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给现行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此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转变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要“变”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把预设的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其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
  总之,我们要从升学压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如此,思想政治课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历史上每一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他们攀登科学山巅的足迹。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后面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教益和启迪;从培养现代化人才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纯粹的作为研究成果的知识,而还应有研究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而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系列的事实、公式、法则,而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痕迹几乎是一片空白,科学家们曲折顽强的、闪烁着创造和实践的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谈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级能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向上进取的动力。班级文化一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亲密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密无间,有问题认真帮助解决,有争议一同讨论;大家互相督促,学会竞争,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学生都是班级主人……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能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
所谓健康,很多人认为只要吃得下,睡得着,不生病就是健康了。其实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其中心理健康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其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但是,我国教育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只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信息社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而自己不能提出问题。怎么办?  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