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多,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复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年年岁岁说就业,岁岁年年就业难!调查研究显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那么,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应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矛盾
  一是供给与需求矛盾,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持续高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与日渐缩水的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甚至不得不和技校生争夺工作岗位。大学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至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而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需求相较大学扩招的速度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2013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年”,这无疑加劇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境况。二是就业结构矛盾,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让人疑惑,特别是每年春节过后都会出现一方面“招工难”另一方面“找工作难”的现象,这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反映了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在一批大学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三是区域矛盾,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当前面临并将长期面临的地区经济矛盾,无论从生存环境还是工作回报和职业发展,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这种“扎堆就业”的现象不但加剧了城市的住宿、交通和环境负担,更加剧了人才的竞争,导致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北漂”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形象体现。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空缺,留不住高技术人才。
  (二)高校问题
  近年来持续加剧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得不说,与高校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盲目扩招,高校扩招的本意是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有些高校曲解这一宗旨,忽视高校基础建设,盲目扩大招生,导致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得不到针对化和个性化教学,出现“快餐式”教育,甚至有的高校出现学生教室、宿舍、食堂和图书馆等基础教育设施严重紧张的现象。二是专业设置失衡,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跟风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金融热”、“外语热”,盲目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一方面不做市场调研,对一些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就业指导力度不足,一些高校还停留在为设置而设置就业指导部门,没有发挥就业部门的作用,观念落后,缺少对学生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就业规划和指导。
  (三)自身原因
  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一是忽视学业,放任自己,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辛苦三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也让部分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轻松,可以尽情玩。现在随着个人PC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宿舍玩游戏,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学生则越来越少,还有的大学生舍本逐末,痴迷于社会锻炼和社团活动,认为这才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不可否认,这也是能力的一种,但还是要建立在学好习的基础上。二是缺少职业规划,随波逐流,不在少数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未来要干什么,别人考研他也考研,别人考公务员他也考公务员,等到就业了才发现跟自己的兴趣特长想去千里,悔之晚矣。三是一味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对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对工作的要求必须是一线大城市、国企、外企或者公务员等,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长期游走在招聘市场,却迟迟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四)家庭方面
  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替孩子“包办”,从幼儿园兴趣班到小学补习班,再到选高中文理科,大学报专业,直到择业选择,无不有强势家长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强加自己的意愿,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所学与所擅长不符,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比较,出发点是激励,却往往造成孩子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在就业方面也影响较大。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和社会方面要给予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正确的舆论指导
  一是限制高校无节制扩招,正确引导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挂钩,尤其是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着力解决重点高校名校在大城市扎堆的现象,将教育资源向偏远城市、落后地区倾斜。二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就业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安家落户方面予以扶持,尤其是人事、户籍方面的政策,形成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引人才的机制;同时,对一些人口饱和的城市进行适当宏观调控,避免毕业生扎堆。三是社会舆论要摒弃传统观念,不要唯城市、唯大公司论,坚持“行行出状元”,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高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关键一环
  一是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深入市场调研,少开设“热门”专业,多开设与市场需求贴合的专业,不唯就业率为考核目标,而以就好业为根本。二是高校要充分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招生名额,保证每一名学生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教学,坚决杜绝师资不够用和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三是每个高校都应该设置专业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从入学开始,帮助每一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并不断的给予专业的就业指导和答疑解惑,使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时反馈高校修改教学重点和方向,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和努力
  一是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就业主动权,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正确理念,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是迈向成功就业的关键一环,回归课堂,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兼顾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掌握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被市场认可。二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不要盲目跟从,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小城市,甚至西部地区和乡村,树立基层意识,从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培养本领,再行择业,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求职道路。三是自主创业,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只要瞅准商机,塌实肯干,不但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更能创造一批就业岗位,一举多得。
  相信只要我们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本身通过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2016.
  [2] 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永嘉县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以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落实三真,关爱基层”活动为载体, 通过强化选拔、教育、管理、激励等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
第一条为了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活动,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
自懂事起,三个姐姐都告诉我,母亲太傻。  当年,父亲与母亲已经有了我们四个女儿,她却主动放走了他。  父亲是北京来的大学生,下放到母亲所在的偏远小村。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村小的代课老师兼扫盲班的老师。父亲来了之后,经常帮她,成了她的老师,爱情就不知不觉地降临了。  结婚后,父亲成了村里第一个钓鱼的人。其实,沿河的人家都在河堤边架着渔网,想吃鱼,网一撒就有,可父亲总爱在河边,支着一根鱼竿。母亲总
在寒冷的冬季,如能经常食用御寒的食物,对增强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大有裨益。羊肉粥:鲜瘦羊肉250克,洗净后切成小块与一个萝卜同炖,去膻味,然后取出箩卜,放入大米150克煮粥食
同学少年:19:08:22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作者一栏是什么时候?张元:19:10:41最早从读者变为作者,是参加《读者》的征文大赛。当时,我是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赛后,看到《
期刊
周恩来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功武略、治理国家均属世界一流.在治家方面,他也是全党、全民族的楷模.
也许是因为我的腿有残疾,脚步声有些特殊,儿子只有一岁多的时候,就能辨别出我的脚步声.rn那时,家里的房子拆迁,我们租住在民房里,房间外面就是走廊.婆婆说,只要我来到走廊里,
抑郁症患者常常要到精神科就诊,并且进行药物治疗.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属听到抑郁症的诊断后大惊失色,认为已经是精神病、精神分裂了.其实,这是对抑郁症的误解.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我国建筑业全线飘红。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建筑业全线捷报频传1.生产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
九月的天空明净异常,当下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玻璃照射在我面前的稿纸上时,一种慵懒的味道顿时弥漫开来。右手边摊开的杂志上有一篇文章《秋日的橙子》,读过之后有一种淡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