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丁”这一教师隐喻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园丁比喻教师由来已久,如今“园丁”甚至已成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代名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当颠覆这一隐喻。笔者认为,“园丁”只是对教师的一种隐喻,无法全面代表教师的职业特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作用,形成对教师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园丁;教师;隐喻
  一、隐喻与教师隐喻
  “园丁”是对教师的一种隐喻,是典型的教师隐喻,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释清楚隐喻与教师隐喻的含义。
  1.隐喻与教育隐喻
  一般意义上,隐喻是指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彼类事物、此类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臆想的。这样两类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经由喻词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意义。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因此,教育隐喻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2.教师隐喻
  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教师隐喻有很多,如蜡烛、太阳、引路灯……它们大多都体现出教师代表性的职业精神,像“蜡烛”体现出教师无私奉献的品质,“太阳”“引路灯”则体现了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但这毕竟只是隐喻,任何事物都不能全面概括其他事物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将“教师”隐喻为“园丁”
  “教师”与“园丁”本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但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们应当全面正确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1.“园丁”与“教师”
  园丁本身是指在公园内负责栽培护理园内植物工作的人。将教师比喻为园丁是与我们将学生比喻为祖国的花朵紧密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园丁”和“花草”这是两对相互对应的概念,这是将“教师”隐喻为“园丁”的原因。但教师与园丁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这种隐喻也只是人为联结起来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差异的人;而园丁面对的是植物,它们没有意识,也不存在社会性。要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学生成长,而花草则一般只需要浇水施肥维持正常的生长需要就行。这些不同都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所赋予的。
  2.“园丁”隐喻引发的争议
  (1)“园丁”意味着独裁。这种观点认为,园丁是上位隐喻,花草是下位隐喻。园丁文化使得园丁与花草之间造就上下不平等与不对称关系,园丁可以随意地设计、培植和修整花草,而花草则无助、柔顺地任由园丁的摆布。教师就可以任意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学生,而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要求。
  (2)“园丁”意味着扼杀。有些人认为,园丁的工作几乎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去修剪,追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教育不能用一个既定的模子塑造人,让学生按照一套既定的规范过一种生活,将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的人最终排挤出局。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只用单一指标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园丁”意味着淘汰。他们认为,园丁就是要除草,为植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既然有需要呵护的花朵,就会有要铲除的野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就要备受教师的关注,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被教师忽视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将学生区别对待,往往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如果理解为除草,除掉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能将教师与园丁等同起来,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喻终究只是隐喻而已。所谓的争议,只是对隐喻的理解不同而已,这并不是“园丁”一词自身的问题,而是现代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的。
  三、新时代的“园丁”形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我们对于“园丁”这一教师隐喻也赋予了新含义。
  1.教师是祖国花朵精心的培育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师传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转化为行动,在教学中寻找幸福和快乐。教师就像园丁一样为花朵浇水施肥,默默奉献,看着花儿茁壮成长。
  2.教师是大花园的保护者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教师正是他们的保护者,这种保护是精神上的保护,为他们树立正面形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园丁”意义一样,保护花园中的花朵,让它们不受到伤害,茁壮成长。
  3.教师是花园中的设计师
  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差异培养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循规蹈矩,单凭依照成绩来评判。园丁不应是只会一味剪切的持剪者,而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了解自己面对对象的特点,并据此设计出漂亮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永国.论园丁——对现代教育教师隐喻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4(2).
  [2]刘德华.教师不做“园丁”[J],思想·理论·教育,2003(3).
其他文献
摘 要:温家宝谈及读书心得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为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阅读推广活动,我校由大学生党员组成“荐书会”,向广大师生推荐经典图书,为广大师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阅读推广;先锋模范;图书馆  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营造阅读氛围,使广大学生
文化产业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是我国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化,文化产业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提出,“让教育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活力。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和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寻找它们与课本知识的联结点,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实现理论知识与学生
摘要:设计是一门以创意为导向的专业,而创造性思维是提升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创意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加强对艺术设计行业和创意思维培养的重视。  关键词:创意思维;艺术设计;创造力  一、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创意思维训练  近年来,高校的美术专业一直都在扩招,学生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局限于绘画、艺术创作等领域
《衡阳历史文化丛书》是研究衡阳历史的第一部“通史”,其选题凸显地方人文特色,史料翔实,记述系统,以史为毒,以事述史,史论结合,系统展现了衡阳历史的“全景式”画卷。
摘 要:针对五年制护生的特点及课堂教学现存问题,讨论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五年制护理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五年制护生;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越来越引起重视,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五年制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年龄普遍偏小,感情丰富却不
摘 要: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本文进行了梳理,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预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计算机素养也是少数民族预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计算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