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欧元区建立的条件。结果表明,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是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基础;此外,在政治、宗教、文化等非经济条件上的趋同对欧元区的建立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东亚地区成员国并没有像欧元区一样的基础,暂不具备成立单一货币区的政治经济条件。因此,要积极加强东亚地区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为将来东亚货币一体化做好基础工作。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 欧元; 东亚货币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13-02
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理论由蒙代尔(Mundel)在1961年提出,之后众多的经济学者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最优货币区是指这样一种“最优”的地缘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的货币,或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欧元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惟一成功的最优货币区,是国际金融合作方面的成功典范,对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于仍处于准备阶段的东亚货币合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欧元区建立的基础条件与原因分析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评价标准看,经济一体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重要判断条件。下面通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状况三个层面对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欧元区成员国人均国民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75%的成员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都高于20000美元(见表1)。处于比较发达的水平之间。
2.产业结构。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产业结构也大体相近,农业所占比例都低于7%,部分国家只有1%;工业的比例在22%~42%间不等;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大,除个别国家外,基本都在60%以上。

3.金融一体化程度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金融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从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看,成员国金融都比较发达,除芬兰外,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都是GDP的1倍以上;从流动负债占GDP的比例看,成员国国内流动负债占GDP的比例都在-5%到4%之间,国外流动负债都在0到4%。

通过上述三个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从经济上看,欧元区成员国在二战以前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深化程度等十分接近,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货币区可以降低区域内的货币交易成本,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增长。
从政治层面看,由于外在威胁的存在,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单极格局是欧盟成员国共同面临的最大对手,为了对抗与平衡,进一步加强了各成员国建立欧元区的决心。此外,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基本相近,形成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基础和文明认同,这也是统一货币区能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欧元区实践经验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欧元区的实践表明,区域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大致趋同是货币一体化的基础。由于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是由区域内成员国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当一国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它除了追随货币联盟的统一政策外,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具有趋同经济结构的国家对同样的经济冲击可以采取同样的货币政策,放弃独立货币政策的成本较低。相反,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冲击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实施共同货币成本较高。东亚地区虽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看,在东亚地区建立最优货币区任重而道远。

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东亚国家之间差距很大。如在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日本列第9,而老挝则为135名,东亚的主要13个国家依次分布在这一区间,发展程度非常不一致;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方面日本则是老挝的100倍以上。
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样,东亚各国产业结构也表现出极大的悬殊,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如老挝达到51%、柬埔寨为36%,还是典型的农业国家;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的比例已经非常小,如日本只有1%(见表5)。
东亚地区除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不健全,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低。
其次,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看,东亚国家之间差异更大。因此,缺乏像欧元区那样建立统一货币的基础,暂不具备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本文作者: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 欧元; 东亚货币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13-02
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理论由蒙代尔(Mundel)在1961年提出,之后众多的经济学者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最优货币区是指这样一种“最优”的地缘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的货币,或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欧元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惟一成功的最优货币区,是国际金融合作方面的成功典范,对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于仍处于准备阶段的东亚货币合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欧元区建立的基础条件与原因分析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评价标准看,经济一体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重要判断条件。下面通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状况三个层面对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
1.收入水平。
欧元区成员国人均国民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75%的成员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都高于20000美元(见表1)。处于比较发达的水平之间。
2.产业结构。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产业结构也大体相近,农业所占比例都低于7%,部分国家只有1%;工业的比例在22%~42%间不等;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较大,除个别国家外,基本都在60%以上。

3.金融一体化程度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金融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从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看,成员国金融都比较发达,除芬兰外,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都是GDP的1倍以上;从流动负债占GDP的比例看,成员国国内流动负债占GDP的比例都在-5%到4%之间,国外流动负债都在0到4%。

通过上述三个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从经济上看,欧元区成员国在二战以前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金融深化程度等十分接近,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货币区可以降低区域内的货币交易成本,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增长。
从政治层面看,由于外在威胁的存在,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单极格局是欧盟成员国共同面临的最大对手,为了对抗与平衡,进一步加强了各成员国建立欧元区的决心。此外,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基本相近,形成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基础和文明认同,这也是统一货币区能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欧元区实践经验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欧元区的实践表明,区域成员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大致趋同是货币一体化的基础。由于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是由区域内成员国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当一国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它除了追随货币联盟的统一政策外,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具有趋同经济结构的国家对同样的经济冲击可以采取同样的货币政策,放弃独立货币政策的成本较低。相反,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冲击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实施共同货币成本较高。东亚地区虽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看,在东亚地区建立最优货币区任重而道远。

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东亚国家之间差距很大。如在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日本列第9,而老挝则为135名,东亚的主要13个国家依次分布在这一区间,发展程度非常不一致;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方面日本则是老挝的100倍以上。
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样,东亚各国产业结构也表现出极大的悬殊,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还很大,如老挝达到51%、柬埔寨为36%,还是典型的农业国家;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的比例已经非常小,如日本只有1%(见表5)。
东亚地区除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不健全,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低。
其次,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看,东亚国家之间差异更大。因此,缺乏像欧元区那样建立统一货币的基础,暂不具备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本文作者: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