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初中生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所占分值有限,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著手。
  一、教师幽默激情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欢乐,课堂氛围活跃,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或是一种语言艺术,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趣闻,然后以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意外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充满激情,那么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是怎样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给予无情的抨击,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讲台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老师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的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言上抑扬顿挫直接将老师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最后,举止得体是激情在肢体语言上的表现,课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讲述历史人物模仿他们动作,当讲到精彩处可以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实践表明,充满激情的老师最能感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重庆谈判》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接着问学生,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谈判?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重视插图讲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了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课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如果仅靠老师讲授,似懂非懂,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接受,大大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若能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妙地把多媒体运用到相关教学内容中,新颖直观的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带给学生五彩缤纷、情境交融的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就可以有选择性地找一些有代表的意义的抗战影片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再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红军长征”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皑皑》导入新课。通过画面上红军爬雪山时场景,以及过草地的艰辛,先声夺人。接着提问:“画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艰苦斗争?”这样学生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我们用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课堂艺术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但要特别注意坚持做到:“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统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课上得生机盎然。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由此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性。要实施思想品德课教育改革,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点是一定要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知识接受者,变
摘 要: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探究了教师的快乐情绪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快乐情绪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影响  学生时代学习政治课时,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带着情绪来上课,而教师情绪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当我走上讲台后,如何上好一堂课成了我最关心的,即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  在新课改下,上好一堂政治课,师生要互相配合,如果学生
摘 要: 文章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及时复习、确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拓展延伸、当堂评价等教学环节,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
摘 要: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落脚点却是改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进行指导是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文章在阐述探究性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探究性学习 指导策略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很多学生为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只是死记硬背,以“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缺乏发现知识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