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对小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创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创新,进而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分析了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对创新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状
(一) 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凸显。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使得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很多语文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讲课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的课堂反应,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枯燥。同时,教师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学生也就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 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实际上仅仅存在于形式上。近年来,小学阶段形式化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这样的素质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老师会放一些制作精美的课件,这些课件往往会让学生热情高涨,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进行教授,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和谐,但实际上只是存在于形式上的。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备课的过程中,也是更加看重形式,而并知道学生的真正发展要求。这样的课堂尽管看似生动有趣,但是学生在课后并没有过多的收获,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价值。
(三)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
素质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并不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发挥空间。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上还是老师讲授的比较多,课堂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环节比较少,这样就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性也就会严重降低。同时,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应试教育做准备的,这种教学体制会对教育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就不利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二、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 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创新
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想要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下,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式,这就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抑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就需要语文教师打破课堂上学生比较被动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从自身开始改变,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课文内容分思路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发展,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科学学习语文的态度,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讲述“推敲”的典故时,故意着重独立前面的句子“开门声惊醒小鸟”,这时,就有同学发现,前面已经提到是在“敲门”,为何后面又想换成“推”字,这就让学生能够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阅读,进而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有效提升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三) 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
小学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语文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其实践环境无处不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进行语文实践,加深自己对语文知識的理解。笔者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千尺是多长?笔者就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查看古代的“尺”与现代的“尺”的不同,并找一些古代与“尺”有关的词语,这就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也能够更加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改革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丰富学生的人格。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研究,不断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唐现弟.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J].求知导刊,2016(06):16-17.
[2]兰卡格玛,李福寿.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20.
[3]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谢贵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书法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黎娇,重庆市,重庆市长寿区飞龙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关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分析了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对创新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状
(一) 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凸显。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使得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很多语文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讲课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的课堂反应,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枯燥。同时,教师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学生也就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 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实际上仅仅存在于形式上。近年来,小学阶段形式化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这样的素质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老师会放一些制作精美的课件,这些课件往往会让学生热情高涨,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进行教授,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和谐,但实际上只是存在于形式上的。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备课的过程中,也是更加看重形式,而并知道学生的真正发展要求。这样的课堂尽管看似生动有趣,但是学生在课后并没有过多的收获,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价值。
(三)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
素质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并不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发挥空间。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上还是老师讲授的比较多,课堂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环节比较少,这样就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性也就会严重降低。同时,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应试教育做准备的,这种教学体制会对教育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不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就不利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二、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 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创新
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想要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下,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式,这就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抑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就需要语文教师打破课堂上学生比较被动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从自身开始改变,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课文内容分思路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发展,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科学学习语文的态度,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讲述“推敲”的典故时,故意着重独立前面的句子“开门声惊醒小鸟”,这时,就有同学发现,前面已经提到是在“敲门”,为何后面又想换成“推”字,这就让学生能够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阅读,进而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有效提升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三) 开展创新性实践教育
小学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语文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还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其实践环境无处不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进行语文实践,加深自己对语文知識的理解。笔者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千尺是多长?笔者就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查看古代的“尺”与现代的“尺”的不同,并找一些古代与“尺”有关的词语,这就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也能够更加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改革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丰富学生的人格。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研究,不断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唐现弟.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J].求知导刊,2016(06):16-17.
[2]兰卡格玛,李福寿.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20.
[3]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谢贵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书法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黎娇,重庆市,重庆市长寿区飞龙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