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阅读带给孩子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孩子便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他们与老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品便积淀成了孩子的精神底子。
孩子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产生梦想,而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当孩子真正学会了阅读,并以阅读为乐的时候,一切对作文的担心和恐惧都可能显得多余和无力。
笔者曾做过一份调查,经调查分析:写作水平优秀的学生,90%认为首要原因是经常看课外书,常练笔促成的。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63%认为首要原因是课外书看得太少。这些学生的普遍原因是课外阅读偏少,加上整日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不多,其作文之“源”就不丰厚。读的少,“腹中空”,自然不知如何选材,如何布局,如何下笔。就连遣词造句也是这样,因为“不是自己的词”呵!要达到能用,必须将其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的过程,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熟悉词语的过程,而阅读正是这种词语内化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增加阅读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本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注重学生古诗文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因此,每天由一位学生负责挑选一首好诗或好词,利用晨会前十分钟由小老师负责教学,学生进行书面记载,并会背诵,老师每星期对本周所学古诗进行适当抽查。日积月累,一学期可以积累不少好诗词。
二、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
班级小小图书馆每星期开放一次,要求人人借书,这样每星期人均不少于阅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学校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小学生时代》等报刊杂志,里面的好文章教师进行适当的导读。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课外书,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购书中心、图书馆去看书。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
教师一要上好课外阅读辅导课:如读物推荐、读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价,二是要与课内阅读训练重点配合好,定下必要的要求,当然大阅读首先必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要求不能过多过死,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作好各类读书笔记的做法。
四、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在家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请家长配合监督,并在《家校联系册》上负责记载。同时要求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明亮的读书环境。家校配合,双管齐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定增加。
经过将近一年的尝试,统计标明本班学生平均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加上一个假期,到目前为止,平均每人看了五六十本书。其中一部分学生会背古诗词上百首,阅读了上百本课外书,并作了几本读书笔记。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给写作带来了新的素材。如学生阅读了《上下五千年》,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史实,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有生动形象的人物,有恢宏壮大的场面,有具体感人的细节等,当这些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存有鲜活的印象时,可命题:《我最钦佩的历史人物》《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传说给我的启示》等,这无疑是一次记事、写人、场面、细节描写的直接迁移的练笔。又如,写《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在指导观看升国旗仪式的基础上,指导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国革命烈士的故事》《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行进中的中华民族》等等,有了丰富的作文材料,加上合理运用(指导如何由场面到联想的过渡,如何抒情等),这篇作文自然会纵横古今、浮想联翩、感情激荡,变得充实、生动起来。另外,还有由阅读活动带来自身体验的材料作文。如《我和阅览室》《我爱大阅读》《我爱办小报》《读书笔记与我》《我喜欢谈天说地》《教学实验开始以后……》等等,有了切身的经历,这些作文便会十分顺畅地从学生的笔端写出。
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阅读量越多,对写作的影响越大。阅读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以大量阅读带动写,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兴趣,又“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在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时,与其冥思苦想一天写一篇文章,不如用这个时间来阅读。读多了,词汇、文章结构、选材重点就都知道了。当然,作文教学中的阅读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内容结构,它是为使学生提高书面语言能力服务的,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准确、迅速获取信息,求得知识,就是说,作文教学中的阅读与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众所周知,阅读教学要实现两个回合,一个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一个是掌握思想内容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第二个回合即是挖掘“写”的因素的过程。所以,要使练笔真正与阅读课融为一体,就必须对教材有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甚至进行二度创作,做到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活动、场面描写等随着课文的教学有个统筹的安排。
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内读写与课外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课内读写和课外读写相结合,课内读写抓好审题、组材、立意、谋篇、表达五个环节,重在“读中学写”,带有模仿性质,近期效益突出。课外读写则是切实加强积累词语、掌握作文知识和丰富作文材料这三个方面,是大环境中的读写结合,不急功近利,追求全面素质的提高。课内的读与课外的读相结合,课内指导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内的写与课外的写相结合,读书笔记可以把课外阅读中吸收的营养转化为作文的语言、材料等,體现作文的训练过程。因此,对作文的“营根因本”的作用。总之,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的大语文教育氛围。因此,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愿孩子们能充分享受阅读,快乐写作!
孩子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产生梦想,而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当孩子真正学会了阅读,并以阅读为乐的时候,一切对作文的担心和恐惧都可能显得多余和无力。
笔者曾做过一份调查,经调查分析:写作水平优秀的学生,90%认为首要原因是经常看课外书,常练笔促成的。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63%认为首要原因是课外书看得太少。这些学生的普遍原因是课外阅读偏少,加上整日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不多,其作文之“源”就不丰厚。读的少,“腹中空”,自然不知如何选材,如何布局,如何下笔。就连遣词造句也是这样,因为“不是自己的词”呵!要达到能用,必须将其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的过程,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熟悉词语的过程,而阅读正是这种词语内化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增加阅读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本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注重学生古诗文的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正是读与写的关系。因此,每天由一位学生负责挑选一首好诗或好词,利用晨会前十分钟由小老师负责教学,学生进行书面记载,并会背诵,老师每星期对本周所学古诗进行适当抽查。日积月累,一学期可以积累不少好诗词。
二、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
班级小小图书馆每星期开放一次,要求人人借书,这样每星期人均不少于阅读一本书。充分利用学校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小学生时代》等报刊杂志,里面的好文章教师进行适当的导读。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课外书,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购书中心、图书馆去看书。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
教师一要上好课外阅读辅导课:如读物推荐、读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价,二是要与课内阅读训练重点配合好,定下必要的要求,当然大阅读首先必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要求不能过多过死,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作好各类读书笔记的做法。
四、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在家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请家长配合监督,并在《家校联系册》上负责记载。同时要求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明亮的读书环境。家校配合,双管齐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定增加。
经过将近一年的尝试,统计标明本班学生平均每星期看一本课外书,加上一个假期,到目前为止,平均每人看了五六十本书。其中一部分学生会背古诗词上百首,阅读了上百本课外书,并作了几本读书笔记。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给写作带来了新的素材。如学生阅读了《上下五千年》,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史实,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有生动形象的人物,有恢宏壮大的场面,有具体感人的细节等,当这些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存有鲜活的印象时,可命题:《我最钦佩的历史人物》《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传说给我的启示》等,这无疑是一次记事、写人、场面、细节描写的直接迁移的练笔。又如,写《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在指导观看升国旗仪式的基础上,指导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国革命烈士的故事》《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行进中的中华民族》等等,有了丰富的作文材料,加上合理运用(指导如何由场面到联想的过渡,如何抒情等),这篇作文自然会纵横古今、浮想联翩、感情激荡,变得充实、生动起来。另外,还有由阅读活动带来自身体验的材料作文。如《我和阅览室》《我爱大阅读》《我爱办小报》《读书笔记与我》《我喜欢谈天说地》《教学实验开始以后……》等等,有了切身的经历,这些作文便会十分顺畅地从学生的笔端写出。
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阅读量越多,对写作的影响越大。阅读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以大量阅读带动写,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兴趣,又“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在小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时,与其冥思苦想一天写一篇文章,不如用这个时间来阅读。读多了,词汇、文章结构、选材重点就都知道了。当然,作文教学中的阅读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内容结构,它是为使学生提高书面语言能力服务的,而不是教学生怎样准确、迅速获取信息,求得知识,就是说,作文教学中的阅读与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众所周知,阅读教学要实现两个回合,一个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一个是掌握思想内容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第二个回合即是挖掘“写”的因素的过程。所以,要使练笔真正与阅读课融为一体,就必须对教材有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甚至进行二度创作,做到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活动、场面描写等随着课文的教学有个统筹的安排。
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内读写与课外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课内读写和课外读写相结合,课内读写抓好审题、组材、立意、谋篇、表达五个环节,重在“读中学写”,带有模仿性质,近期效益突出。课外读写则是切实加强积累词语、掌握作文知识和丰富作文材料这三个方面,是大环境中的读写结合,不急功近利,追求全面素质的提高。课内的读与课外的读相结合,课内指导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内的写与课外的写相结合,读书笔记可以把课外阅读中吸收的营养转化为作文的语言、材料等,體现作文的训练过程。因此,对作文的“营根因本”的作用。总之,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的大语文教育氛围。因此,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愿孩子们能充分享受阅读,快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