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园丁比喻教师由来已久,如今“园丁”甚至已成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代名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当颠覆这一隐喻。笔者认为,“园丁”只是对教师的一种隐喻,无法全面代表教师的职业特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作用,形成对教师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园丁;教师;隐喻
一、隐喻与教师隐喻
“园丁”是对教师的一种隐喻,是典型的教师隐喻,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释清楚隐喻与教师隐喻的含义。
1.隐喻与教育隐喻
一般意义上,隐喻是指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彼类事物、此类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臆想的。这样两类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经由喻词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意义。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因此,教育隐喻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教师隐喻
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教师隐喻有很多,如蜡烛、太阳、引路灯……它们大多都体现出教师代表性的职业精神,像“蜡烛”体现出教师无私奉献的品质,“太阳”“引路灯”则体现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毕竟只是隐喻,任何事物都不能全面概括其他事物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将“教师”隐喻为“园丁”
“教师”与“园丁”本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但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们应当全面正确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1.“园丁”与“教师”
园丁本身是指在公园内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工作的人。将教师比喻为园丁是与我们将学生比喻为祖国的花朵紧密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园丁”和“花草”这是两对相互对应的概念,这是将“教师”隐喻为“园丁”的原因。但教师与园丁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这种隐喻也只是人为联结起来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差异的人;而园丁面对的是植物,它们没有意识,也不存在社会性。要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学生成长,而花草则一般只需要浇水施肥维持正常的生长需要就行。这些不同都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所赋予的。
2.“园丁”隐喻引发的争议
(1)“园丁”意味着独裁。这种观点认为,园丁是上位隐喻,花草是下位隐喻。园丁文化使得园丁与花草之间造就上下不平等与不对称关系,园丁可以随意地设计、培植和修整花草,而花草则无助、柔顺地任由园丁的摆布。教师就可以任意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学生,而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要求。
(2)“园丁”意味着扼杀。有些人认为,园丁的工作几乎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去修剪,追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教育不能用一个既定的模子塑造人,让学生按照一套既定的规范过一种生活,将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的人最终排挤出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只用单一指标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园丁”意味着淘汰。他们认为,园丁就是要除草,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既然有需要呵护的花朵,就会有要铲除的野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就要备受教师的关注,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被教师忽视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将学生区别对待,往往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如果理解为除草,除掉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教师与园丁等同起来,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终究只是隐喻而已。所谓的争议,只是对隐喻的理解不同而已,这并不是“园丁”一词自身的问题,而是现代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的。
三、新时代的“园丁”形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我们对于“园丁”这一教师隐喻也赋予了新含义。
1.教师是祖国花朵精心的培育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师传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转化为行动,在教学中寻找幸福和快乐。教师就像园丁一样为花朵浇水施肥,默默奉献,看着花儿茁壮成长。
2.教师是大花园的保护者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教师正是他们的保护者,这种保护是精神上的保护,为他们树立正面形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园丁”意义一样,保护花园中的花朵,让它们不受到伤害,茁壮成长。
3.教师是花园中的设计师
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差异培养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循规蹈矩,单凭依照成绩来评判。园丁不应是只会一味剪切的持剪者,而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了解自己面对对象的特点,并据此设计出漂亮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永国.论园丁——对现代教育教师隐喻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4(2).
[2]刘德华.教师不做“园丁”[J],思想·理论·教育,2003(3).
关键词:园丁;教师;隐喻
一、隐喻与教师隐喻
“园丁”是对教师的一种隐喻,是典型的教师隐喻,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释清楚隐喻与教师隐喻的含义。
1.隐喻与教育隐喻
一般意义上,隐喻是指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彼类事物、此类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臆想的。这样两类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经由喻词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意义。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因此,教育隐喻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教师隐喻
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教师隐喻有很多,如蜡烛、太阳、引路灯……它们大多都体现出教师代表性的职业精神,像“蜡烛”体现出教师无私奉献的品质,“太阳”“引路灯”则体现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毕竟只是隐喻,任何事物都不能全面概括其他事物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将“教师”隐喻为“园丁”
“教师”与“园丁”本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但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们应当全面正确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1.“园丁”与“教师”
园丁本身是指在公园内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工作的人。将教师比喻为园丁是与我们将学生比喻为祖国的花朵紧密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园丁”和“花草”这是两对相互对应的概念,这是将“教师”隐喻为“园丁”的原因。但教师与园丁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这种隐喻也只是人为联结起来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差异的人;而园丁面对的是植物,它们没有意识,也不存在社会性。要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学生成长,而花草则一般只需要浇水施肥维持正常的生长需要就行。这些不同都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所赋予的。
2.“园丁”隐喻引发的争议
(1)“园丁”意味着独裁。这种观点认为,园丁是上位隐喻,花草是下位隐喻。园丁文化使得园丁与花草之间造就上下不平等与不对称关系,园丁可以随意地设计、培植和修整花草,而花草则无助、柔顺地任由园丁的摆布。教师就可以任意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学生,而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要求。
(2)“园丁”意味着扼杀。有些人认为,园丁的工作几乎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去修剪,追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教育不能用一个既定的模子塑造人,让学生按照一套既定的规范过一种生活,将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的人最终排挤出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只用单一指标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园丁”意味着淘汰。他们认为,园丁就是要除草,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既然有需要呵护的花朵,就会有要铲除的野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就要备受教师的关注,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被教师忽视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将学生区别对待,往往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如果理解为除草,除掉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教师与园丁等同起来,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终究只是隐喻而已。所谓的争议,只是对隐喻的理解不同而已,这并不是“园丁”一词自身的问题,而是现代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的。
三、新时代的“园丁”形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我们对于“园丁”这一教师隐喻也赋予了新含义。
1.教师是祖国花朵精心的培育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师传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转化为行动,在教学中寻找幸福和快乐。教师就像园丁一样为花朵浇水施肥,默默奉献,看着花儿茁壮成长。
2.教师是大花园的保护者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教师正是他们的保护者,这种保护是精神上的保护,为他们树立正面形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园丁”意义一样,保护花园中的花朵,让它们不受到伤害,茁壮成长。
3.教师是花园中的设计师
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差异培养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循规蹈矩,单凭依照成绩来评判。园丁不应是只会一味剪切的持剪者,而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了解自己面对对象的特点,并据此设计出漂亮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永国.论园丁——对现代教育教师隐喻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4(2).
[2]刘德华.教师不做“园丁”[J],思想·理论·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