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说“随便”?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z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微博调查显示,国人口头禅多为宣泄语,其中,“随便”再次获得第一名。早在2012年3月,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中,“随便”以30.4%的得票率夺魁。无独有偶,美国纽约马里斯特大学调研所调查最令美国人反感的日常用词,“随便”(whatever)以47%的得票率位居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多为青少年。为什么孩子爱说“随便”呢?这个词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龚芳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放弃权利
  景甘贻(10岁男孩的妈妈):我最讨厌儿子说“随便”了!我觉得这表明他胆子小,做事没有主见。有一次,他自己去买冰棍,人家问要草莓味的还是香草味的,他回答:“随便。”人家就随手给了他一个香草味的。儿子噘着嘴来找我,说他想要草莓味的,要求我陪他回去换。你们说,这孩子多没出息。
  刘晓山(12岁女孩的妈妈):我也经常被女儿的“随便”激怒。每次做饭前问她想吃什么,她都说“随便”,我再问,是红烧排骨还是排骨炖冬瓜?她还说“随便”。我感觉她是在轻视我的劳动!我生气了,质问她:“以后你不要说这个词,好不好?”她莫名其妙地愣了一会儿,说:“随便。”真是气死我了!
  主持人:“随便”这个口头禅看似洒脱,却透出一种冷漠,让人很反感。现在的社会提倡沟通交流、各抒己见、团队合作,总说“随便”的人会让伙伴认为他不愿意合作、工作不努力、没有主见,因而这是一个消极的词,代表了内心有消极情绪。具体的,请龚芳女士详细解释。
  龚芳(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字面上理解,“随便”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向左转也可以向右转。经常把“随便”挂在嘴上的孩子,多半性情随和,在生活中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但是深究起来,“随便”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表示尊重,愿意遵从对方的意愿,将主动权交给对方。别人征求你的意见,是尊重你,也是给你一个表达愿望的机会,但你总说“随便”,人家以后就干脆不问了,你也就没有选择的机会了,等于失去了发言权。在人际交往中,有效的沟通是主动权随时交换,孩子更应该学会表达,合理把握属于自己的主动权,否则就是没主见,容易成为集体的边缘人。为什么有的孩子甘愿放弃权利呢?秘密是逃避冲突,一味退让,表明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不足,也是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的表现。
  景甘贻:怎么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倾向呢?
  龚芳:要改变孩子说“随便”的习惯,单纯指责是没用的,关键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意愿的技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或他关心的事,锻炼他发表意见,甚至争论的能力。还可以用激将法。比如,父母故意选择孩子讨厌的选项,逼他反对、抗议,让孩子明白,没有主见是要吃大亏的,渐渐地他就不愿意说“随便”了。
  表示厌烦
  李德群(14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也常说“随便”,但他绝对不是没主见的孩子。我感觉,他是不愿意跟我说话,用“随便”打发我走开,不要烦他。有一次,老师通知开家长会,但孩子的妈妈出差了,我又要接待重要客户,就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向老师请假。我知道这样挺伤孩子的,就想坐在他旁边解释解释。没想到,他一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您随便吧,爱去不去。”
  田秋明(13岁女孩的妈妈):对,我女儿也会这一招儿。去年夏天,她要求买一条方格短裙,我不同意,认为小姑娘不应该穿太短的裙子,显得不庄重。好说歹说,她勉强同意买长裙子,可是当我问她买连衣裙还是百褶裙时,她不耐烦地回我一句:“您看着办吧,我随便。”然后扬头走开,把我一个人丢在店里。
  龚芳:“随便”的第二层意思正是表示厌烦。比如与父母产生分歧时,孩子说“随便”的意思是“随便你说什么”来结束争论。所以,在父母比较强势的家庭,孩子更喜欢说“随便”。其实,这既表示孩子无奈,也是孩子主动避免与父母冲突的聪明选择。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升级教育观念,不能再拿孩子当小娃娃了,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便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看法不成熟,也要耐心沟通,不可采取高压政策,否则,代沟会越挖越深。
  主持人:说到高压政策,必须在这里替孩子们说句公道话:有些铁腕父母控制孩子的时候也说“随便”。比如,期中考试前,爸爸问儿子:“这次准备考第几名啊?”儿子怯生生地回答:“上回第20名,这次争取第15名左右吧。”爸爸嘲笑道:“就这志气啊?”儿子说:“老师说这次考试会难一些,第15名就不错了。”爸爸怒视儿子,喘粗气。儿子瞟爸爸一眼,小声说:“那您说我该考第几名呢?”爸爸说:“你随便吧。”这一句“随便”,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有放弃希望的意思,还有警告孩子小心后果的意思,总之表达了对儿子的厌恶。
  田秋明:没错,我也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其实是气话,不是我的本意。
  龚芳:但是孩子会跟父母学会用“随便”表示厌烦。父母常说“随便”,孩子必然学会看父母脸色,揣摩父母的真正意图,更不敢随便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于是你“随便”,他也“随便”,亲子关系就不和谐了,哪还谈得上家庭教育?
  消极抗议
  辛蕾(6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小小年纪就满嘴“随便”,不会是提前进入青春期了吧?我打算给他报兴趣班,他闹着要学跆拳道,我觉得太暴力,还是学英语和奥数实在,就耐心地说服教育。最后,他终于同意了,说:“随便吧——”拖着老气横秋的长腔。我感觉他不那么情愿。
  主持人:孩子是在抗议。他明知道拗不过你,不得不如此。
  龚芳:对。“随便”的第三层意思就是消极抗议。当孩子认为没有和父母争论的必要,也没有对抗的筹码,只好弃权,让父母安排一切。与表示厌烦不同的是,消极抗议有强烈的示弱意味,这种放弃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攻击,即不合作。在强弱分明的关系中,强势一方控制力太强,弱势一方有时候会期待坏结果的发生,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的强势受到惩罚,遭到报应。   辛蕾:我儿子就是不合作啊!花了钱,耽误了时间,啥也没学会。可惜我当初没听出那小子的弦外之音。
  主持人:昨天我通过QQ采访一名中学生,问他对父母说“随便”的真实用意。他说:“跟父母说话,得留个心眼儿。大人都是老江湖,往往话里有话,有时想借我之口说出什么,说是选择,其实明显有标准答案,挺无聊,比如‘晚上咱是在家写作业还是看无聊的电视剧’,比如‘你想做阳光少年还是网瘾少年’。我没办法回答,因为选择哪个都对我不利,于是说‘随便’,随机应变、后发制人,哈哈。久而久之,‘随便’就成了我的口头禅。”
  龚芳:孩子的习惯与心理有关,而心理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所以,父母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推脱责任
  主持人:“随便”的第四层意思是什么?
  龚芳:第四层意思是推脱责任,不愿动脑筋,反映出孩子内心有焦虑感,潜台词是“错了别怪我,和我没关系”。这是最可怕的,没有参与意识,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后也不会成为有作为、敢担当的成年人。需要说明的是,孩子说“随便”时,往往混杂着上述四层意思,哪层意思多一点,哪层意思少一点,很难分辨,所以父母要耐心思考,不可随便定性。
  陈莉莉(17岁女孩的妈妈):请问龚女士,一句普普通通的口头禅,真的能看出孩子这么多的心理问题吗?
  龚芳:是的。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特定时期的流行语,能折射出该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群体心态。口头禅是随口说出的、重复率极高的词汇,未经意识斟酌,最能暴露孩子的潜意识。所以有心理学专家称口头禅为“心灵的摩尔斯电码”,说是口头禅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也与所处的环境及接触的人群有关。
  冯向东(15岁女孩的爸爸):如何帮孩子戒掉说“随便”的习惯呢?
  主持人:刚才已经说过了,引导孩子建立权利意识,平等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龚芳:除此之外,如果孩子想表示尊重、有礼貌,可以用别的话替代“随便”。比如,妈妈问晚饭想吃什么,孩子可以说“妈妈做什么我都爱吃”或者“您别太累,做点简单的就行”。再比如,爸爸问周末的安排,孩子可以说“您来决定吧”。当然,最好的口头禅是“我觉得”“我认为”,勇敢表达自己的意愿。
  冯向东:说“随便”和“您来决定吧”有何不同?
  龚芳:前者的意味是放弃,后者则是授权。前者置身事外,不承担责任,而后者是信任和尊重,承担相应责任。总之,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明白,当别人征求他意见时,他要认真参与,积极互动,否则就是任凭摆布,令人生厌。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女儿读初中时,学习很上进,总是羡慕那些成绩好的“学霸”,今天回家说某某同学每次考试成绩都稳居年级第一,明天说好友很牛,在开学典礼上脱稿演讲很精彩,后天又说某某是理科天才,数学和物理经常考满分。女儿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多次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奋起直追,甚至信誓旦旦地说要超过他们。  向学习好的同学看齐,这不是坏事,可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可是,女儿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她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认为他们
孩子爱顶嘴  家长都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可让家长始料不及的是,孩子越大,变得越爱“顶嘴”,越来越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以下就是两个家长的困惑。  案例一:据《东南商报》报道:有个妈妈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诉说心中的困惑:女儿14岁,漂亮聪明,学习也不错,就是爱和父母、老师顶嘴,说话没礼貌,还总带着挑衅的神情,一不满意就发脾气。一天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她冲我发脾气,我耐心地给她讲解,都快告诉她答案了,她还
星期天上午,我们家大扫除,全家都投入了劳动,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扫除结束后,妈妈想起有一个定期存折到期了,于是去银行取钱。妈妈从银行回到家,高兴地说:“今天大家辛苦了,我用利息去超市买好吃的奖励你们吧!”  “我也去!”我兴奋地说。  在超市里,我们采购了全家喜欢吃的食物。结账时,收銀员找回了几枚硬币,妈妈把它们给我,不小心把一枚一角的硬币掉到了地上。我说:“一角钱能干什么呀!我才懒得去捡呢!
新 加坡的学生托管中心主要为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7至14岁的儿童,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儿童提供课外看护与监管服务,是新加坡“全人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  新加坡提供了校内托管中心和社区托管中心,这些托管中心都由外部的商业机构或者志愿福利组织经营,只是经营地点不同。  校内托管中心一直以来以安全、价廉、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受到家长青睐。自2008年以来,新加坡致力于扩大校内学生托管中心,并
最近,有篇文章登上了微博热搜。文章称“练拉丁舞让孩子早熟”,理由是:拉丁舞基本上都是双人舞,需要異性配合,动作、穿着又都比较火辣,加上舞台表演必须使用化妆品等。  这个传言靠不靠谱,媒体记者走访了多家拉丁舞培训机构。  一家拉丁舞培训机构的钱老师带记者参观了她教学的儿童拉丁舞培训课,一个班15个孩子都是女生。她介绍,儿童拉丁舞入门级都是独立练习舞蹈动作和形体训练的,只有高段培训才考虑男女配对。进入
问:我正与丈夫协商离婚,在孩子随谁生活的问题上出现了矛盾。我儿子今年9岁,此前由姥姥照顾,他明确表示愿意随我生活,但丈夫以我的工资较低为由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请问,如果我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法院是否会考虑9岁孩子的意愿?  陈小玉(甘肅兰州)  律师说法:我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
秋子的苦恼:  这样的老妈愁煞人  秋子正值16岁的豆蔻年华,在市重点中学上高一,她是在老妈黄女士的连哄带拽下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黄女士说,秋子非常逆反,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对她发脾气,她希望我能够给秋子做一下心理疏导。但是秋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没病,我妈才有病。你给她治治吧!”黄女士立即指责女儿不懂事,母女俩当场互掐起来。  我不动声色地观战,并不上去劝阻,心中暗想:“这是多么难得的现场观
问:最近,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以前,他从不跟我们顶嘴,但最近一段时间却常常跟我们顶嘴。对此,我很苦恼,感到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育了。请问,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孙丽君  答:一向顺从的孩子忽然有了顶嘴现象,此时家长要透过现象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潜台词。  潜台词1:我长大了。  孩子长到一两岁时,会开始无理由地胡闹,这个阶段被称为第一叛逆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这时,孩子还分不清自己需要什么,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和儿子在同一所学校,我是老师,儿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同事王老师告诉我,儿子被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打了,屁股上還被踹了一脚。我听后大怒,真想揍那个高个子学生,至少得训斥他一顿,或者让他的班主任叫家长来好好管教一下他的孩子。但是很快,我的头脑冷静下来。我想:我这样做,能保儿子一时,保不了儿子一世。说不定将来我不在他身边时,他更会挨揍,怎么办?思考许久,我
问:新学期的第一天,我陪儿子去学校报到。到了校门口,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正跟父母发脾气,原因是父母没给他买800元而买了300元的普通床上用品。男孩气得满面通红,大声指责父母:“我们班同学,有人家里有15套拆迁房,坐宝马,可你们连一床被子都买不起!”旁边的父母一脸尴尬。  我们走过去后,我儿子嘀咕:“学习再好又怎么样,还不是买不起15套房,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儿子的声音虽说不大,但这一问我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