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良好的家园共育是幼儿园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于是家长工作也成了幼儿园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各种家园冲突和纠纷也不时上演,究其原因,家长们太过于信任幼儿的话,认为孩子天真无邪、不会有不良的动机等想法是最主要的原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是否该对孩子的话不加“过滤”就深信不疑呢?如果不是,那应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孩子说谎的案例:
月月是我们班一个聪明又乖巧的女孩,平时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比如上课时很积极地回答问题.集体活动时也很踊跃地参与,午睡时能够自己打理床铺等。可是,有一天早晨,月月的妈妈送她来园的时候,竟然在教室外面徘徊了很久,进来以后很不开心地向我们反映了这样的情况:月月回家说在幼儿园老师不给她汤喝,而且分馒头的时候总是给她最小的。听了她的话,我很难过。在我们班,就餐时从来都是老师分好餐,然后再让小朋友自己来排队端回在座位上吃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督促幼儿顺利进餐。可是月月怎么那样说呢?我们都挺纳闷的,尤其不解的是馒头不都差不多大吗?怎么可能给她的是最小的呢?当时在她妈妈面前我们都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将我们组织幼儿就餐的做法向她解释了一番,后来她还是怏怏地走了。其实班里出现了这种状况,我们都会去调查,以便给家长明确的答复,避免他们由于心中的阴影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就餐中,我们特别留意月月的表现。果不其然,有一天午餐时,她趁老师不注意将汤倒进盥洗室的水沟里了,当时我们的主班老师立刻用数码相机将事实拍了下来。当天下午月月的妈妈来接她时,我们拿出了照片给她看,这次月月妈妈终于惭愧地向老师道歉,一场误会最终雨过天晴。
据有关研究发现,幼儿与同龄孩子交谈比与成人交谈所说的“真话”要多,因为成人暗示的技能比较娴熟,既然幼儿常常会“失真”,就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误会和纠纷。
在诸多的家园纠纷案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孩子喜欢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家长则是一味地不加过滤地听信,以致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尴尬局面,并在心里形成阴影。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孩子是天真的、纯洁的,不会骗人,不会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进而可能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和决策,结果常常会造成上述案例中的尴尬局面。
幼儿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他们往往会在成人的不适当暗示、追问下话语“失真”,而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家长们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像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因为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揪”出责任者,这必然导致家园双方情绪对立、关系僵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适宜的做法是家园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从正面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加固或重建彼此之间的诚信。
幼儿园是以为家长、幼儿服务为宗旨的,只要幼儿在园一天,家园之间的联系就不会中断,而在这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会遇到由于幼儿自觉不自觉的“失真”而引起的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本着“求善不求真”的原则,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和教师都对孩子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就应该忍气吞声,不与幼儿园交涉。我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尊重教师,并给以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与教师保持沟通,要尽量避免动辄“大动干戈”“兴师问罪”的不适宜的做法和态度。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幼儿教师也同样值得尊重、理解和爱戴。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双方应先冷静下来,理智而柔和地维系良好的家园关系。
孩子的话语“失真”往往是不自觉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家长去教育孩子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榜样。这种例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不少见,《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古代父母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的例子,曾给过我们很大的启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起诚信的好榜样。比如,既然打针是痛的,就不要骗孩子说:“打针不痛的,真的不痛!”这样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针一扎下去,孩子马上就会痛得大哭大叫了。因此,爸爸媽妈应该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并对孩子说些鼓励和安抚的话。此外,家长不要随便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去实现,否则会让孩子认为说谎很正常,无形中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说谎,因为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也务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月月是我们班一个聪明又乖巧的女孩,平时在班上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比如上课时很积极地回答问题.集体活动时也很踊跃地参与,午睡时能够自己打理床铺等。可是,有一天早晨,月月的妈妈送她来园的时候,竟然在教室外面徘徊了很久,进来以后很不开心地向我们反映了这样的情况:月月回家说在幼儿园老师不给她汤喝,而且分馒头的时候总是给她最小的。听了她的话,我很难过。在我们班,就餐时从来都是老师分好餐,然后再让小朋友自己来排队端回在座位上吃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督促幼儿顺利进餐。可是月月怎么那样说呢?我们都挺纳闷的,尤其不解的是馒头不都差不多大吗?怎么可能给她的是最小的呢?当时在她妈妈面前我们都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将我们组织幼儿就餐的做法向她解释了一番,后来她还是怏怏地走了。其实班里出现了这种状况,我们都会去调查,以便给家长明确的答复,避免他们由于心中的阴影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就餐中,我们特别留意月月的表现。果不其然,有一天午餐时,她趁老师不注意将汤倒进盥洗室的水沟里了,当时我们的主班老师立刻用数码相机将事实拍了下来。当天下午月月的妈妈来接她时,我们拿出了照片给她看,这次月月妈妈终于惭愧地向老师道歉,一场误会最终雨过天晴。
据有关研究发现,幼儿与同龄孩子交谈比与成人交谈所说的“真话”要多,因为成人暗示的技能比较娴熟,既然幼儿常常会“失真”,就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误会和纠纷。
在诸多的家园纠纷案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孩子喜欢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家长则是一味地不加过滤地听信,以致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尴尬局面,并在心里形成阴影。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孩子是天真的、纯洁的,不会骗人,不会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进而可能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和决策,结果常常会造成上述案例中的尴尬局面。
幼儿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他们往往会在成人的不适当暗示、追问下话语“失真”,而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家长们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像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因为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揪”出责任者,这必然导致家园双方情绪对立、关系僵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适宜的做法是家园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从正面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加固或重建彼此之间的诚信。
幼儿园是以为家长、幼儿服务为宗旨的,只要幼儿在园一天,家园之间的联系就不会中断,而在这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会遇到由于幼儿自觉不自觉的“失真”而引起的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本着“求善不求真”的原则,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和教师都对孩子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就应该忍气吞声,不与幼儿园交涉。我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尊重教师,并给以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与教师保持沟通,要尽量避免动辄“大动干戈”“兴师问罪”的不适宜的做法和态度。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幼儿教师也同样值得尊重、理解和爱戴。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双方应先冷静下来,理智而柔和地维系良好的家园关系。
孩子的话语“失真”往往是不自觉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家长去教育孩子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榜样。这种例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不少见,《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古代父母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的例子,曾给过我们很大的启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起诚信的好榜样。比如,既然打针是痛的,就不要骗孩子说:“打针不痛的,真的不痛!”这样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针一扎下去,孩子马上就会痛得大哭大叫了。因此,爸爸媽妈应该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并对孩子说些鼓励和安抚的话。此外,家长不要随便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去实现,否则会让孩子认为说谎很正常,无形中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说谎,因为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也务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