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还+VP”在南京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差异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方言中存在一种“还+VP”疑问结构,与普通话中的这种疑问结构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语义、句法以及语用的角度对“还+VP”疑问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将这种结构在南京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There is a doubtful structure of “+ + VP ” in Nanjing dialect,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question structure in Putonghu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structure of “+ + + V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ructure in Nanjing dialect and Mandarin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and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其他文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优美著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多种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中的恰当运用。本文旨在对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修辞效果。 Zhu Ziqing’
摘 要:本文主要从助词“等”的前搭配对象和后搭配对象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等”的搭配对象和助词“等”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助词 等 搭配对象    关于助词“等”,先贤们已有诸多定论,许多工具书中都有“等”的相关解释。《现代汉语词典》[2]中解释为“等①〈书〉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②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③列举后煞尾。”《王力古汉语词典》[3]指出“用在名词
就这样苗条着绝不会发胖是因虹的诗河一直流淌那淡蓝的清唱
“虫”的古义泛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现代汉语主要继承了其中的“昆虫”义。近年来出现的一批“虫族”新词语,用“X虫”的形式指代具有某种特点的人,使得“虫”又添加了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