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
一、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 语言知识与文化教学并举,增大信息输入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递文化的任务。课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教材为中心,增大信息输入量,介绍背景知识。如,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6 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前阅读,或让学生亲自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cultural differences, 上课时,组织学生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查阅情况;学生还可以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形式把它们表演出来,让学生对异国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增大信息量,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了解。由于英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极为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创设语言情景,开展主体性活动,增强语言交际机会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活动中更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并深切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如, Module 2 Unit 1 Task部分是关于greeting others and making introductions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关联的对话设计成一堂“活动组合课”,以组为单位,除挑选两个表演询问者及解说者以外,其余学生不确定地扮演club member,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被询问的对象。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了异国文化风味,更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运用英语的交际性。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比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充分利用电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英语文化氛围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难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电教资源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Module中的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光盘,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比如,在讲授必修二Module 5的Vocabulary and Reading时,可以下载关于杨立伟的新闻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s时让学生观看Harry Potter系列影片,从中,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又可以通过片中的背景、人物、环境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感受大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影艺术的鉴赏力。
二、 实践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将语言教学置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另外,原来由于学生基础差,上课敢于用英语积极表达的人数很少,而现在敢于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有许多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能互相讨论,有时就一个问题能展开激烈的争辩。而且这种浓厚的兴趣能持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2.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很多学生全面参与各项活动,并且自发地组织了“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兴趣小组”等。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活动创新意识,同时学生间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开拓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了语言交际活动,加强了学生在活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仅一味地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所以,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 语言知识与文化教学并举,增大信息输入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递文化的任务。课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教材为中心,增大信息输入量,介绍背景知识。如,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6 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前阅读,或让学生亲自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cultural differences, 上课时,组织学生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查阅情况;学生还可以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形式把它们表演出来,让学生对异国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增大信息量,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了解。由于英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极为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创设语言情景,开展主体性活动,增强语言交际机会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活动中更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并深切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如, Module 2 Unit 1 Task部分是关于greeting others and making introductions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关联的对话设计成一堂“活动组合课”,以组为单位,除挑选两个表演询问者及解说者以外,其余学生不确定地扮演club member,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被询问的对象。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了异国文化风味,更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运用英语的交际性。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比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充分利用电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英语文化氛围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难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电教资源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Module中的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光盘,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比如,在讲授必修二Module 5的Vocabulary and Reading时,可以下载关于杨立伟的新闻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s时让学生观看Harry Potter系列影片,从中,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又可以通过片中的背景、人物、环境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感受大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影艺术的鉴赏力。
二、 实践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将语言教学置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另外,原来由于学生基础差,上课敢于用英语积极表达的人数很少,而现在敢于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有许多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能互相讨论,有时就一个问题能展开激烈的争辩。而且这种浓厚的兴趣能持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2.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很多学生全面参与各项活动,并且自发地组织了“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兴趣小组”等。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活动创新意识,同时学生间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开拓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了语言交际活动,加强了学生在活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仅一味地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所以,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