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雄风”助腾飞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湘西,魅力无限。山间薄雾缭绕,恍若仙境;公路纵横交贯,如条条丝带,给古老的湘西平添了些许神秘。
  便利的交通加强了湘西与外界的联系,各个县市的特色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沉寂的湘西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这个春天能持续多久,如何将独特的风景展现出来?湘西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是后发赶超的法宝。
  几年前,“科技兴州”的发展战略被州委、州政府提上日程,利用一切条件集聚各类科技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成为全国推介典型,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相继落户湘西。 “十一五”期间,湘西州“科技兴州”战略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科技创新成绩单: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5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项,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94.1亿元、利税15.1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98.15%和154.7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达52.2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并形成了以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湘西州地处边远山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羸弱是其先天不足。但如今的湘西州正在一一破解发展难题,科技创新已成为腾飞的一股强有力雄风,借助这股雄风,湘西州正踌躇满志实现跨越式新发展。
  培育一方创新沃土
  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打出了系列科技创新“组合拳”,让“科技兴州”战略成了全州自上而下的一种共识。湘西州科技局作为职能部门,在铸成这股众志成城的创新合力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让大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关键要在全州创造科技创新的条件。”在湘西州科技局副局长张远伐看来,为企业搭建好科技创新的舞台,为企业培育一方创新的沃土,他们义不容辞。
  在加快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湘西州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厅州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共同实施了20多项科技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是独辟蹊径,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协调沟通作用,创新了州校科技合作机制,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合作协议200多项,为企业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165项,企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50项。而作为科技特派员全省试点地,湘西州从2005年就开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300多名省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各县区农村和企业,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已从农业领域扩展辐射到新型工业、旅游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让创新的沃土正逐渐形成,一个个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项目得以申报并实施。2011年,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肖文军率领技术团队与恒远植物生化公司、现代中药开发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的“武陵山区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得以立项,2012年,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何新波领衔、丰达公司牵头的“钒、钛材料清洁生产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已全面启动。
  频传的喜事预示着湘西州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正在不断破除,这场产业科技革命已初战告捷。
  走产业转型之路
  湘西州的科技创新号角已经吹响,但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产业,换句话而言,走科技创新之路就是走产业转型之路。
  湘西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锰矿资源储量位居亚洲第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锰矿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也暴露出诸多顽疾。由于长期无序开采,锰矿资源已经逐步走向枯竭,也给生态环境留下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伤疤,造成了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低端的锰矿生产加工,不仅让企业利润微薄难以生存,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如果继续以往的产业发展方式,昔日给湘西州带来荣耀的锰矿必将成为阻碍当地发展的最大障碍。
  产业转型是时代所需,产业升级则是现实所迫。湘西州审时度势,不惜“壮士断腕”,全面对锰矿进行整顿整合。2008年以来,对全州1980个锰锌矿洞、175家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整治,目前只剩下近20家有一定规模、有较好生产条件的锰加工企业,并组建了年产15万吨、全球最大规模的电解锰企业——东方矿业集团。这样大手笔的整治,在张远伐看来是必需的:“未来锰矿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坚持走低碳、高端、优质的发展路线,突出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努力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但要走这样的发展之路,仅靠整顿整合是不够的,依靠科技支撑进行可持续发展是锰矿产业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立足点。为此,湘西州组建了湘西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积极寻求项目支持,2011年9月,国家科技部授予的“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对锰矿产业的综合回收利用以及节能减排也日益成了锰矿生产企业竞相追逐的新目标。
  “以前大家都争规模、拼资源,现在大家比的是如何节约成本,节能减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量。”常驻花垣县科信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特派员谢文刚对此深有感触,为实现锰矿节能减耗的目的,他带领公司技术中心攻关成员夜以继日,最终实现了以菱锰矿为原料生产高纯无硒四氧化三锰的产业化,填补了该技术的国内空白。谢文刚算了一笔账,同样生产1吨四氧化三锰,传统生产方式电耗约8000千瓦时,技术革新后电耗仅为1800千瓦时,节约近八成。以年产1万吨四氧化三锰计算,采用新技术可节约电能6200万千瓦时,原矿石2.1万吨,约合人民币4700万元,同时还能减少有毒气体排放。
  这样一笔节能减耗的账算下来,政府放心了,企业也安了心,更让他们铁了心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只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花垣县科技局局长李念军对锰矿产业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用好绿色生态优势
  在湘西州勾勒的“科技兴州”蓝图中,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地采访时,记者听得最多的是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正如张远伐所说,湘西州的优势在生态,发展潜力也在生态。为此,以现代中药、民族医药、植物提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绿色食品和传统特色食品开发为重点的健康食品产业,成了湘西州生态产业发展的两大抓手。
  作为湘西州现代中药的龙头老大哥,湖南湘泉制药有限公司在提升湘西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方面功不可没。公司主导实施的“湘西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制约复方丹参片产业化和生产成本高两大技术瓶颈,解决了青蒿素产业化高浸出率、高纯度和低溶剂残留三大技术难题,四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86亿元,上缴利税1.45亿元,出口创汇520万美元。这样的技术实力也让湘泉制药有了底气谋取新的跨越,公司总工程师谢新平透露,公司正着手准备上市。
  无独有偶,地处花垣县的恒远生化虽然没有湘泉制药的区位优势,但公司的发展触角已延伸至海外,与全球最大的青蒿素采购商瑞士诺华公司及印度IPCA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医药行业对青蒿素质量、标准要求极高,但恒远生化总经理覃连成认为这些对恒远生化而言不是问题:“公司会按照客户的要求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成就了恒远生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目前出口量约占国内的60%,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生态产业的另一个抓手——健康食品加工领域也有了质的飞跃,衍生一县一特色产业的模式。边城醋业、老爹公司、保靖黄金茶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记者发现,老爹公司对猕猴桃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小小的猕猴桃竟能开发出果王素、猕猴桃祛斑油、果汁、果脯、果籽饼干等4大类30多个精深加工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直叹科技的魔力。
  因为开山辟土,湘西州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让自身的贫困印记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与时俱进,湘西州的本土产业与科技联姻,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如今的湘西州作为全省西部开发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机遇面前,打造武陵山区“绿色湖南”经典,湘西州势在必行,而科技创新,将是它行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的重要法宝。
其他文献
現在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蓝色或无色的啤酒瓶是怎么做到让绿色玻璃变色的呢?  人们揭开了玻璃发绿的秘密以后,便致力于消除玻璃中的绿色,使玻璃脱色。玻璃脱色分为化学脱色和物理脱色。化学脱色一般借助脱色剂的氧化作用,使玻璃被有机物沾染的颜色消除,以及使着色能力强的低价铁氧化物变成着色能力弱的三价铁氧化物。物理脱色一般是往玻璃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能产生互补色的着色剂。  如果玻璃呈现以氧化亚铁为染色剂的绿色,那
四川省北川县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日宣布,确认该保护区发现一种新的植物并命名为北川驴蹄草。据了解,第一次发现该物种并促使植物专家注意的人是该保护区职工张涛。经过三年科考论证,专家认为该物种以叶缘具细密锯齿、花梗弯垂、花猩红色、雄蕊药隔宽大扁平等特征,与驴蹄草属已知种类均明显有别,最终确认为新物种。北川驴蹄草生长环境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林带、高山草甸,该物种通常生长于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辅助加热系统工程2月10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验收。这标志着EAST装置完成了重大升级改造,科研水平已达国际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最前沿,成为未来五年世界上最有能力实现400秒长脉冲高性能放电的聚变装置之一。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山东滨州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于天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现任中国科学
安化县是我国黑茶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该县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实现总收入20亿元,其中贫困人口约6.7万人。黑茶给贫困山区农民究竟带来了多少收益?黑茶产业如何让原来的青山变成“聚宝盆”?安化县贫困地区田庄乡高马二溪村的变化让人欣喜。  茶农:一亩茶叶年产值最少6500元  高马二溪村位于田庄乡东南部,高家溪、马家溪穿村而过,离县城有50公里,处于大熊山腹地
由于神九要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针对载人飞行的特点,神九在方案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神九与神八任务相比,主要有十大不同。  由无人参与到有人参与  由神八不载人到神九载3名航天员的全乘员组飞行,是最大的不同。由于神八不载人,舱内装载了一些与载人无关的设备。神九为了实现载人的需要,飞船舱内取消了与载人无关的设备、增加了生活用品包和食品包。  组合体飞行方案不同  神八不载人,神九与天宫一号载3名航天员
成果简介: 该系统核心技术为利用可见光通讯与无线通讯整合的实时定位技术、光强度修正技术和高灵敏度的标签设计。它的独创性及新颖性为光强度变化(<3 LUX)、增加标签灵敏度(40%)和标签耗电量低 (<10uW)。  该系统的目标产业为商业及住宅保安系统、医院病人、职员及仪器追踪和货仓内的物流管理。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主食一直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日趋减少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家庭手工制作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所需的方便、快捷的服务,主食正从传统的一日三餐点火做饭的方式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的方向转变,主食工业化由此应运而生。  “如果自己做饭,一日三餐至少耗费4、5个小时。但我们开发的方便米线,用开水泡3分钟就能吃,
镜头捕捉到的色彩爆炸发生在水中,所需要的物品就是盐水和奶油。将牛奶和不同的奶油倾倒进装满盐水的水族箱中,就产生了如此绚丽奇妙的景象。
近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sada中心研制完成国内首台摆动式太阳帆板驱动装置(sada),并交付卫星总体使用。摆动式sada的研制,一方面填补国内空白,丰富了国内sada型谱,另一方面也为航天器的配置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