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不到渴望求知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焦急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启发他;教师举出正方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彻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效果,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1.巧设情境 质疑问难
古代教育家提倡学生要“有疑”。如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有疑”,他认为“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热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之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①出示小蝌蚪、青蛙的卡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外形,说说对两者的印象;②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小蝌蚪要出发找妈妈了,你有什么问题吗?③再综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2.激发思考 开启心智
学生有疑,仅是起点,有疑不问不思,终不能解,更谈不上进。所以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生疑”还不够,还必须进而“激思”,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指着讲台上已经准备好的实验用品来问学生:“你能根据曹冲称象的步骤做个实验吗?”在轻轻的音乐伴奏声中,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用一个大玻璃缸当大江,将塑料小船、大象模型和小石子给他们做“沉、画、装、称”的实验。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边操作边解说,从而变抽象为形象,既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
3.愉悦课堂 和谐交流
我们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表现为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和谐境界之中,这代表师生双方情感的融洽、交流的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时,我自制了一幅缺鼻子的小丑图,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贴鼻子游戏。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激动地听教师解说游戏规则。孩子们上台表演时,台下的孩子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有的惊讶地欢叫起来,有的还学着小丑的样子互相做鬼脸。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游戏带来的欢乐和笑声,从而对“有趣的游戏”要说的话也就如泉涌了。
二、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1.发现问题 善于发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奇异感。例如教学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提示课题后,先教生字“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能说‘捞’吗?”学生说:“这叫拾或捡,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字怎么解释?”学生回答:“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才在“捞”字后面写上“月亮”一词。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积极地提出了疑问:“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了。可见学生能发现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了悬念,打开了封闭学生思考的心锁,从而达到了“释其所疑,长其心智”的目的。
2.鼓励问难 因势利导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教师此时,不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而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发现问题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学会提好问题。好问题的第一个标准首先是真,即它首先是一个“真的问题”。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不是每一个问句都可以构成问题,有的问句只能形成假问题。如教学课文《小马过河》,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叫“驮”?“磨坊”是什么?这些问题只要在课文中稍加寻找或求助于字词典,便可以轻易得到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提的问题简要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按照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解决和需要思考探究来解决分成两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后的提问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即让学生提值得思考研究的真问题。然后再将“真问题”在课堂中采取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等方式自主探究地解决。
3.潜心读书 精思寻疑
寻疑是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动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平凡之处挑起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比如《狼和小羊》这一课,教师可抓住“狼非常想吃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一重点句,先让学生质疑:什么叫碴儿?找碴儿前为什么要加“故意”一词?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教学到这儿,似乎这篇课文的大部分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但是,教师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让学生进一步去寻疑,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教师问:“围绕狼故意找碴儿,你还能想到些什么?”结果,教师这个小小的提问的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从寓言的整体结构上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效果,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1.巧设情境 质疑问难
古代教育家提倡学生要“有疑”。如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有疑”,他认为“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热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之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①出示小蝌蚪、青蛙的卡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外形,说说对两者的印象;②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小蝌蚪要出发找妈妈了,你有什么问题吗?③再综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2.激发思考 开启心智
学生有疑,仅是起点,有疑不问不思,终不能解,更谈不上进。所以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生疑”还不够,还必须进而“激思”,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指着讲台上已经准备好的实验用品来问学生:“你能根据曹冲称象的步骤做个实验吗?”在轻轻的音乐伴奏声中,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用一个大玻璃缸当大江,将塑料小船、大象模型和小石子给他们做“沉、画、装、称”的实验。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边操作边解说,从而变抽象为形象,既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
3.愉悦课堂 和谐交流
我们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表现为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和谐境界之中,这代表师生双方情感的融洽、交流的和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有趣的游戏》时,我自制了一幅缺鼻子的小丑图,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贴鼻子游戏。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激动地听教师解说游戏规则。孩子们上台表演时,台下的孩子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有的惊讶地欢叫起来,有的还学着小丑的样子互相做鬼脸。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游戏带来的欢乐和笑声,从而对“有趣的游戏”要说的话也就如泉涌了。
二、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1.发现问题 善于发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奇异感。例如教学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提示课题后,先教生字“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能说‘捞’吗?”学生说:“这叫拾或捡,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字怎么解释?”学生回答:“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才在“捞”字后面写上“月亮”一词。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积极地提出了疑问:“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了。可见学生能发现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了悬念,打开了封闭学生思考的心锁,从而达到了“释其所疑,长其心智”的目的。
2.鼓励问难 因势利导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教师此时,不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而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发现问题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学会提好问题。好问题的第一个标准首先是真,即它首先是一个“真的问题”。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不是每一个问句都可以构成问题,有的问句只能形成假问题。如教学课文《小马过河》,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叫“驮”?“磨坊”是什么?这些问题只要在课文中稍加寻找或求助于字词典,便可以轻易得到答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提的问题简要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按照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解决和需要思考探究来解决分成两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后的提问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即让学生提值得思考研究的真问题。然后再将“真问题”在课堂中采取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等方式自主探究地解决。
3.潜心读书 精思寻疑
寻疑是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动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平凡之处挑起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比如《狼和小羊》这一课,教师可抓住“狼非常想吃羊,就故意找碴儿”这一重点句,先让学生质疑:什么叫碴儿?找碴儿前为什么要加“故意”一词?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教学到这儿,似乎这篇课文的大部分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但是,教师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让学生进一步去寻疑,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教师问:“围绕狼故意找碴儿,你还能想到些什么?”结果,教师这个小小的提问的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从寓言的整体结构上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有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