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追问:84万人弃考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家庭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缘起】
  炎炎夏季,承载着多少学子的梦想与激情,也映照着多少父母的汗水与泪水。今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数为629万人,即意味着高考平均录取率接近62%,比去年提高近5%。与此对应的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比去年减少了约3.8%即40万人,大多数省份高考人数呈减少态势。教育部发言人认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我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由于绝对人数减少而造成报考人数下降。
  但是,在高考人数下降之外,许多考生弃考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34万人,而报名人数为750万人,这表明有84万人放弃高考。那么,今年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学生放弃高考?教师、家长又该如何面对?众多学子放弃高考后又将选择什么样的奋斗历程?这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向教育体制改革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本期话题,让我们共同关注——
  【新闻集装箱】
  
  “数”描学生考试与就业
  
  全国大部分省区高考人数减少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只有广东、江苏、海南等少数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有所增加。大多数省份高考人数呈减少态势,其中山东省考生为全国减幅之首,比去年减少约8万人,降幅超过了10%。此外,河南、江西、河北、浙江、北京、上海等省、直辖市报考人数都减少了1~5万人。
  “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 据“四川在线”报道,今年重庆市与3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约2万人。而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名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其中多是农村考生。有分析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当地农村蔓延。
  京沪高中出现“空巢”毕业班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高考前,北京、上海一些高三班级出现“空巢”现象。这是由两类学生分流所致。一类是准备到国外上大学的学生,转入一些培训学校学习,不少人高考前便已获得国外高校的入学通知书;另一类是在教学质量一般的高中,一些学生希望到名校复读或到名校借读,从而在高考中获得理想成绩。
  中国留学生增多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赴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数连续第四年出现两位数增长,今年的申请量增加了16%,在主要生源输出国中一枝独秀。
  大学生、硕士生拼抢普通职业 据《北京晨报》报道,今年初,上海殡葬业400个职位引来5000名大学毕业生拼抢。今年4月,广东家政业招聘保姆,引来29名硕士争抢。现在,广州市招聘保姆应聘的95%是大学生。
  (整理/廖玉平)
  【故事坊】
  
  出国留学,但走无妨
  
  王志远是插班生,他来的时候,我带着学生在冲刺高考的路上已经奔跑一个多月了。
  他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剑眉、大眼、高高的鼻梁,那阳光男孩的气质使全班学生的眼睛都为之一亮。
  当时是周一晚自习,是我们的班会时间。借这个机会,我建议王志远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谁知他往讲台上一站,开口说的竟是英语,流畅如山中的清泉。五六分钟之后,台下掌声雷动。
  我很快就知道,王志远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建筑公司。他从小对语言就很有天赋,听他妈妈说,他2岁多的时候说话就会用比喻,评判过妈妈胖得像气球一样。不尽如人意的是,王志远对数学不敏感。上幼儿园时,只要老师教过的字,他都能背下来;可是对10以内的加减法,他练了一遍又一遍,不伸手指头还是算不出来……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果然,长大后的王志远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他尽管从小学就开始补课,一直补到高中,结果漏洞越补越大。最差的一次,总分150的数学他只考了30分。说实话,即使其他成绩再好,他也难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好在,这并未给王志远的心灵蒙上阴影,他是个乐观的孩子。我从他的作文中知道,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小大人似的安慰过父母,说考不上大学照样也能够把生活过好,把爸爸妈妈孝敬好。
  拥有良好的心态者,多是吉人天相。长大后的王志远,愈加坚信一句话:垃圾往往是用放错了地方的天才。因为偏科,他在国内上不了好的学校,换个大环境如何呢?
  目前,我国与外国的教育制度还有所不同。国外大学更注重专才培养,很多在国内只能上专科的同学,到国外却可以上世界百强大学。一些语言基础扎实、性格开朗活泼、生活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若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出国留学确是一条使其迅速成材的“高速路”。了解到这一消息时,王志远激动万分:路,有如此适合自己的,为什么不走?
  在一次班会中,王志远这样对同学说:“我放弃高考,并不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也不是刻意追赶潮流,而是因人而异地为自己选择一条成才之路。”
  高三上半学期时,家人就开始为王志远办理出国手续。王志远之所以转到我班,原因是他三叔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英语教师,口语说得纯正娴熟。叔侄上课时同在一个班,下课后又同在一个屋檐下,日常说话都用英语交流。
  凭着优异的英语成绩,王志远通过了雅思考试,成绩是8分,十分理想!经过多方考察,他选择了澳大利亚的一所大学,专攻房地产管理专业。
  高考之后,当广大学子等待成绩之际,王志远就拿到了他的出国签证。9月,迎接他的将是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
  
  苦口婆心,我劝学生考大学
  
  5月2日早上,我对丈夫说:“我去家访,柳菲菲的爸爸想让我去看看菲菲,她又是3天没上学了,她爸没有一点办法。”丈夫说:“我看谁家的老子最后都还是怕小的,菲菲那孩子不上就随她去。”
  这时,我家的电话铃声响了。我拿起电话,说:“你找哪位?”对方开心地笑,说她叫肖逸云,是我的学生!我真没想到是肖逸云,更没想到她竟然会来看我。她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提起肖逸云,当年那还真是让我头痛了一个多月。
  4年前,肖逸云和现在的柳菲菲除了家庭状况不一样,她们淘气的方式有些相似。那是高三的下半年,肖逸云出现了情绪波动。有一天她爸爸来找我了解情况。原来,肖逸云的表哥正在山东大学读书,家里人把他当成了肖逸云学习的榜样。但是读高三以来,肖逸云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让人担心她是否能考得上大学。
  我想跟肖逸云谈心,可是不等我说完话,她情绪就激动起来:“我考不考是我的事,用不着你们来操心!我能力低,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去考大学呢?更何况,你们不看看现在考个三流学校连工作都找不到!我堂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是照样在家呆着!”
  很快,肖逸云拿了被褥就回家了,我知道她是再也不想回来了。我让她的同桌帮忙收好没有带走的课本,我相信并且很希望她会回来,因为她爸爸不可能让她在家呆着。果然,第三天,肖逸云爸爸就把她送回来了,她爸说:“张老师,求你把她看紧了。虽然上大学的不一定个个都有出息,可是不上大学将来是没有出息的。她要再敢说不上学了,我就是绑也要把她绑在学校里……”肖逸云还没有等爸爸说完话,就向外冲出去了。
  一个星期后,肖逸云才被我们找到,但是她依然不肯上学。我想去看她,可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我丈夫也帮我出主意,后来他提示的一句话让我想出了主意,他说:“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倔脾气,最怕别人激。有时别人一激,就可能改主意。”
  于是,我找到肖逸云说:“我们赌一把怎么样?我赌一个月的时间,赌你跟你堂姐一起去找工作。如果你们都找到了工作,而且工作差得不大,那随便你怎么做都行。如果你一个月找不到工作,你堂姐也找不到工作,那也由着你自由。但是,如果你没找到工作而你堂姐找到了工作,你就得来上学。”肖逸云答应了。巧的是,肖逸云的堂姐15天后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每次肖逸云都碰了壁,没到一个月就回到了学校,她对我说:“张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以前我堂姐没找到工作,只是有些工作她不愿意去做。而我现在去找工作实在是太难!我决定回来读书!”
  这时离高考的时间已经不到2个月了,但是肖逸云最终还是考上了当地的一所学校。如果不是她淘气,也许能考得好一点。
  开学的时候,肖逸云显得很轻松,安慰我们说:“你们放心好了,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后来,我知道她一直就没放弃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现在居然能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我忽然灵光一闪:对了,我就和肖逸云一起去看柳菲菲……
  
  【铿锵三人谈】
  
  放弃高考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
  
  今年全国高考有两个数据引人关注,一是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40万人,二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为750万人,有84万人没有报名。
  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超过10%的人没有参加高考,比例不小,人数不少。对这一现象,我们目前还缺乏证据判断好坏。但我认为,放弃高考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是每个面对高考的考生和家庭对未来期望和投入产出的充分衡量后做出的决定。
  弃考原因复杂多样,84万人的流动去向可能多种多样。一是为出国弃考。来自一些中学的统计显示,一些高考生因放弃国内高考而转投国外高考。二是因学校提高升学率“被自动”放弃高考。少数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放弃高考。三是因为大学学费高等原因而“理性”弃考。在学费方面,仅以我国高校当前的基本学费标准5000元/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的105%,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以及参加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四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而弃考。据报道,湖北一名高三女生因惧怕高考而在高考前夕选择了离家出走。这种情况的弃考并非个例,由于老师、家长给学生过大压力,一些孩子不堪重负而在高考之前精神接近崩溃。五是自觉高考无望而弃考打工。部分考生根据自己的实力,认为参加高考也无法考上,于是外出打工。
  高考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希望高考人数下降和应届生弃考现象得到持续的关注。在一个社会流动顺畅和个人的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期望只有唯一通道去改变命运,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选择高考这一种方式去实现梦想。高校招生持续扩大,也客观上弱化了高等教育直接成为阶层流动通行证的功能。不回避高考弃考这样的问题,高考本身和高考相关的社会问题就会多一个得到深入审视和改进的入口与机会。
  
  人人都为大学生是生命的浪费
  
  几年前,我就预言过,中国的大学将来会招不到学生。我说这话的时候,中国的大学还供不应求,学生挤破头皮要进大学,家长勒紧裤带让孩子上学,孩子只有一条成才路:上大学。现在,弃考成了不少学生的选择。我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似乎应该感到悲哀。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还是感到庆幸。
  中国人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是科举取仕观念的残余,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国人。另外,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等级现象也助推了上大学的升温。中国人崇尚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区分,尤其是过去分配体制不健全,的确劳心者高酬,而劳力者低酬,导致“不上大学似乎就没有社会地位”观念的蔓延。但是,一个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业和谐统一起来才是合理的。所有人都上大学,一定会让大学生过剩,而职业技术工人短缺。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技术经济时代,一部分人掌握技术成为高级技工;一部分人具有知识,从事管理、研究、发明等工作,这些都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面对许多学生放弃高考的问题上,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并不需要人人都是大学生,否则那是对生命的浪费,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难道大学生去养猪不是浪费吗?教育成本、生命成本往哪里算?我在新加坡工作过,那里的社会条件可以支撑所有人都上大学,但是它们只有两所大学,多数孩子上技术学院。高中生放弃高考,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是出于对自己的职业志愿的认真思考、自由选择,那说明社会进步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多样化了,而社会也给这种多样选择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当然,反过来,如果这些孩子不是没有上大学,而是选择自学,选择职业技术学院,选择走上社会创业等等,或是选择了国外的大学。那么,我们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大学到底怎么了?
  中国的大学需要改革!比如我所在的中文系,如果一味讲求古汉语、古代文学,把各种文学理论、文学历史看得无限高,拒绝培养社会需要的写作、创意人才,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写的高手,相反是把学生想写的念头也打消了。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去到底有什么用呢?4年,学的不过是“屠龙技”,权且承认这是有用的。可是,到底社会有多少“龙”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屠宰”呢?
  
  经历高考,坚韧成长
  
  说实在的,学生弃考问题目前在我们乐平(县级市)还不存在,我们这里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民风相对淳朴、教育氛围较为浓厚。无论是家长期望,还是学生自身愿望;无论成绩好些的孩子,还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要参加高考的,用他们的话说“哪怕考不取也要去试一试,感受一下”。
  我觉得这种心态非常好,我真希望所有的高三同学都能有这种心态。高考是全国性的大考,“寒窗十二载”才能参加,经历一下,既接受了国家选拔,又是一次增长阅历、历练身心的好机会。考中了固然可喜,考不好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次难得的挫折教育。在我从教的18年中,我遇到过无数这样的学生:应届时懵懵懂懂,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全靠老师抓、父母管。但是经过了高考,受了挫折后,人立刻就长大了。复读也好,走向社会也好,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比较自觉努力、积极上进。我想,这就是参加高考所带来的心理收获,这种收获也是会让人受益终生的。
  再者,如今社会已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技术特长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已成趋势,高中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所学知识非常有限,仅有高中文化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我觉得必须要转变过去我们一直宣扬的“高考决定终生,高考改变命运”的观念,要认识到高考只是高中学习的一个过程,是终生学习的一个环节而已。高考并不决定终生,命运掌握在同学们自己手中,关键在于同学们是否拥有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眼光、学习的能力和真正的本领。把高考当作学习去对待,当作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同学们也就不会觉得有那么多理由要弃考了。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所有的同学在高考面前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勇敢面对、积极参与,因为“学无止境”,同学们“未来的路仍很漫长”。
  【网络来风】
  
  放弃高考,是否错过梦想?
  
  王先生:作为家长,我觉得大学是孩子值得付出的康庄大道。没有上大学的人即使已经现在身家千万,但错过了可以与你结伴为梦想拼搏的朋友,错过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错过了大学这个汲取知识的殿堂。每个愿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在抱怨现今高等教育制度的同时,更应先问一下自己有没有为未来尽最大的努力。用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是偏颇的,但以收入高低来批评高等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当的。
  心的方向:在大学里自我感觉就是学习怎样做人,为人处世其实真的很重要,并不是你多么有才能别人就能用你,也要看你的为人处世。在大学,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为人处世这方面的情况。
  网友danhuangpai:是读书无用?还是没有钱读?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想想自己想想同学念大学的学费都是父母千辛万苦凑来的。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很多上不了大学的同学、父母自我安慰罢了!真的没有用吗?社会没文化又有钱的暴发户是少数,大多数有钱人还是有文化的。
  腾讯网友:学生不参加考试,责怪大学扩招是没道理的。如果没有大学扩招,大多数平民子弟根本没有成为大学生的资格,那就谈不上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岗位。所以,相比以前,现在“跳农门”的机会绝对是增加了,而不是很多人所说的减少了。
  流苏:不少学生放弃高考,这使得录取率有一定的提高。我的孩子明年也考大学。如果他能考上一本二本我就让他上。如果他考上大专或三本就不上。我有10万元钱让孩子在大学混3年,出来还为就业发愁,不如拿10万元给他做点生意。等别人把10万花了再一穷二白在社会上找不着北时,他已经小有经验,或者说已挣了一些钱。
  
  (整理/韩 瑜)
其他文献
【策划缘起】  日前,国家民政部发布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226.93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加17.1万对,增长8.1%。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因为金融危机而引爆婚姻危机的。有些夫妻可以共享荣华富贵,却不能患难与共。在经济形势不好时,裁员、减薪、家庭财产大幅缩水,都是对夫妻关系的一次考验。虽然老理讲婚姻是道“1 1≥2”的算术题,但“我的钱”和“你的
美丽是女人终生追求的目标,可楚楚动人的瓜子脸、纤长性感的双腿、丰满的胸部却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拥有的。于是,有些勇敢的女性把目光投向了医疗美容机构。可良莠不齐的医疗美容机构真的就能让女人们拥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吗?在林林总总的美容项目背后,又有着多少风险?    肉毒杆菌  ——毒药还是灵药?    苗条秀丽的小齐是位主持人,她对自己略显粗壮的小腿总是有点不满意。在一家美容机构做皮肤护理时,工作人员向
导读:人生经不起等待的蹉跎,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都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Fred had a red rubber ball. He kicked the ball. It flew through the air. He picked it up. He threw it against a wall. The ball came back to Fred. He kicked it with his foot again. The ball flew over t
“央视名嘴”患上的淋巴瘤可怕吗?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央视主持人罗京患淋巴瘤的消息,我很担心,因为我的年龄也和他差不多。请问淋巴瘤是一种什么病?预后怎么样?如何预防?  □北京 李明   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可出现在全身各处,如脑淋巴瘤、肺淋巴瘤、肠淋巴瘤、胃淋巴瘤、口腔淋巴瘤等。  预后较好 绝大多数的淋
许多人认为,为追求真正爱情而打碎不完美的婚姻是一种解脱和新生。然而,伴随着离婚的负面影响——心理和生理的结果,却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地干扰着人们的生活局面,尤其对于离婚的女性更是如此。婚恋专家认为,很多寄希望于通过离婚获得新生的离异者,最终很容易走向迷惘的道路。  28岁的吴果,在离婚后痛苦得不能自拔之际,一位年龄比她小5岁的小伙子闯入了她的生活。吴果确实很喜欢他,跟他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在一起工
《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8页《风的形成》一课中,“活动3”是个趣味实验——会动的纸蛇(如图1所示)。  做过这个实验后,我发现该实验有以下缺点:  1. 要一直用手提着细线,提得不高纸蛇会烧着,向上提得太高纸蛇有可能不旋转。  2. 用细线穿孔后,很多同学不会打结,需要老师帮忙,从而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我将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稳定性强,易于操作。  A4纸、橡皮、透明胶带、剪
一个家长,蹲在办公楼背风的角落里,一边抽烟,一边重重地咳嗽。他太憔悴了,单薄的身体仿佛要被这咳嗽震散了似的。  他是我的学生李凡的父亲。  我说:“你来了?”李凡的父亲赶紧站起来,说:“来了,来了。”然后,他又极其尴尬地说:“这孩子,总是不听话。昨晚,我揍了他一顿。”言语中,他还有些咬牙切齿的气愤。  我吃了一惊,问:“你为什么要打他?”  这位父亲抱怨道:“每次回来,他都说要调整调整,你说说,一
随着当红偶像明星李光洁和王珞丹主演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在许多电视台的热播,在社会上引起一股“杜拉拉”热潮。与此同时,两人因戏生情,在生活中也牵手成为情侣的消息浮出水面。  爱是相互的,李光洁的成熟男人魅力让王珞丹情窦初开。两颗火热真诚的心交织在一起,迸发出情感的巨流,共同收获甜蜜的幸福。被称为最纯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的电视剧版已经开拍。两人不畏恋情曝光,坦然地以“情侣档”接拍这部新剧,与喜欢和
“我其实不是很重,但为什么看上去老觉得胖呢?”29岁的俞娜对自己下半身肥胖很不满意。是啊,嚷着要减肥的美眉,你是不是也应该重新审视身材呢?如果你只是水肿,只要方法得当,你就能很快变回以前那个清瘦美人哦——    测试:  你是虚胖体质吗?    下面3项或3项以上的情况符合,你就属于虚胖体质——  1.食量不大;  2.身体容易疲累;  3.手脚容易感觉肿胀,特别是蹲下时觉得小腿肿胀感强烈;下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