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itengniha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将其作为需要把握好的“四个关系”之一;突出了物质和精神兼顾,经济和政治统筹;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发展,更要安全的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本质地内涵着重视精神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鲜明指向,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我国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虽然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很多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导致资源闲置.博物馆作为社会机构,具有教育职能.虽然学校也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但是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没有实现教育意义,更没有做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对学生展开教育时,就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做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文章针对素质教育理念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展开研究.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对口支援可以通过治理思想和实施资源两个维度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创新.据此,对口支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创新的途径可分为直接实施型、思想启发型和资源辅助型三种.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来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自主创新是根本目标,也是优化对口支援关系的关键之处.为此,要确立从援助到协作再到合作的对口关系发展策略,调整对口支援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并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宁夏山区洼村面临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户稳定增收致富的新要求.基于洼村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项目的田野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和扶贫单位作为拥有政策资源和话语权的国家身份在基层的代表,使得帮扶农户与政策扶贫项目之间的话语交流身份存在不对等现象,两者在产业扶贫场域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表述.通过对洼村蘑菇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和“隐藏文本”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产业扶贫项目推进中,地方政府、帮扶单位和村干部在获取产业项目资源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之间所发生的“
传统村落是由自然、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因其规模大、内涵丰富,又是活态的遗产,对它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难题.文章通过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来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形成溯源,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寻求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生,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的革命斗争,谱写了辉煌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史,是引导中华儿女不断发奋进取的精神力量.博物馆要切实做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工作.文章从介绍博物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作用开始,分析文物展览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多个作用,并对博物馆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不同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