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刍议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从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在课程建设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63-0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就显著,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从“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再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转变说明了国家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创新思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如果仅停留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层面,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达不到提升自身修养的目标。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阶段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理解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智慧资源和精神资源,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既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也不能以个别专题的讲授代替整体。基于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的分析,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倾向于选择通俗的且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继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开展系列传统文化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合到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学生不仅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深切的自信和认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也对第一课堂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三、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
  (一)积极开发选修课程
  《意见》指出:“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弥补必修课因数量与内容的限制,导致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的不足,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它扩展了传统文化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该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
  《意见》中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地方固有的和特有的知识和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鲜明的“地方性”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别所在,也是其生命价值之所在。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世界,追求本土的文化存在,形成本土的文化体系,并建立独有的文化空间。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条分缕析地进行教学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整合优秀的网络资源,准确对接课程主题,过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对资源的需求。
  四、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考核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考核方式如果仅仅局限于常规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等形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则与该课程开设的目标相悖。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中,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课程的特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基本的思路就是建立知识与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锦贵.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高等职业教育[J].天津大学学报,2007(12).
  [2]张胜难,韩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3]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4]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不同烤烟品种(系)叶片组织结构差异、腺毛发育及腺毛分泌物代谢特点,应用扫描电镜、数字显微镜及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对高香气品种(系)8306、豫烟11号等8种烤烟品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而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帮助。合作学习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会为自身学习成绩的提升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转变观念;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作用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注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