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处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ation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管介入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血肌酐水平及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叶间动脉PSV和峰值流速后比值变化。

结果

238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6例诊断为TRAS,发生率2.5%,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9~17岁),确诊TRAS时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个月(1.7~18.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6.6年(2.5~8.0年)。6例TRAS的儿童受者均经血管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5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PTAS)治疗1例。肌酐基础值为(75.2±27.9)μmol/L,确诊TRAS时为(200.8±88.5)μmol/L,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25),而经血管介入治疗后1个月时的肌酐下降为(103.8±44.7)μmol/L,至末次随访时肌酐为(98.7±30.2)μmol/L,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96,P=0.115)。与血管介入治疗前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内径(2.6±0.6)mm相比,治疗后24 h时吻合口内径(3.8±0.5)mm和末次随访时的吻合口内径(4.1±0.8)mm均明显增加(P=0.027)。此外,处理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移植肾动脉PSV为(163±45.0)cm/s和(184.7±80.8)cm/s,峰值流速比为6.5±2.2和5.4±2.0,均较血管介入处理前的(356.5±77.9)cm/s和18.0±5.8明显降低,而叶间叶间动脉PSV均较处理前明显升高(P=0.024,P=0.032)。在随访期内,6例TRAS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动脉未再次出现狭窄或血栓等并发症。

结论

PTA或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TRAS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治疗后再狭窄率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比较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临床分型脑瘫儿童睡眠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15岁脑瘫儿童56例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对上述2组儿童进行整夜PSG监测,比较其睡眠结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入选脑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55.4%)明显高于健康儿童(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min,对照组训练40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
目的调查绵竹地区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9年3月绵竹地区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134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状况。观察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抑郁与卒中类型、功能障碍情况、生存质量、社区功能活动及社会支持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在134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中,无抑郁患者占50%,轻度抑郁患者占25%,中度抑郁患者占16%,重度抑郁患者占9%。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目的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十余年后截肢伤员的腰背痛特征,探讨截肢伤员腰背痛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法,对汶川地震十余年后四川省德阳市的66例截肢伤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伤员基本特征、截肢后腰背痛特征及功能情况。采用假肢评估问卷(PEQ)对截肢伤员的腰背痛发生率、疼痛强度、假肢使用能力、移动能力及沮丧感进行评估。结果截肢伤员的腰背痛发生率为67%,但疼痛发生频率较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发生残肢痛能显著预测截肢伤员腰背痛的发生[OR=6.08,95%CI(1.20,30.77)
渐进性抗阻训练(PRT)在是否有助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功能,特别是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的活动和参与层面存在争议,目前尚缺少有力的循证依据。本文通过对PRT的历史发展、训练方法以及临床研究进展和争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启发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关注和开展循证研究,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掘渐进性抗组训练这一康复治疗技术在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通过重复低频配对刺激对大脑的皮质兴奋性进行调控。PAS作为一种安全、无痛、无创的NIBS新技术,其诱导的神经可塑性具有治疗潜力,且可能有助于阐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恢复过程中的可塑性特征,为神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以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生存质量低下。生存质量评估可客观全面反映个体健康状况,并有助于临床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SMA生存质量评估量表相关文献,同时结合中国SMA诊疗现状,探求适合中国SMA患者生存质量的测评工具,以期为综合评估SMA患者生存质量和指导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肝移植患者常合并肌肉减少症、心肺功能下降、衰弱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康复治疗应用于围手术期的肝移植患者,并取得不错的疗效。本文就肝移植患者的术前功能评估、预康复及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结我国多中心儿童接受儿童供肾移植术后肾动脉狭窄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其风险因素及特殊性,并对防治策略提出建议。
目的探讨成人受者接受小儿供肾移植术后发生的移植肾动脉狭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进行的25例小儿供者整块双肾移植和27例小儿供者单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均≥18岁)。结果其中1例双肾移植成人受者(4.0%)和2例单肾移植受者(7.4%)在移植术后13~23个月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高于同期接受成人供肾的成人受者移植肾动脉狭窄率(1.1%)。移植肾动脉狭窄成人受者与非狭窄组比较,其供者年龄更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