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词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收益低、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简单落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分散性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晁错《汉书·食货志》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农民在其家属的辅助下,独立完成主要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由于生产限于家庭劳动力的范围,所以农民所耕种的土地以全家劳力所能耕种的面积为限度,经营规模很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
二、封闭性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农民在非常有限和贫瘠的土地上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同时,还经营家庭畜牧、瓜果种植及布帛麻丝等家庭副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除少部分缴纳赋税外,主要用来满足家庭内部的基本生活需要,流入市场的产品很少, 即“有财不行商”,商品经济所占比例微不足道。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活动,使农民很少与外界接触,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彼此孤立,缺乏合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予外求。
三、落后性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张养浩《山坡羊》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生产工具极其简单,生产技术没有多大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仅仅满足于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粗茶淡饭……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行也安然,睡也安然”,只要满足了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农民就觉得“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富足和惬意。
有句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生动地表现出小农经济下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及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环境下,所带来的必然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在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里,容易自我满足,缺乏进取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思维方式狭隘,思维模式单一。
四、脆弱性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攻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条件简单,再加上旱涝灾害频繁,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后的收入微薄,通常情况下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简单再生产更是难以维系。同时,封建国家的压榨、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极易导致两极分化,多数农民家庭不得不“卖田宅、鬻子孙”。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主要模式,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对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认识小农经济缺陷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以科技进步带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练习
1.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3.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4.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史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主要得益于 ( )
A. 郑国渠的修建 B. 都江堰的修建
C. 灵渠的开凿 D. 井渠的出现
参考答案
1~5. BDDDB
——《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词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收益低、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简单落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分散性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晁错《汉书·食货志》
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农民在其家属的辅助下,独立完成主要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由于生产限于家庭劳动力的范围,所以农民所耕种的土地以全家劳力所能耕种的面积为限度,经营规模很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
二、封闭性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农民在非常有限和贫瘠的土地上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同时,还经营家庭畜牧、瓜果种植及布帛麻丝等家庭副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除少部分缴纳赋税外,主要用来满足家庭内部的基本生活需要,流入市场的产品很少, 即“有财不行商”,商品经济所占比例微不足道。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活动,使农民很少与外界接触,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彼此孤立,缺乏合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予外求。
三、落后性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张养浩《山坡羊》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生产工具极其简单,生产技术没有多大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仅仅满足于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粗茶淡饭……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行也安然,睡也安然”,只要满足了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农民就觉得“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富足和惬意。
有句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生动地表现出小农经济下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及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环境下,所带来的必然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在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里,容易自我满足,缺乏进取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思维方式狭隘,思维模式单一。
四、脆弱性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攻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条件简单,再加上旱涝灾害频繁,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后的收入微薄,通常情况下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简单再生产更是难以维系。同时,封建国家的压榨、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极易导致两极分化,多数农民家庭不得不“卖田宅、鬻子孙”。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主要模式,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对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农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认识小农经济缺陷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以科技进步带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练习
1.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3.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4.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史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主要得益于 ( )
A. 郑国渠的修建 B. 都江堰的修建
C. 灵渠的开凿 D. 井渠的出现
参考答案
1~5. BDD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