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传统改性土的工程特性综合评价及在土遗址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复技术是目前土遗址保护领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和层次分析法理论,开展传统改性土的工程特性及在土遗址修复中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素土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糯米基、胶凝材料或纤维材料,得到的改性土工程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抗剪强度提高为素土的1.3~3.5倍,抗渗性提高为素土的3~1 650倍,耐久性提高为素土的1.3~12.5倍;(2)提出基于安全性、耐久性、抗渗性、吸放湿特性、经济性、施工难易性6类指标,来综合评估改性土在土遗址修复中的适宜性,认为糯米灰浆类改性土在土遗址的修复中适宜性较好,石灰、植物纤维等材料改性土的适宜性稍差,水泥改性土不宜在土遗址修复中采用。
其他文献
为解决航空炸弹打击集群目标的效能评估问题,首先对炸弹从投放到爆炸之前的运动过程进行建模,得到弹着角、斜距等参数,然后对炸弹的弹道偏差进行处理,得到基平面上的瞄准误差模型,运用相对覆盖函数和精度函数积分计算出炸弹打击集群目标的预期相对毁伤,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效能评估方法中未能考虑航空炸弹的威力半径覆盖集群目标各种情况的缺点,实现了航空炸弹打击集群目标毁伤效能的科学评估。
<正>数学与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独特而唯一、无限而自由,它们都是心灵的最高旨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首次出现“欣赏数学美”的表达,并在学段目标中分别提出“感受数学美”(第一学段)、“体验数学美”(第二学段)、“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三学段)、“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第四学段)的要求。数学美既有数学专属的内在美,也有外在的形式美。数学的内在美,指向数学的统一美、奇异美等;数学
期刊
<正>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中有这样一道例题:这是一个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变得同样多的实际问题。从前后联系来看,它前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后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凸显这一实际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教学价值,我们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借助学习工具,组织层次分明的操作体验活动,推动学生思维步步进阶,发
期刊
学位
针对现有末敏弹射击效能评估存在的不足,基于打击面目标,建立以毁伤目标数及弹药消耗量作为射击效能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示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末敏弹射击效能。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用于指控系统、火控系统中使用末敏弹时的射击效能评估,满足指挥员弹药量化的决策需求,对新型弹药作战水平的提高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主要功能在于巩固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升作业的育人价值,我们尝试创新作业形式,改进作业样态,丰富作业体验,突出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努力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作品,从片面提高学习成绩转向全面育人。
期刊
<正>时间:一个初秋的下午。地点:一年级组办公室。人物:师傅(沉稳老练,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徒弟(好学上进,青涩单纯,青年教师)。这次备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例1,教材情境图如下。备课刚开始,师徒二人就“死磕”上了……
期刊
反复波动的地下水导致遗址土体底部呈现不断的干-湿状态,毛细水的周期性升降伴随着盐分离子的运移,导致遗址根部土体劣化.为研究毛细水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与劣化机理,选择山西李二口长城粉砂土制备重塑样,分别进行去离子水、Na2SO4溶液、NaCl溶液的毛细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不同溶液毛细上升对遗址土体的破坏作用,结合微观变化分析其劣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溶液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对土体产生的破坏现象不同
土体冻融过程中的未冻水动态变化与冰-水相变过程密切相关,是冻融过程中非饱和土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在线控温以及分层扫描的核磁共振新技术直观测试冻融过程中非饱和砂土的未冻水含量。结合T2分布曲线(曲线上不同的T2值对应着孔隙水类别特性,曲线下方的面积对应试样水分含量)在冻融过程中的峰值大小和峰面积数据反演土体中含水量的大小与赋存的位置,而曲线的峰形态以及弛豫范围(各峰起始值以及终止值)等信息反演不同类
研究目的: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不断侵入路基,严重时会导致路基冻胀、盐胀等病害,而密实度、初始含水率、含盐类型及含盐量都会影响毛细上升高度。本文通过对纯石英砂掺入不同类型和含量盐分,开展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在不同粒径级配、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的毛细试验结果,并拟合出上升高度预测方程。研究结论:(1)毛细上升稳定高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在良好级配的条件下,细粒径含量的改变对毛细上升速度影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