖。早年,他画过漫画、拍过话剧,当作家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至于拍电影,“那是从没想过的事,小时候觉得拍电影的人都属于另一个世界。”
李沧东
生于1954年,韩国导演、作家、编剧,曾任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只拍过5部电影:《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诗》,但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1993年,李沧东在朴光洙导演的《想去的岛》中担任编剧和第二副导演。
  随后,他自编自导,创作了“绿色三部曲”:《绿鱼》(1997)、《薄荷糖》(2000)、《绿洲》(2002)。主人公是清一色的男性:城市黑帮的乡村少年,逐渐偏离轨道的青年警员,心存真爱却不见容于世人的顶包罪犯。
  “我不想去制造华丽的幻觉让观众陶醉,我希望电影能离现实近一点、再近一点,每次创作我都围绕这一点在努力。”李沧东说。
  台湾导演侯孝贤在李沧东喜欢的导演名单中名列前茅。他最早看《风柜来的人》,心里一惊,“就像是我自己拍的電影一样。”男孩们在海边嬉闹的场面,站在荒废的高楼俯瞰整个高雄市的场景,都因为似曾相似而镌刻进他的记忆,“连那种感伤也是一样。”
  鹿特丹电影节上,他第一次见到侯孝贤。“他似乎知道我对他的喜爱,所以一直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我。”说到这里,李沧东笑起来,“我没有直接说什么,但饭后我们会一起在餐厅外面抽烟,他会问我有没有烟。”

当文化部长对创作没有帮助


  2003年,李沧东出任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电影导演进内阁,在韩国也是惊人的创举。
  这是时任总统卢武铉在选举公约中的承诺,即不会从官员中挑选文化部长。李沧东解释:“当时没人愿意当,我也推让不掉,就上任了。”其间,韩国电影配额的缩减一度让他身陷批评漩涡,这项制度曾是保护韩国本土电影免受外来冲击的坚固壁垒。
  16个月后,他辞职了。“因为政治家说话的方式和作家、导演是完全不一样的”。
  重归影坛不久,李沧东交出力作《密阳》,国内国际各种奖项拿了个遍。这让从政经历更像是一个插曲,骤起骤停。“当文化部长对我的创作一点帮助都没有。”他直言不讳。
  2009年,他邀请韩国资深女演员尹静姬出演新片《诗》。故事原型是发生在韩国的一起少年性侵案。当时李沧东在日本旅馆里,碰巧看到一档节目,舒缓的旋律和着变幻的自然风景,为的是抚慰深夜失眠的人。他脑中闪过“诗”这个字眼,并开始思考,生活中的美和残酷该以怎样的方式调和。
  “真正的美不是自然世界的花花草草,要穿过生活中的绝望和苦难,才能找到美。美是与痛并存的,就像共生的光明和黑暗。”李沧东谈起他对《诗》的理解。
  影片中,年迈的妇人美子一边学习写诗,捕捉生活中细小的美感,一边承受亲人犯罪带来的折磨,寻找救赎。结尾处她完成了一首诗作:“日落时天空还会变红吗/鸟儿还在通往树林的路上唱歌吗/你能收到我不敢寄出的信吗/我能表达我不敢承认的忏悔吗/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那天的节目录制现场,李沧东低声念起这首诗的片段。诗的作者正是他自己。

你会发现自己遗失了什么


  10年前的中国,通过一般渠道很难看到韩国电影。编剧史航和朋友们专门跑到韩国使馆文化处借来李沧东的电影光碟,找韩国留学生当翻译,演一句台词暂停一下,看一部电影要花上一整天。
  史航是《韩流》的撰稿人之一。这次的电视节目中,他被邀请到现场与导演交流。李沧东的作品里,他最喜欢《薄荷糖》。这部片子结构独特,“就像剥洋葱一样,剥一层流一次眼泪,剥到最后那一层,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史航在现场找不到纸,往手背上记了密密麻麻一堆笔记。他问李沧东的问题很简单,“为什么要拍《薄荷糖》?”
  四十多岁的李沧东有一次在镜子前刮脸,发觉自己衰老了很多,一个重返青春的念头攫住了他。他想拍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这就是在2000年世纪之交上映的《薄荷糖》,他的第二部电影,也是对他个人意义最重大的作品。
  影片讲述一个年轻人成长到中年,最后选择自我终结的故事。“未来是现在的延续,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不如把主人公的人生切割成段,倒回去讲述,为每一个结果找到起因。故事背景从1979年跨越到1999年,正是韩国社会动荡激变的时代。全斗焕独裁政权、光州民主运动、亚洲经济危机等事件悉数登场,在一个小人物身后,一轮一轮如布景变幻。   故事以40岁的主人公卧轨自杀开头,以20岁的他对未来的期盼和忧虑结尾。我问导演结构上的设计是否只是形式实验的一部分,他说:“不仅仅是,那是一个逐渐接近核心的过程,你会发现自己遗失了什么。”
  “对你来说,遗失的是什么呢?”
  他似乎是找了一会儿,才发现了这个词:“纯真吧。”
  又是20年过去,年近六十的他不愿再重拍这样的电影。

怀疑电影是否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人物周刊:你在文学和电影中思考的问题相同吗?
  李沧东:我觉的得本质上是一样的。像我的第一部小说《战利》里,既有在独裁政权下的社会矛盾,也有与现实无关的人普遍存在的本性,比如人性的欲望,复仇的欲望,所以可以看成是现实问题和人的普遍本质之间的碰撞。在写小说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和态度,这在拍电影的时没有大的改变。

  人物周刊:诺贝尔文学奖去年颁给中国作家莫言,韩国文化界对此有什么反馈,你本人怎么看?
  李沧东: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韩国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文学的情况。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某种世界普遍性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在全世界人的意识中,韩国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不像中国,现在居于中心,因此人们对待中国、日本以及欧洲故事的态度和对待韩国故事是不一样的。对于韩国文学来说,它的普遍性得到认同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当导演的初期,把电影推出国门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外国人不关注韩国电影。如今,大家已经开始关注韩国电影了,但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韩国文学也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会更加艰难,因为存在翻译的问题。忽略这些因素,想要拿诺贝尔奖是不现实的。
  (感谢北大韩语系研究生李丽红的帮助)
其他文献
上礼拜,执教曼联27年的弗格森宣布退休,消息震动球坛。他是英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主帅,共拿到13次英超冠军,5次足总杯冠军,2次欧冠冠军,2次世俱杯冠军,绝对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  弗格森是凭什么领导技巧,带领曼联屡创佳绩的呢?  过去这么多年,在众多英超教练中,论战术修养,弗格森未必一定是最好,有人会说是穆里尼奥(Mourinho),甚至早年的贝尼特斯(Benítez),这点我们无须争论。  
年轻人来到重庆市郊的富士康工厂,他们多数是农民的子女,即将参观苹果公司的加工厂,谋求一份工作 山东聊城,50岁的陈华(音)离开农村的住宅,搬往城里的新家。为了建设高楼,她在村里的房屋在3年前被政府拆除。在老房子被拆与新家建成的四年间,她与家人蜗居在临时住所里山东聊城,60岁的李睿(音)在昔日村庄的废墟上捡拾建筑材料,每天数小时的捡拾工作可以为他带来少许收入。3年前,他是一个农民,后来政府宣布要将他
近来,关于浙江大学新校长的任命,有了一点公之于众的小波澜,各地的浙大校友会,纷纷发表公开信,对即将要任命的校长人选,表达自己的希望。校内的一些教授,也通过网络,表达类似的期冀。  有消息说,对已经透露出来的校长人选,很多浙大人感到不满。  但是,同在一个城市,杭州师大的校长离任,校内却出来了很强的挽留之声。  当然,无论挽留还是拒绝,大概都挡不住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心。  该来的,肯定会来,该走的,一
一间教室150人以上,显得十分拥挤。西门小区云集着千余户陪读家庭,小区停放的车辆80%来自外地,房租最高攀升到一学期8000元,据说还要涨。  “6月5日送考这天,一百多辆大客车送行,女生必须坐在第一辆车,否则男生会将大家‘难住’。如果年份巧的话,属马的学生必须乘坐第一辆车,不巧的话第一辆车的司机必须属马,这样才能‘马到成功’……”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毛坦厂镇地处
卡扎菲到底有多少海外财产?  在这位昔日北非强人命丧黄泉一年半之后,这个疑问近日重现江湖。一个据称是“利比亚政府代表”的团体宣称,他在南非藏匿了“总价高达10亿美元的现金、黄金和钻石”,虽然这仅是其巨额海外财富的一小部分,却是“迄今为止利比亚发现的最大一笔财富”。财产之巨:一个“神话”  自卡扎菲2011年10月遇袭身亡以来,利比亚新政府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他传说中的“巨额海外财产”。南非与卡扎菲交
一  楼大堂里的星巴克咖啡、冰淇淋专卖店、汽车展销、电视首映礼……这不是CBD的高档商场或者写字楼。2009年,江苏电视台(江苏广电总台)搬进了现在的新楼,一年后,这幢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4号的35层建筑里,生产出了当下中国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据媒体报道,在2012年的广告招标中,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以及安徽卫视的招标金额总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非诚勿扰》以
《小时代1》的嘴仗在上映之后开打,间接鼓励了不少人钻进电影院一探究竟。而到了《小时代2》,排片从强势的50%下降到三成多一点,显然需要更多的话题和更激烈的争吵。于是宣传方陈姓总监出长微博一篇,依然紧紧抓住郭敬明的“票仓”人群——十几到2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二三线城市青少年,以第一人称“我们”作为情感纽带,发表了对这个“黑暗世界”气壮山河的宣言——“我们是脑残粉,但我们不脑残”。  大概是《小
2013年5月12日,曼联主场迎战斯旺西,开场时两队球员列队欢迎弗格森入场2013年5月12日,弗格森与他的11个孙子和孙女庆祝曼联夺得英超冠军  不可能退休的人”,曾有一家报纸这么称呼曼联主教练弗格森。他自己也说过,“退休是年轻人的事情,我太老了,所以只能继续干下去”。爱将坎通纳甚至说过,“弗格森喜爱足球,享受比赛,我敢肯定,他死也要死在曼联教练席上。”  执教曼联27年,总共获得38个冠军,在
《帝女花》是粤剧中的翘楚,唐涤生编剧,1957年由任剑辉、白雪仙初演,轰动一时。《庵遇》、《香夭》两折,传唱不绝,在广东几乎家喻户晓。唐涤生将故国之思、兴亡之感、男女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白雪仙将长平公主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不可逾越的巅峰。1959年唐涤生逝世;1972年任、白息演,人们只能通过电影与录音欣赏此剧,舞台盛况只存于老辈人记忆之中。  追踪《帝女花》的渊源,历史上实有其事。《明史》记载:
大师是我同学,问最近忙啥,答“搞论文”,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像听到朝鲜宣布要改革开放了一样。  “搞论文”是我们研究生期间的大跃进项目,发论文事关评奖学金,同学们都为了论文上蹿下跳,大干快上。他却超然物外,清心寡欲得像一锅白菜豆腐汤。大家就开始叫他“大师”,大师不都是深居山林、不问尘事的脱俗范吗?  我们直奔图书馆,翻期刊,东贴西粘,整出一篇篇混搭像百家衣一样的议论文。他却屁股生根一样坐稳冷板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