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何以成为全民文化大餐?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i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电视剧,怎样才能收获既叫好又叫座的社会效果?55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人眼前一亮。
  在影视剧种类极为丰富的今天,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为啥却会点燃包括广大年轻人的追剧热情,成为全民文化大餐?其高收视率赢在哪儿?这着实引人思考。
  高收视率赢在了内容
  影视剧叫座率的争夺,实质是人心的争夺。在影视剧种类越来越细分的当下,唯一不变的王道是好的内容。内容优质,所有人都会喜欢看,内容参差不齐,观众也会自动流失。这就决定了影视剧的创作,必须确立“内容为王”的创作观,更加重视深耕内容,从而获得受众的青睐。《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征服各个年龄层段的观众,关键在于内容抓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古老的中国官场掀起了一场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一大批党政高官落马。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以反腐为主题的小说和电视剧,如果缺失正视和反映现实的大胆突破,而是“怀抱琵琶”般的羞羞答答,抑或避重就轻的“小打小闹”,很难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正是基于对这个大前提的考量,《人民的名义》大大突破了反腐题材以往的一些所谓的红线禁区,因此被称为“是历来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因而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欣赏期待。
  大尺度展示腐败现象。首先,在人物层次上,突破了以往“只写到副省级为止”,大胆涉及到了副国级领导干部。那位在汉东省当了8年省长、10年省委书记的赵立春,虽然没有作为剧中人物登场,但汉东的用人腐败、经济乱象却让人真切感觉到了其存在;其次,在贪腐特征上,不仅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官商勾结等多发性特点,更有近几年令人触目惊心的“塌方”式腐败和系统性“一坨坨”腐败。如汉东省“半壁江山”的沦陷:省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纪委书记、副市长、市检察长、法院副院长……再次,在剧情元素上,小官巨贪、官二代、拉帮结派、特权政治、权钱交易、庸政懒政,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弊病沉疴都不放过,贫富差距、土地拆迁、群体性事件、民间借贷、电信诈骗、政府办事难、黑恶势力、社交媒体,种种热点社会现象也一网打尽,等等。这般大尺度地展示腐败,在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的情状下,让受众在观看之际,不由得生发出一种“真敢写”的赞叹,也让反腐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视野。
  全方位解析腐败的危害。作为寄生在共产党执政体上的社会毒瘤,腐败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对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破坏、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干扰,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剧中除了在大贪官出逃、小贪官藏了一整墙现款、官商勾结腐败网、假警察拆迁队强拆等情节上夺人眼球之外,还侧重在腐败祸国殃民上深着浓墨。如省委会议现场一出如何处理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的“宫斗戏”,描绘了汉东的官场复杂和官员百态:检察官希望按上级检察院指令办,走司法程序,但由于双重领导,又不得不向省委汇报;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以“吓跑投资商”为由,希望先双规,把握主动权,公安厅长祁同伟为升副省长时能获得身为省委常委的李达康的一票,随声附和;而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则选择了“中庸之道”,把球踢给了在外考察的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就在这种拉据战中,有严重贪腐问题的丁义珍接到了密报化装潜逃,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再如,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的“逼上梁山”,面对大风厂破产、工人下岗,他原本是想帮助政府做工人稳定工作的,绝对的具有“正能量”,后来由于受贪腐官员欺凌,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大风厂的股权莫名其妙归了山水集团,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捍卫工人的股权,被逼无奈组织了群体性事件,最终在与拆迁队的对峙中酿成了一场始料不及的“9.16”大火。正如省委书记沙瑞金所言:“事件的根源在于腐败,我们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激发和激化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事实表明了反腐败的正义性,这就是:腐败毒瘤如不坚决割除,共产党必将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生命。这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高擎反腐败大旗的根本理由。
  深度发掘和反思腐败根源。数点剧中着墨颇多、颇具冲击力的腐败案件,无论是山水集团亿万富姐高小琴的发家史,“官二代”赵瑞龙月牙湖捞得第一桶金,还是省油气集团成赵家的“提款机”,光明湖项目的官商勾结,都显现和潜藏着权力不受监督的异化。如高小琴的山水度假村,这个年轻美貌的渔家妹子,之所以能够将京州市郊乡村公路旁的一片每亩60万的土地,以4万元一亩的工业用地价格拿下,尔后又变更为商业用地建度假村,仅凭8千万的银行贷款空手套白狼,創造了10多个亿的奇迹,背后虽有主管副市长丁义珍的权力滥用,但关键却在于有个当着省厅厅长的情夫从中竭力运作。用高小琴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祁同伟,丁义珍不会批地给她,银行也不会接受土地作抵押给她8千万贷款。显然,权者胡作非为是前提和关键。再如赵瑞龙在月牙湖建80万平米的湖畔花园,看起来似乎比高小琴的发迹更简单,仰仗着当了8年省长又任省委书记的老爹撑腰,由时任市委书记高育良大笔一挥,他一桶金就捞了十一二个亿。这里,“家族式腐败”固然令人发指,但个人手中的公权在“投桃报李”中找到了寻租的落脚点也昭然若揭。高育良正是藉此“入常”,当上了汉东省政法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这就昭示人们,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的结果都是祸国殃民。对此,作者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
  高收视率赢在了真实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要打动人,为群众所接受,前提必须源于生活、适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为此,《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在创作期间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去监狱探访落马官员,获得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剧中的事例、人物及其思想大都忠于事实,从而也决定了这部电视剧无论人物塑造、情节勾画上,还是语言提炼上,都给人以真实可信的亲近感。
  人物塑造有现实原型。无论是正面人物,如反贪局长侯亮平的傲骨,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坦诚,检察长季昌明的老练,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强势等;还是反面人物,如高育良的道貌岸然、祁同伟的外强中干、高小琴的八面玲瓏、蔡成功的泼皮无赖等,都摈弃了以往写好就“高大全”、写坏就“一无是处”的套路,让人感觉人物很真实,并情不自禁地联想和搜索到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这一点,电视剧一开始就颇为成功:那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赵德汉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一边吃炸酱面,一边说“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有权就可以任性吗?”这个场景,与后来在豪宅被坐实罪证又痛哭流涕的丑态相映衬,活脱脱的一个“两面人”。更奇葩的是他藏着二亿三千九百五十万元钱,竟然一分都没有花,也就是“常来看看”。当被问及这钞票好看吗?他有个回答:“好看,太好看了。看钞票,就像看小麦一样,看着心里踏实,看着精神满足。看久了,钞票上会泛起一片金光灿烂的麦浪呢……”这种把贪婪升华为田园诗意般的回答,不由得让人赞叹人物塑造的生动与真实。   故事情节有生活气息。比如描述汉东省的用人腐败,既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也有任人唯亲、唯亲是举的帮帮派派、团团伙伙。结果,有德才、有担当的县委书记易学习,先后在正处位置上打转转了25年;而身为省委副书记的“门生”、前政法委书记女婿且又善于为领导“哭坟”的祁同伟,竟从政保科长一路飚升成了副省长人选。这种情状,是官场中流传的那个“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生动写照,也与一些人为了仕途升迁“找门楣”、“钻圈圈”找“政治资源”的政治生态深度契合。又如,刻画懒政庸政,那位“不贪不腐、不急不干”的区长孙连城,感觉自己升迁无望,便敷衍塞责、欺下瞒上,宁关心宇宙不关心群众,乃至进了不合格干部“召回学习班”,依然以“无私才能无畏”遮丑表现出蛮不在乎,这代表了时下官场中典型的懒政心态。再如表现“小国之君”的权力滥用,高育良对祁同伟有个训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你身上应验了!下一步,你是不是准备把你们村上的野狗全弄到公安局当警犬,吃上一份皇粮啊?”这种在“一把手”把持的一亩三分田上胡乱用人的情节,尽管没有画面出现,但借助于人物对话讲出来,想想现实,同样给人以可信的真实感。
  语言提炼像人话、接地气。以往不少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正面人物常见说一些大气磅礴的“圣话”“官话”“套话”,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正面,观众因之讥为“假大空”、“不像人话”。《人民的名义》在语言上也颇显匠心。不仅担负着反腐重任的反贪局长、退休后被视为“老愤青”的老检察长说话“接地气”,就是省委书记也没有“官僚气”。如沙瑞金讲干部队伍中的问题和用人腐败:“靠一些素质低下、道德水准低劣的干部领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这个地区和部门还能搞得好吗?人民群众不要骂我们瞎了眼?所以,现在严重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育我们的人民群众,而是怎么教育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组织不是梁山忠义堂,可有些人就把它变成了忠义堂!非我族类,一概不用,宁把位子空在那里等着自己人上位,也不许其他同志上!”这话听了让人提气,也令人共鸣。尤具神来之笔的是沙瑞金与李达康的一段关联话。沙以“老正处”易学习为例:“易学习只会干活,总觉得自己的努力组织上能看得到。实际情况呢?组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由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掌控的。中国的政治就是一把手政治嘛,你不向一把手靠拢,不经常出现在一把手的视线里,进而把一把手变成你的政治资源,你就不可能出现在一级组织的考察范围里。”李接茬说:“如果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比如这位一把手拉帮结派,不是他的人一概不用,你怎么办?再比如,一把手若是心术不正,要卖官帽子发财,那你就更别指望他唯才是举。这种政治生态说到底就是腐败的生态!”这种话出自高级领导干部之口,掷地有声,震撼力很强。
  唯有真实最动人。正由于人物有原型、情节接近生活、语言引人共鸣,才有了电视剧接地气,赢得观众认同也就成了必然。
  高收视率赢在了得民心
  “民心是最大政治,正义是最强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也是《人民的名义》最大的信心源。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谈反腐败,总喜欢谈机制、体制问题,寄希望于“制度理性”。其实,机制、体制也是一个方法和手段的“术”,还有一个比它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人心。人心向背,始终是悬在执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是最大的政治,因此也必然应是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强烈关注的基本点。《人民的名义》的高收视率,说到底是赢得了民心,符合人民期待。
  以惩腐扬廉为主线,符合民意。腐败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的行为,终极结果是损害和侵吞人民利益,因此人民痛恨腐败,诅咒腐败分子不得善終,期待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时人民又喜爱清官,总希望清廉为政的好官能得到重用。该剧顺应这一民意,从小官巨贪的“苍蝇”开始掘进,到最后挖出副省级“老虎”、副国级“巨虎”,层层剥茧抽丝,步步为营推进,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惩腐扬廉,最终让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丁义珍、张树立等一串腐败分子现出了原形,得到了腐败的必然报应。同时,汉东省对原拟提升的省管干部人选进行了再甄别,像易学习、侯亮平等好官终于扬眉吐气、立起了好形象。这种因果循环的结局,既契合事物规律,又符合受众的传统心理。尤其让民意受抚慰的是,电视剧贯穿的这条主线,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策共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共振,与中国广大群众的意志共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夺权力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而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决心还人民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这自然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朴素而坚定的诉求和期待。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依归,顺应民情。反腐败从根本上讲,是依据法律和法理,对客观认定的腐败问题进行反正和处理,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基本立场,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民情。《人民的名义》在许多环节上准确把握了这一定位。从反腐败的大棋局,如严惩鲸吞人民财产的巨贪、拨乱反正被破坏了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到消除懒政“不作为”的小窗口,如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先后在信访办接访窗口两次现场办公,看似近乎恶作剧般隔窗对话,但却发人深省地警示一些“人民公仆”,不要用“人民主人”赋予的权力欺负人民,也教育各级干部如何从细微之处维护人民利益。这个改窗口的事虽小,但剧本却不惜笔墨重复再现,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群众利益的分量。同样,当侯亮平被诬陷受贿、停职反省时,他的领导和同事们,老干部、工人们包括宿舍管理员,都鼓励和支持他挺起腰杆,个中原因也很清楚:反腐败与腐败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反腐败维护人民利益,必然摧毁腐败网的既得利益。因此当侯亮平遭遇“莫须有”的诬陷反扑时,人民群众站出来力挺则也是必然的。這二者间,没有调和余地,也容不得骑墙。
  以人民获得感为标尺,大得民心。人民的获得感始终是衡量为政者作为重要标尺,当然也应是反腐绩效包括反腐剧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度。《人民的名义》强烈关照了这一点。省委书记指示撕掉大风厂的封条,让工人们上班得以由大门进出,再也不用像猴子一样爬墙钻窗户了;指示京州市长依法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湖畔美食城,还老百姓一个美丽的月牙湖;提议京州举办不合格干部“召回学习班”,倒逼干部尽责勤政,主旨显然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李达康,在京州市长任上,为保护月牙湖区环境,他正色拒绝了为省委书记的儿子批建美食城,以致被调离最容易进步的岗位;在林城市委书记任上,为保护潘安湖环湖开发区环境,又毅然拒绝了污染GDP的诱惑,失去一次上台阶机会。这种超前的环保意识,显然是老百姓为之感动的。正因为聚焦了这个基本点,剧中的达康书记尽管霸道、也过于“珍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但在百姓眼里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官。这照应了沙瑞金书记的一段话:“我们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让老百姓白养活。可是,这个最朴素的道理,我们有些干部就是搞不明白,不但让老百姓白养活,还祸害老百姓,让人痛心啊!”这话可谓道出了人民支持反腐败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民的名义》火了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呢?
其他文献
原野一派寂静。偶有一两辆汽车在雨雾中穿行,将70年的光阴驮在背上,嫁接了人们容易淡忘的相思。台儿庄,鲁南运河岸边一个不大不小的市镇,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此重创日寇精锐部队,坂垣师团和矶谷师团死伤惨重,台儿庄从此名声大振。  如今,在台儿庄一面面旧墙上,还清晰可见当年激烈鏖战时的遗痕——斑斑驳驳的弹孔,这些弹孔,与太阳对视了七十多年,子弹头至今没有抠出。在一棵据说是百年的老槐树上
期刊
1984年12月,一群遷徙的白鲸在白令海附近追逐鳕鱼群时,由于没有及时察觉气温下降,不慎困在了一处海峡。本來,冰封的世界是白鲸的乐园,它们可以在流冰下自由捕食或嬉戏。这些庞然大物会用头顶的一块坚硬区域,轻而易举撞开10厘米厚的冰层,因为作为哺乳动物它们需要浮上水面进行换气。然而,一阵狂风吹来的一道冰墙堵住了退路。而且,高纬度下的极寒环境致使冰层厚度达到30厘米,远远超过了白鲸的破冰能力。约3000
期刊
六月的阳光一片灿烂,空气里弥漫着植物和泥土的气息。风沉睡着。熟透的杏子,从树梢滑落,在浓密的枝叶间弄出一阵刺刺啦啦的响动,像屋檐上的滴水,在噼啪声里落了一地,一层一层,一片金黄。布谷鸟在树上鸣叫,空旷,绵长。  村子里空荡荡的,看不见几个人,偶尔有自行车从巷道里穿过,吱吱嘎嘎聲像一阵风吹过。然后,一切又沉寂下来。  我轻轻推开财旺家虚掩的大铁门,院里晒着金黄的杏干和黄花,一只花猫慵懒地躺在檐下的簸
期刊
无偏无陂是遵义  天下着雨,已是秋天。在我的记忆中,遵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雨飘着,远山湮没在层层烟雨中,低矮的石头房子,鸡窝里的鸡跳上门旁的一株树,遥对着青山啼鸣。远处是哒哒的马蹄声,负重的人们,疲于征战的战士,眉宇间写着坚强与不馁,脚步深深浅浅,走向山路的拐角,也走向历史的转折处。  遵义城西南地区是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是贵州面向川渝的交通枢纽。宋代曾巩《洪范传》:“其先
期刊
陈建平是一位颇受官兵喜爱的军旅画家。近几年来,他的钢笔画在军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美术编辑出身的陈建平,对于钢笔画的见识与运用可以说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他历来所创作的钢笔画作品可以看出,绝非是“檃栝蹊径,全无内蕴”的那种现代的抽象类型,他以清新、典雅、精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地域风情自成一家。他的作品涉及山林、城镇、农庄、高原、军营,尤以刻画维吾尔族、藏族人物见长,在他的作品中尽显现实主义写实的
期刊
在1970年至1979年间,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带有政治主题意涵的史诗巨作。如1971年和魏景山合作的《开路先锋》(中国美术馆收藏)、《红旗》、1972年的《黄河颂》、1976年的《占领总统府》(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类具有时代性与标杆意义的政治主题作品的数量非常稀少,就其一生创作来看,不逾十件。  《红旗》为陈逸飞一生创作中,无与伦比的系列组画。 创作这件作品时,陈逸飞才25岁,当时的他已从
期刊
一  “咱老百姓,今儿个我真呀真高兴,咱老百姓,今儿个我是真呀真高兴……”在机械化师师部二楼紧西头的房间里,新闻干事文风跷着二郎腿哼唱着,不紧不慢地啜着沁香扑鼻的茉莉花茶,幸福得跟花儿一样。歌声、茶香从虚掩的门缝里溜了出来,在深夜11点多的走廊里畅快地流淌着。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文风已成为集团军公认的“大笔杆子”了。只要他感兴趣的,或者领导让他感兴趣的,都能在军报、军区报的重要位置上发表出来。这
期刊
探碣寻旧,险途陡、秋雨微寒风骤①。  跃上峰巅,穷目眺、天阔云低岭瘦②。  倒海洪波,排山巨浪,滚吼惊浃宙。  孤帆漂去,淡出帛画灵绉③。  遥想多少风流!始皇镌圣绩,求神祈佑④。  汉武修台⑤,曹作赋、千古名篇成就⑥。  盛世唐宗,亦登高念古,意深情厚⑦。  巨人挥笔,浪淘宏曲高奏⑧!  【说明】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相传是曹操登山观海的地方,曹操曾写名诗《观沧海》。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
期刊
士兵兄弟  在陽光灿烂的日子  我想起我的士兵兄弟,一些淳朴如红高粱的士兵  一些素面朝天胸怀金黄如葵花的战士  阳光将他们雕刻成风中节节拔高的  汁水丰沛的麦子  他们走入六月,生命芬芳如花绽开在军营  青春脱却盛装,染上小草一样的颜色  从此与赫黄大山融为一体魂灵生死永不分离  山路弯弯在穿惯了作训鞋的脚前  日复一日用厚厚糙茧砺出一段  军歌葳蕤血气蒸腾的心路历程  我的兄弟,用坚毅与执着在
期刊
一  眼前的小路蜿蜒地伸向远方,路边尽是枝枝蔓蔓、纵横交错的野草,有的开出淡紫色小花,它们在风的律动下散发着浓郁芳香。我深吸一口气,让这纯净气息涤荡我的心灵。山坡上高矮不齐的柞树喝醉了般向后倒去,像是坐在飞快的火车里向外张望。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洁白的云彩,它们悠闲地观望着这座远离人间烟火,被人遗忘的角落。  一辆满载黑煤的火车从我身边擦肩而过,轰隆隆地顺着弯曲的铁轨呼啸而去。我停下飞奔的脚步,莫名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