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先驱 欲望 原则
一、发问是求知的先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说学习过程就如横渡一条河,那么课堂提问可谓是一叶扁舟,能将求知者带到知识的理想彼岸。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也是师生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提问的过程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我们对知识技能从未知到已知,从迷惑到了解,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发问能昭示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答疑者寻求问题的切入口,给予好的回答。由此可见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好的发问,学习者只能靠自己苦思冥想,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点拨,那将势必多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降低学习效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
A:Anything but clouds,as the sky is clear.
B:Then what can you see in a clear river?
A:We can see fish swimming in the river.
B:What road is a clear road?
A:Roads that have no obstacles.
通过以上提问帮助学生快速了解clear的含义。从另一方面讲,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通过正确的发问,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得失,从而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更清楚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发问是求知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
二、保持学生持久的发问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对一些问题弄不明白,似懂非懂,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自尊心强,而羞于向老师提问,长期导致问题积压成堆,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广开言路,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要有low-level questions 又要有high-level questions。同时,还要兼顾隐性和显性,问题的难度应适中,应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过分拔高目标会挫伤学生发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回答,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尝到成功的乐趣。有时即便学生回答问题一知半解,也要给予他们肯定,保持学生良好的求知欲,对于他们的错误答案也要帮助分析其错误原因,不要漠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机会,不冷落任何一个学生,使他们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三、教学提问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教师的提问不应该是空穴来风,而应该是基于某一具体细节内容或观点进行发问,,提问后目的叫学生会回答这些方面内容,即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就所学文章中的某些细节如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方式或原因进行提问。采取when, where, who, what, how, 或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来进行发问;或者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是否认可时,用yes-no问句;或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及谈谈整体认识时,用What’s your general opinion to this matter ?What lesson should we draw from the thing ?or: What better solution can you give to this matter ?等,如果教师所问的问题和原文关系不大,甚至与原文脱节,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很难回答或无言以答,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甚至还造成冷场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同学们的理解质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教师对提问准备不充分,或没理解原文内容,久而久之对教师本人的形象和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梯度性原则.教师设计提问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原文的内容,事件发展的顺序,按由浅及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发问,一开始可以发问在文章里很容易找到的浅层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继而问题进一步深入,可涉及事件的过程,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对事件的整体评判,或对事件中人物的刻画,描述等,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有好处,对学生的复习巩固,以及学生自读能力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切忌一开始就提问一些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样不仅无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而且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另外应该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设置不同的问题,叫基础弱的同学回答一些浅层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回答一些深层问题,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都参与思考,不至于冷落大部分学生,使课堂成为老师和少数几位优生的表演舞台,使差生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自尊心,这样做对提高大面积同学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展,提高整体质量大有益处。
发散性原则.教师在发问的时候,尤其在讲述语言现象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做能使学生在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时候,能注重发散归纳,总结,从而使他们接触整合更多鲜活的语言现象,丰富自己的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这样发问:Can you name some parts of the body ,what are they ?学生即会说出trunk(躯干),hair, head, face, cheek, eye, eyebrow, nose, nostril, mouth, teeth, neck, shoulder, arm, hand, back, chest, stomach, waist, buttock/ bottom (屁股),
leg, thigh, knee, foot, toe 等。Can you name some family members?学生可给出下列单词,如: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father(dad, daddy), mother(mum, mummy), uncle, aunt, sister, brother, husband, wife, son ,daughter, son-in-law, daughter-in-law, grandson, granddaughter 等。在讲述一些句式时,如叫学生:Can you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叫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注意表达的多样性。注意下列句子的不同译法:如:“我弟弟不够参军的年龄”可译为:My brother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 My brother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或 My brother is not old enough to join the army. “王爺爷已去世两年了” 可译为Grandpa Wang died two years ago. Grandpa Wang has been dead for two years. It is two years since Grandpa Wang died/passed away.“众所周知,地球比月亮大得多”可译为 As is known to us all,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It is known to us all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What 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We all know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这样提问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变主动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气氛,使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情境中复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公平性原则.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由于考虑到不耽误教学时间或给大多数学生提供示范作用,往往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只关注优生,很少提问差生,甚至不提问差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和少数几个优生的对话课 ,这有悖于教学公平性原则,因此课堂提问也要做到公平,让后进生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要注意给他们专设一些层次性较浅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答得出,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功的快乐,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纪律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益处。要知道大多数学困生往往是极富有自尊心的,由于基础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因素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一种劣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时常地注意他们并给予他们帮扶,他们很可能 就会沉沦下去。反之,如果教师关心,体谅,顾及他们,他们很可能就能在成绩上逐步提高,从而获得成功,最终他们会感激老师,反之教师对学困生的漠视会引起学困生的不满,抵触甚至愤恨。长久以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内容,而要掌握艺术,更要掌握原则。有效的精当的提问对学生是一种导航与启迪;无效的,冗赘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浪费和情感折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问,巧问,提问时要注意有所针对,把握梯度,有所发散,保持公平,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鲁子问 王笃勤主编,《新编英语教学论》
关键词:先驱 欲望 原则
一、发问是求知的先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说学习过程就如横渡一条河,那么课堂提问可谓是一叶扁舟,能将求知者带到知识的理想彼岸。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也是师生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提问的过程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我们对知识技能从未知到已知,从迷惑到了解,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发问能昭示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答疑者寻求问题的切入口,给予好的回答。由此可见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好的发问,学习者只能靠自己苦思冥想,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点拨,那将势必多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降低学习效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
A:Anything but clouds,as the sky is clear.
B:Then what can you see in a clear river?
A:We can see fish swimming in the river.
B:What road is a clear road?
A:Roads that have no obstacles.
通过以上提问帮助学生快速了解clear的含义。从另一方面讲,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通过正确的发问,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得失,从而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更清楚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发问是求知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
二、保持学生持久的发问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对一些问题弄不明白,似懂非懂,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自尊心强,而羞于向老师提问,长期导致问题积压成堆,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广开言路,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要有low-level questions 又要有high-level questions。同时,还要兼顾隐性和显性,问题的难度应适中,应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过分拔高目标会挫伤学生发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回答,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尝到成功的乐趣。有时即便学生回答问题一知半解,也要给予他们肯定,保持学生良好的求知欲,对于他们的错误答案也要帮助分析其错误原因,不要漠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机会,不冷落任何一个学生,使他们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三、教学提问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教师的提问不应该是空穴来风,而应该是基于某一具体细节内容或观点进行发问,,提问后目的叫学生会回答这些方面内容,即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就所学文章中的某些细节如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方式或原因进行提问。采取when, where, who, what, how, 或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来进行发问;或者要求学生对某一问题是否认可时,用yes-no问句;或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及谈谈整体认识时,用What’s your general opinion to this matter ?What lesson should we draw from the thing ?or: What better solution can you give to this matter ?等,如果教师所问的问题和原文关系不大,甚至与原文脱节,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很难回答或无言以答,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甚至还造成冷场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同学们的理解质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半是由于教师对提问准备不充分,或没理解原文内容,久而久之对教师本人的形象和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梯度性原则.教师设计提问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原文的内容,事件发展的顺序,按由浅及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发问,一开始可以发问在文章里很容易找到的浅层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继而问题进一步深入,可涉及事件的过程,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对事件的整体评判,或对事件中人物的刻画,描述等,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有好处,对学生的复习巩固,以及学生自读能力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切忌一开始就提问一些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样不仅无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而且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另外应该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设置不同的问题,叫基础弱的同学回答一些浅层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回答一些深层问题,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都参与思考,不至于冷落大部分学生,使课堂成为老师和少数几位优生的表演舞台,使差生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自尊心,这样做对提高大面积同学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展,提高整体质量大有益处。
发散性原则.教师在发问的时候,尤其在讲述语言现象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做能使学生在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时候,能注重发散归纳,总结,从而使他们接触整合更多鲜活的语言现象,丰富自己的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这样发问:Can you name some parts of the body ,what are they ?学生即会说出trunk(躯干),hair, head, face, cheek, eye, eyebrow, nose, nostril, mouth, teeth, neck, shoulder, arm, hand, back, chest, stomach, waist, buttock/ bottom (屁股),
leg, thigh, knee, foot, toe 等。Can you name some family members?学生可给出下列单词,如: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father(dad, daddy), mother(mum, mummy), uncle, aunt, sister, brother, husband, wife, son ,daughter, son-in-law, daughter-in-law, grandson, granddaughter 等。在讲述一些句式时,如叫学生:Can you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叫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注意表达的多样性。注意下列句子的不同译法:如:“我弟弟不够参军的年龄”可译为:My brother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 My brother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或 My brother is not old enough to join the army. “王爺爷已去世两年了” 可译为Grandpa Wang died two years ago. Grandpa Wang has been dead for two years. It is two years since Grandpa Wang died/passed away.“众所周知,地球比月亮大得多”可译为 As is known to us all,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It is known to us all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What is known to us all is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 We all know that the earth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moon这样提问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变主动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气氛,使他们在愉快活泼的情境中复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公平性原则.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由于考虑到不耽误教学时间或给大多数学生提供示范作用,往往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只关注优生,很少提问差生,甚至不提问差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和少数几个优生的对话课 ,这有悖于教学公平性原则,因此课堂提问也要做到公平,让后进生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要注意给他们专设一些层次性较浅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答得出,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功的快乐,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纪律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益处。要知道大多数学困生往往是极富有自尊心的,由于基础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因素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一种劣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时常地注意他们并给予他们帮扶,他们很可能 就会沉沦下去。反之,如果教师关心,体谅,顾及他们,他们很可能就能在成绩上逐步提高,从而获得成功,最终他们会感激老师,反之教师对学困生的漠视会引起学困生的不满,抵触甚至愤恨。长久以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要注意内容,而要掌握艺术,更要掌握原则。有效的精当的提问对学生是一种导航与启迪;无效的,冗赘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浪费和情感折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问,巧问,提问时要注意有所针对,把握梯度,有所发散,保持公平,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鲁子问 王笃勤主编,《新编英语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