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动画与生俱来的艺术特质和看似与“独立”精神相悖的商业化像是跷跷板的两极,独立动画人正尝试走出被大众认为抽象晦涩、自娱自乐的误区,以及找寻金钱、时间、艺术之间的平衡。
12月6日,以“影舞之眼·视域之外”为主题的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主题展正式对外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双年展”机制举办的独立动画展事活动,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在关注国内独立动画以及艺术家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作为所有“活动影像”的形式源泉代表的“动画”,以及倡导艺术创作的自主与活力的“独立性”再次被重申。
近10年来,动画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表现媒介和手段,越来越被艺术创作者所采用,而它日益呈现为独立而观念、只以艺术家个人创作意向为导向的艺术形式。其内在的独立性和艺术创作的新视角,都有别于常见的商业动画、应用动画等,更区别于电影、动画片、动漫剧等,它是一种能够独立表达创作者个人观念的新的艺术形态。由此语境诞生出来的“独立动画”,如今在国内并不算大众。由于没有清晰的职业划分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个圈子里的人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种精神,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作的态度。
在中国,许多专业或非专业出身的动画爱好者投入独立动画这个行业。中国的独立动画可追溯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万氏兄弟,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动画行业一直被电影厂等专业机构垄断,动画创作一度成为了专业与精英的象征。2000年起,独立动画在国内渐有起色,Flash和闪客在网上掀起的独立动画潮流是一个重要标志。随后的10年,国产动画呈现出胜及以往的繁荣,但独立动画却终究是个瘠薄的圈子,就像一座围城,随时有人进入,也随时有人退出。
正如“深圳动画双年展”从纯艺术角度关注独立动画一样,事实上,大部分独立动画人都是纯粹的怀揣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艺术性”是这个群体追求的核心。独立动画天生拥有明显的个性特质,这让很多但凡在动画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有所想法的艺术创作者选择了它,并且乐此不疲。
在号称“动漫大国”的日本,由于动画行业的过分商业化,许多创作者思想和活力被扼杀,独立动画人应运而生,并且在日本国内已经不属于小众文化。提起日本独立动画人就绕不开新海诚,2000年时,他以独立创作的短短5分钟的黑白动画《她和她的猫》获得了第12回“日本CG与动画技术”大奖,也让新海诚以独立动画人的身份进入中国观众视野。除了“半路出家”的新海诚,山村浩二这样科班出身的独立动画人也身体力行,坚持独立动画在艺术表达上的纯粹性。不到3年就从商业动画公司辞职的山村浩二一直坚持独立创作,2002年,其作品《头山》除了陆续拿到国内外动画节大奖之外,还在第75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中获得提名,那是日本动画人第一次在此奖项中获得提名。无独有偶,像山村浩二一样为“艺术”出走的独立动画人在中国也比比皆是。《打、打个大西瓜》的作者杨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这部16分钟的战争题材短片在2009年与李阳的《李献计历险记》并列成为年度最火独立动画。而被誉为动画界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美国的独立动画人比尔·普林顿(Bill Plympton)也曾因为对独立动画创作上的纯粹性的坚持,拒绝了迪士尼高达7位数报酬执导《阿拉丁》的邀请,转而投入个人创作。
在重商的环境中,独立动画仍旧坚持保持一份艺术上的清醒,这似乎在国内外都不例外。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拒绝过分商业参与,并时刻强调作品应保持对得起自己和观众的高质量水平,越来越多的独立动画人在实现着他们自娱自乐式的动画梦,也使独立动画拥有了个性化的艺术价值体系。
然而,即便独立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谓“艺术性”的庇护,但生存还是毁灭,一直是这个圈子的内外共同面临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他们不得不尽力向商业靠拢,而对于热爱者说,毕竟有资格追求梦想的人不过寥寥。
动画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更多的商业功能,但在国内,独立动画有着独特的模式,一方面,它拥有天才的创作者和最热情的观众,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连播放、展映动画渠道也都十分狭窄。独立动画人的热情,几乎成为了唯一可供燃烧之物。而在这个圈子里奋斗的又大都是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存条件并不乐观。缺乏资金、平台支持,“墙内开花墙外香”等现象几乎成为了国内独立动画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需要商业的提携,却又希望与之保持礼貌的距离;想要走出艺术的小圈子,可又不愿意离开太远。
对于独立动画人来说,仅凭爱好去创作,在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下玩“纯艺术”显然不能够长期持续,闭门造车也无法让独立动画整个行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面对这种现状,不少关心这个圈子的人都在尝试做出务实的抉择,一些曾经“独立”、“地下”、“小众”的创作者开始致力于摸索一条属于独立动画人的市场之路。凭借短片《赤裸裸》和Flash互动艺术作品《玩我》在互联网和先锋艺术界名声鹊起的皮三,在保持动画创作上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态度的前提下,开始开办动画公司,组建独立动画人论坛,一方面进行商业项目,一方面支持独立动画的发展。虽然皮三总是会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是“被逼着商业化”,但几年下来,这样的方式也解决了一些国内独立动画人面对困难时的窘境。
努力寻求独立动画和商业的结合点,这其实在国外早有先例。由约翰·哈布利(John Hubley)成立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早在20世纪就尝试创立不同于商业化的迪斯尼的前卫风格,虽然公司于1963年关闭,但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独立动画制作人,哈布利之后也仍作为第一任国际动画协会(ASIFA)的主席继续他的动画革命。在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一年里有10个月都是在产业链上为观众服务,而剩下的两个月休假时间,他会以独立动画人的身份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而与新海诚齐名的吉浦康裕也以组建工作室的方式向商业靠拢。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以进行商业项目来支持独立动画也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对于独立动画人自身来说,这种苦中作乐、追求个性、享受自我的状态几乎成为一种风尚,但国内环境毕竟不比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欧美,或者有完整的动画市场体系的日本。独立动画人想要保持创作的活力前提也必须是能生活下去,除了稍有经济实力的独立动画人靠组建工作室来进行动画运作的模式,年轻一代的独立动画人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2010年获得广岛动画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的陈曦,以及以《这个念头是爱》为动画爱好者熟知的雷磊,他们的作品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屡屡露脸。而在小有名气的同时,年轻的独立动画人也在保持创作自由的条件下,开始选择性地尝试接受与商业的合作。以此方法既不至于让自己创作的热情淹没在现实的残酷里,也不失去做动画的初心。虽然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动画节,但如北京电影学院设立的动画学院奖、粟宪庭创立的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等比较专业的平台陆续建立起来,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国内独立动画拥有更加通达的交流平台,独立动画人也应该思考如何走出被大众认为抽象晦涩、自娱自乐的误区,以及找寻到金钱、时间、艺术之间的平衡。 独立动画人用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精神提供给了公众对于动画的新认识,独立动画与生俱来的艺术特质和看似与“独立”精神相悖的商业化像是跷跷板的两极,独立不出世,或许是独立动画人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
独立动画是一种精神
皮三(独立动画导演、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发起人)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你看来,独立动画的定义是什么?
独立思考,趣味表达。独立动画其实是一种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也更需要动画创造表达的趣味和想象力,这是保持思考敏捷和独立的基础。
除了网络,公共展映也是独立动画传播的方式之一。但一些在美术馆或国际动画节展出的作品不太能让人理解,独立动画是否也分出了“艺术”和“市场”两个方向?
独立动画没有故意细分“艺术”和“市场”,我觉得只要是具备创造力的作品,就是可以被讨论的。作品只有受众多少问题,因为作者的表达观念和技术选择,所以有的作品会被很多人欣赏和传播,而有些作品只有部分观众可以感同身受。
在中国,独立动画人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多数人选择自建工作室,静待商业化之路,或是自娱自乐地做受小众欢迎的“艺术家”。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可能在全世界都会如此。一个社会人,当你选择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并非职业,就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我觉得选择了独立动画的创作,也是件很平常的爱好,坚持也是因为喜欢,你要寻找自己的平衡。做工作室,或者找一份别的工作,或者一份支持你的资金,不都需要所谓静待商业化之路。当然如果你选择了商业,就要去了解市场,有承受失败的勇气。一个人的路,不都是只通往金钱的,也不都只通向成功,别忘了路边的风景。
国内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动画人,也做出了一些优秀短片,可惜在网络红过一时就不知所踪,你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应该如何改善?
他们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持续创作不仅需要灵感,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创造力。当你希望把作品转化成商业收入,就需要一些商业上的思考和办法。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作者,还是因为大的环境比较单一,没有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一直在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论坛等平台,希望能给年轻的动画创作者们带来帮助。
在动画领域,很难保持“独立”与“商业”的平衡,从建立工作室之初,到现在有所收获,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可能最主要的还是热爱,然后是努力创新。热爱才能让你坚持去做,创新才能获得机会和突破。
从2011年到现在,你策划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也有几年了,这其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这个平台带给了国内独立动画的发展哪些助力?
毕竟,独立动画论坛是一个民间公益性的组织,目的是为了动画人之间的交流。因为没有任何商业性的收入,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当然是最大的困难。这个平台应该是国内最专业的动画交流平台了,它展现中国最具创造性的新锐动画力量,鼓励动画创作和专业交流,是真正能提供动画人展示自我机会的平台。
对于新一代的独立动画人,他们面临来自创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此你有何建议?
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动画。
做无愧于心的动画人
雷磊(独立动画导演、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就个人而言,你是如何看待独立动画的?
在中国没有独立动画这个职业,所以独立动画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动画充满热情、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同时不受经济干扰的一种创作方式。虽然说它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动画一定就是好动画,我们可以选择在商业条件下合作完成动画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
现在做独立动画的人很多,你做独立动画的初衷是什么?你对现状是否满意?
“初衷”这个词似乎带有一定目的性,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音乐、滑板、画画,这些都是我的爱好,而动画可以把我喜欢的东西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对目前的现状我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毕业以后你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之旅,你有面对过艺术创作和生存现实的矛盾问题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国内并没有完整的独立动画的正式职业。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我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但同时我也很享受这种焦虑感,它可以成为我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你的作品屡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各大动画节,今年的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你的作品也有入选,这些平台对你自身的发展有起到哪些作用?
这些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独立动画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我们也非常在乎观众。它们能够让你有更多机会跟艺术家、观众进行交流,让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同时,作者不该期待或迷信这些平台对自身发展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恰恰是反过来,创作者的不断创新,有了好作品才会被接受,动画创作的终端就是在这些平台上和大家见面,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方向是很好的。
独立动画人要保持思想和艺术的独立性,就意味着很难妥协于商业方面的资金支持,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问题的基本矛盾点指向了钱,但我认为钱也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像法国就有专门的政府资金支持独立动画,欧洲也有完整的系统,但他们的资金来源特别慢,需要不停申请,这就有可能把一个不错的作品拖黄了。还有一些优秀的独立动画导演来自伊朗、罗马尼亚等一些贫瘠的地方,但也不影响他们创作出好作品。所以没有商业支持不应该是没有好作品创作出来的借口。
你怎样在艺术和商业两者间寻求到平衡?
独立动画创作者也是人,也要吃五谷杂粮,所以我并不排斥跟商业合作,合作中需要把握自己的底线,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你曾说不能总是做那个“奔走在世界各地的沙发客”,作为国内优秀的独立动画人,你对未来有什么具体规划吗?
动画这个东西不是铁饭碗,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现在觉得做个沙发客也挺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状态。我只是想用动画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勉强算作规划吧,创作可以让我保持清醒。
有没有一些建议给跃跃欲试的准独立动画人?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的工作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做动画,能在电影院里看动画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12月6日,以“影舞之眼·视域之外”为主题的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主题展正式对外开幕,作为国内首个以“双年展”机制举办的独立动画展事活动,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在关注国内独立动画以及艺术家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作为所有“活动影像”的形式源泉代表的“动画”,以及倡导艺术创作的自主与活力的“独立性”再次被重申。
近10年来,动画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表现媒介和手段,越来越被艺术创作者所采用,而它日益呈现为独立而观念、只以艺术家个人创作意向为导向的艺术形式。其内在的独立性和艺术创作的新视角,都有别于常见的商业动画、应用动画等,更区别于电影、动画片、动漫剧等,它是一种能够独立表达创作者个人观念的新的艺术形态。由此语境诞生出来的“独立动画”,如今在国内并不算大众。由于没有清晰的职业划分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个圈子里的人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种精神,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作的态度。
在中国,许多专业或非专业出身的动画爱好者投入独立动画这个行业。中国的独立动画可追溯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万氏兄弟,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动画行业一直被电影厂等专业机构垄断,动画创作一度成为了专业与精英的象征。2000年起,独立动画在国内渐有起色,Flash和闪客在网上掀起的独立动画潮流是一个重要标志。随后的10年,国产动画呈现出胜及以往的繁荣,但独立动画却终究是个瘠薄的圈子,就像一座围城,随时有人进入,也随时有人退出。
正如“深圳动画双年展”从纯艺术角度关注独立动画一样,事实上,大部分独立动画人都是纯粹的怀揣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艺术性”是这个群体追求的核心。独立动画天生拥有明显的个性特质,这让很多但凡在动画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有所想法的艺术创作者选择了它,并且乐此不疲。
在号称“动漫大国”的日本,由于动画行业的过分商业化,许多创作者思想和活力被扼杀,独立动画人应运而生,并且在日本国内已经不属于小众文化。提起日本独立动画人就绕不开新海诚,2000年时,他以独立创作的短短5分钟的黑白动画《她和她的猫》获得了第12回“日本CG与动画技术”大奖,也让新海诚以独立动画人的身份进入中国观众视野。除了“半路出家”的新海诚,山村浩二这样科班出身的独立动画人也身体力行,坚持独立动画在艺术表达上的纯粹性。不到3年就从商业动画公司辞职的山村浩二一直坚持独立创作,2002年,其作品《头山》除了陆续拿到国内外动画节大奖之外,还在第75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中获得提名,那是日本动画人第一次在此奖项中获得提名。无独有偶,像山村浩二一样为“艺术”出走的独立动画人在中国也比比皆是。《打、打个大西瓜》的作者杨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这部16分钟的战争题材短片在2009年与李阳的《李献计历险记》并列成为年度最火独立动画。而被誉为动画界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美国的独立动画人比尔·普林顿(Bill Plympton)也曾因为对独立动画创作上的纯粹性的坚持,拒绝了迪士尼高达7位数报酬执导《阿拉丁》的邀请,转而投入个人创作。
在重商的环境中,独立动画仍旧坚持保持一份艺术上的清醒,这似乎在国内外都不例外。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拒绝过分商业参与,并时刻强调作品应保持对得起自己和观众的高质量水平,越来越多的独立动画人在实现着他们自娱自乐式的动画梦,也使独立动画拥有了个性化的艺术价值体系。
然而,即便独立动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谓“艺术性”的庇护,但生存还是毁灭,一直是这个圈子的内外共同面临的问题。对创作者来说,他们不得不尽力向商业靠拢,而对于热爱者说,毕竟有资格追求梦想的人不过寥寥。
动画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更多的商业功能,但在国内,独立动画有着独特的模式,一方面,它拥有天才的创作者和最热情的观众,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连播放、展映动画渠道也都十分狭窄。独立动画人的热情,几乎成为了唯一可供燃烧之物。而在这个圈子里奋斗的又大都是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存条件并不乐观。缺乏资金、平台支持,“墙内开花墙外香”等现象几乎成为了国内独立动画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需要商业的提携,却又希望与之保持礼貌的距离;想要走出艺术的小圈子,可又不愿意离开太远。
对于独立动画人来说,仅凭爱好去创作,在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下玩“纯艺术”显然不能够长期持续,闭门造车也无法让独立动画整个行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面对这种现状,不少关心这个圈子的人都在尝试做出务实的抉择,一些曾经“独立”、“地下”、“小众”的创作者开始致力于摸索一条属于独立动画人的市场之路。凭借短片《赤裸裸》和Flash互动艺术作品《玩我》在互联网和先锋艺术界名声鹊起的皮三,在保持动画创作上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态度的前提下,开始开办动画公司,组建独立动画人论坛,一方面进行商业项目,一方面支持独立动画的发展。虽然皮三总是会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是“被逼着商业化”,但几年下来,这样的方式也解决了一些国内独立动画人面对困难时的窘境。
努力寻求独立动画和商业的结合点,这其实在国外早有先例。由约翰·哈布利(John Hubley)成立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早在20世纪就尝试创立不同于商业化的迪斯尼的前卫风格,虽然公司于1963年关闭,但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独立动画制作人,哈布利之后也仍作为第一任国际动画协会(ASIFA)的主席继续他的动画革命。在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一年里有10个月都是在产业链上为观众服务,而剩下的两个月休假时间,他会以独立动画人的身份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而与新海诚齐名的吉浦康裕也以组建工作室的方式向商业靠拢。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以进行商业项目来支持独立动画也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对于独立动画人自身来说,这种苦中作乐、追求个性、享受自我的状态几乎成为一种风尚,但国内环境毕竟不比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欧美,或者有完整的动画市场体系的日本。独立动画人想要保持创作的活力前提也必须是能生活下去,除了稍有经济实力的独立动画人靠组建工作室来进行动画运作的模式,年轻一代的独立动画人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2010年获得广岛动画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的陈曦,以及以《这个念头是爱》为动画爱好者熟知的雷磊,他们的作品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屡屡露脸。而在小有名气的同时,年轻的独立动画人也在保持创作自由的条件下,开始选择性地尝试接受与商业的合作。以此方法既不至于让自己创作的热情淹没在现实的残酷里,也不失去做动画的初心。虽然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动画节,但如北京电影学院设立的动画学院奖、粟宪庭创立的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等比较专业的平台陆续建立起来,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国内独立动画拥有更加通达的交流平台,独立动画人也应该思考如何走出被大众认为抽象晦涩、自娱自乐的误区,以及找寻到金钱、时间、艺术之间的平衡。 独立动画人用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精神提供给了公众对于动画的新认识,独立动画与生俱来的艺术特质和看似与“独立”精神相悖的商业化像是跷跷板的两极,独立不出世,或许是独立动画人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
独立动画是一种精神
皮三(独立动画导演、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发起人)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你看来,独立动画的定义是什么?
独立思考,趣味表达。独立动画其实是一种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也更需要动画创造表达的趣味和想象力,这是保持思考敏捷和独立的基础。
除了网络,公共展映也是独立动画传播的方式之一。但一些在美术馆或国际动画节展出的作品不太能让人理解,独立动画是否也分出了“艺术”和“市场”两个方向?
独立动画没有故意细分“艺术”和“市场”,我觉得只要是具备创造力的作品,就是可以被讨论的。作品只有受众多少问题,因为作者的表达观念和技术选择,所以有的作品会被很多人欣赏和传播,而有些作品只有部分观众可以感同身受。
在中国,独立动画人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多数人选择自建工作室,静待商业化之路,或是自娱自乐地做受小众欢迎的“艺术家”。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可能在全世界都会如此。一个社会人,当你选择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并非职业,就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我觉得选择了独立动画的创作,也是件很平常的爱好,坚持也是因为喜欢,你要寻找自己的平衡。做工作室,或者找一份别的工作,或者一份支持你的资金,不都需要所谓静待商业化之路。当然如果你选择了商业,就要去了解市场,有承受失败的勇气。一个人的路,不都是只通往金钱的,也不都只通向成功,别忘了路边的风景。
国内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动画人,也做出了一些优秀短片,可惜在网络红过一时就不知所踪,你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应该如何改善?
他们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持续创作不仅需要灵感,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创造力。当你希望把作品转化成商业收入,就需要一些商业上的思考和办法。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作者,还是因为大的环境比较单一,没有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一直在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论坛等平台,希望能给年轻的动画创作者们带来帮助。
在动画领域,很难保持“独立”与“商业”的平衡,从建立工作室之初,到现在有所收获,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可能最主要的还是热爱,然后是努力创新。热爱才能让你坚持去做,创新才能获得机会和突破。
从2011年到现在,你策划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也有几年了,这其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这个平台带给了国内独立动画的发展哪些助力?
毕竟,独立动画论坛是一个民间公益性的组织,目的是为了动画人之间的交流。因为没有任何商业性的收入,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当然是最大的困难。这个平台应该是国内最专业的动画交流平台了,它展现中国最具创造性的新锐动画力量,鼓励动画创作和专业交流,是真正能提供动画人展示自我机会的平台。
对于新一代的独立动画人,他们面临来自创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此你有何建议?
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动画。
做无愧于心的动画人
雷磊(独立动画导演、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1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就个人而言,你是如何看待独立动画的?
在中国没有独立动画这个职业,所以独立动画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动画充满热情、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同时不受经济干扰的一种创作方式。虽然说它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动画一定就是好动画,我们可以选择在商业条件下合作完成动画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
现在做独立动画的人很多,你做独立动画的初衷是什么?你对现状是否满意?
“初衷”这个词似乎带有一定目的性,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音乐、滑板、画画,这些都是我的爱好,而动画可以把我喜欢的东西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对目前的现状我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毕业以后你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之旅,你有面对过艺术创作和生存现实的矛盾问题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国内并没有完整的独立动画的正式职业。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我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但同时我也很享受这种焦虑感,它可以成为我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你的作品屡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各大动画节,今年的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你的作品也有入选,这些平台对你自身的发展有起到哪些作用?
这些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独立动画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我们也非常在乎观众。它们能够让你有更多机会跟艺术家、观众进行交流,让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同时,作者不该期待或迷信这些平台对自身发展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恰恰是反过来,创作者的不断创新,有了好作品才会被接受,动画创作的终端就是在这些平台上和大家见面,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方向是很好的。
独立动画人要保持思想和艺术的独立性,就意味着很难妥协于商业方面的资金支持,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问题的基本矛盾点指向了钱,但我认为钱也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像法国就有专门的政府资金支持独立动画,欧洲也有完整的系统,但他们的资金来源特别慢,需要不停申请,这就有可能把一个不错的作品拖黄了。还有一些优秀的独立动画导演来自伊朗、罗马尼亚等一些贫瘠的地方,但也不影响他们创作出好作品。所以没有商业支持不应该是没有好作品创作出来的借口。
你怎样在艺术和商业两者间寻求到平衡?
独立动画创作者也是人,也要吃五谷杂粮,所以我并不排斥跟商业合作,合作中需要把握自己的底线,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你曾说不能总是做那个“奔走在世界各地的沙发客”,作为国内优秀的独立动画人,你对未来有什么具体规划吗?
动画这个东西不是铁饭碗,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现在觉得做个沙发客也挺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状态。我只是想用动画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勉强算作规划吧,创作可以让我保持清醒。
有没有一些建议给跃跃欲试的准独立动画人?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的工作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做动画,能在电影院里看动画是最开心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