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想颠覆哈马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塔赫,从心里不能接受哈马斯赢得选举这一事实。
  
  如果说,在今年1月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马斯击败法塔赫这一颇有戏剧性的结局出乎许多人意料的话,那么此后双方发生的一系列摩擦和争斗却在多数人的意料之中。哈马斯上台之后遭遇的困境,是历史的必然。
  
  
  “狱中协议”引发危机
  
  今年5月,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各派别领导人联名签署了一份18点建议方案的“狱中协议”,其中包括在1967年被占领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组建联合政府、承认以色列国等条款。这一协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哈马斯的强烈反应。为此,阿巴斯与哈马斯领导人进行对话,试图说服哈马斯接受这一协议。5月25日,阿巴斯向哈马斯发出“最后通牒”,称如果哈马斯在10天之内不接受这份事关民族前途的“狱中协议”,他将决定在40天内就其进行全民公决。这一通牒将哈马斯逼入两难境地。
  按照阿巴斯的解释,举行全民公决是为了借此消除巴内部分歧,缓解西方对巴勒斯坦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抵制,并为重启巴以和谈创造条件。
  但是,哈马斯却不这么认为。哈马斯高级领导人马斯里说,阿巴斯的这一决定是“一场针对哈马斯领导的巴自治政府的政变”。哈马斯拒绝公决,巴勒斯坦人也应抵制这次公决。
  在这一问题上,哈马斯表现出了空前的一致。在叙利亚的哈马斯官员也表示,将尽一切努力阻止全民公决;即使举行公决,哈马斯也不会承认或接受任何公决结果。狱中参与起草协议的哈马斯成员也表示退出协议。一名被关押的哈马斯高级官员在加沙发表声明,指责阿巴斯“令人难以接受地滥用这一文件”,试图以此达到政治目的。
  阿巴斯也不退让,义正辞严地说:“作为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我有权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要求对一个事关全民族命运的协议进行全民公决。”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哈马斯与法塔赫的街头对抗也愈演愈烈。近一个月来,已有约20人被打死。
  其实,“狱中协议”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所反映出的却是巴内部的派别斗争,以及这种斗争之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矛盾焦点。说阿巴斯想颠覆哈马斯政权,这种猜测并不过分。
  
  法塔赫不想退让
  
  三年前,在哈马斯还未形成政治气候的时候,一名哈马斯领导人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哈马斯正在进行“全面准备”,以“领导”巴勒斯坦人民,哈马斯将通过选举而不是武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年后预言成真,哈马斯击败法塔赫,成为执政党。
  哈马斯是一个激进组织,有武装派别,也有政治派别,界限并不清楚。但哈马斯的确有政治野心,其代表的是巴勒斯坦一股强硬的社会势力。
  对哈马斯来说,赢得选举不仅实现了参政的政治夙愿,还披上了一层保护色,使它从一个在野的武装派别、一个被列入恐怖组织黑名单的激进组织,成为一个执政党。
  不过,哈马斯上台确是巴勒斯坦人非理性选择的结果。几年来的暴力冲突,使哈马斯所代表的一种反抗精神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加之民众对法塔赫和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失望和不满,使许多巴勒斯坦人把选票投给了哈马斯。
  至于法塔赫,更是从心里不能接受哈马斯赢得选举这一事实。1964年至2006年,法塔赫几乎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所有巴政治派别,稳稳掌控着巴政坛。这一次,是它第一次被逐出权力中心,而且是那么突然,那么不留情面,对毫无思想准备的法塔赫来说,的确非常残酷。法塔赫不甘自己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轻易地拱手让给哈马斯。
  全民公决是阿巴斯打出的一张大牌。如果哈马斯接受“狱中协议”,就意味着彻底改变其政治纲领,意味着他必须承认以色列,并接受巴以先前的和平协议,这些都是哈马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狱中协议”的全民公决,很可能演变成对哈马斯的全民公决,协议一旦通过,哈马斯的处境将愈加被动。这也是哈马斯拒绝全民公决的原因所在。阿巴斯办公室官员表示,只要哈马斯认同“狱中协议”,就算是在全民公决的前一天,他也可以下令停止公决。
  
  相似的历史 不同的命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哈马斯和法塔赫,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这两个派别都靠武装斗争起家,进而又从一个武装派别转而成为政治派别。所不同的是,法塔赫当年适逢天时地利,顺顺当当完成了这样一个历史过渡,成为主导巴勒斯坦的政治力量,而哈马斯却没有这样的运气。
  1959年10月10日,二十多名巴勒斯坦青年在科威特秘密集会,建立起了“法塔赫”,鲜明地打出了武装斗争的旗帜。阿拉法特是其创始人之一。1964年法塔赫又加入巴解组织,成为该组织的主流派别。
  1965年1月1日,法塔赫打响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其下属的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针对以色列发动了一系列袭击。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因提法达)期间,法塔赫仍在充当着舵手的角色。法塔赫真正进入转型期,是在90年代初以后。
  1991年,马德里和会全面启动了中东和平进程,巴解组织与约旦组成联合代表团与会。从这时开始,法塔赫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逐渐趋于温和、务实。1993年,巴解组织代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签署历史性的《奥斯陆协议》,巴以开始进入和谈新时代,法塔赫也顺理成章地由一个武装组织嬗变为一个政治派别。当时,巴勒斯坦正处于以色列控制之下,巴政治呈现真空状态,以法塔赫为主流的巴解组织作为最大的一个政治派别,自然而然填补了这一权力真空,加之当时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热切期望,法塔赫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上台执政,顺理成章。
  哈马斯也走过了一条类似的武装斗争道路,但与法塔赫相比,其结局远非那么幸运。
  哈马斯进入巴勒斯坦政坛,实际上是对老牌政党法塔赫直接发起的挑战。所以,此后发生的一切矛盾冲突,均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可以预料的。
  
  哈马斯难脱困境
  
  哈马斯先天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注定了它执政道路的艰难。
  哈马斯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也没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政治家队伍,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甚至在选举之前,哈马斯也没能拿出一个像样的竞选纲领。胜利来得如此突然,哈马斯竟有些措手不及。
  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是哈马斯的一大失误。说起哈马斯,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自杀爆炸,联想到极端而恐怖的暴力行动。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的哈马斯,身上还披挂着很浓烈的暴力和强硬色彩。进入政治生活之后,哈马斯也没有及时转换角色,调整战略,其领导人仍在不时发表一些措辞强硬的讲话。
  而来自各方的对哈马斯的挤压,也使得它的生存空间几近丧失。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明确表示,除非哈马斯放弃暴力活动,承认以色列,接受巴以之间签署的所有协议,否则将限制甚至终止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外交和经济关系。迄今,只有俄罗斯和土耳其公开与哈马斯进行过接触。
  由于美国等一些主要援助方一直没有恢复对巴勒斯坦的财政援助,哈马斯政府的财政已到了崩溃边缘。有这样一则报道:位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银行由于担心美国的制裁,都不敢让哈马斯政府官员提取现金。无奈之下,外长扎哈尔只得前往埃及,募集了2000万美元现金,装在一个手提箱里带回加沙,以解燃眉之急。
  普通巴勒斯坦人更是很快尝到了当初的不理智所带来的苦果。封锁、制裁、失业,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比原来还要糟。于是,对哈马斯的不满开始表现出来。
  阿巴斯已宣布将“狱中协议”的全民公决日期定在7月26日,不过,双方目前还在进行充分对话,弥合分歧,求得共识。几近白热化的巴内部局势暂时得以缓和。但可以预料的是,即使这次“狱中协议”危机得以化解,哈马斯也难以真正走出困境。
其他文献
我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  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控制了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中国企业发生的一些问题很难说与此无涉  我们的许多大企业和银行已没什么商业秘密可言    8月28日,中央领导同志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注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的成绩可谓靓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信用社产
做的远远不够    9月,阿富汗山区秋意正浓法国飞行员空军上尉莫德·克罗利埃正在仔细检查她的座驾“黑耳猞猁”武装直升机两挺机枪——射速每分钟1000发——从舷窗一左一右探出头来,机枪手头戴钢盔,身裹防弹背心,早已做好出发的准备克罗利埃一丝不苟地核对了清单:在充满敌意的卢格尔省山区,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飞行,遗漏任何细节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螺旋桨轰鸣,两架“黑耳猞猁”腾空而起在阿富汗,军人不能单
自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迄今为止的有关朝核问题的会谈承诺甚至会议文件,事实上都处于“务虚”阶段,仅仅是原则表态或意向宣示,既没有具体实施步骤,也不谈及可以验证的时间本轮会谈达成的这份文件已使六方会谈走出务虚,进入到落实阶段    2007年2月13日,经过艰苦的谈判,旨在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第五轮第三阶段会议,通过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共同文件,并制订了起步行动计划这是朝鲜去年10月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  ——庞贝城出土的一幅绘有花叶的壁画上的铭文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  ——庞贝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的铭文    灾难之前      灾难发生前,庞贝约有两万居民。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环绕有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两条笔直平坦的大街将全城分成九个城区,小街小巷纵横相连,路面用碎石铺成。大街两旁有人行道,街宽达10米,铺着整块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
牛奶以其丰富的营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许多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推广牛奶,世界卫生组织也把人均乳制品列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据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谈到二战后欧洲重建问题时曾说过:“没有什么投资能比向儿童提供牛奶更重要!”许多国家的牛奶推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体质得到极大提高“牛奶强国”成了牛奶推广的重要宣传语  目前,我国牛奶消费量和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消费牛奶只有世界平均
最年轻的布克奖女得主诞生  10月10日,英国文学界最高荣誉布克奖揭晓,印度籍作家基兰·德塞以《失去之遗传》一书将其纳入囊中。现年35岁的德塞以黑马之姿,击败大热门英国小说家莎拉·沃特斯,摘得五万英镑奖金,并创造最年轻女性得主纪录。  德塞出生在文学世家。其母安妮塔·德塞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女性文学大师,曾经三度获得布克奖提名。能早母亲一步获此殊荣,德塞表示母亲功不可没。《失去之遗传》是德塞的第二本小
时代问题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    国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制约因素,任何战略都只能在给定的舞台上策划和运行,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发展道路和安全战略的选择形成最根本规定的是时代环境。回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虽然摒弃了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的安全形势判断,果断地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变,但对全面战争进行防范的心理准备并未完全消除。而一旦我们党对国际战略安全环境的认识发
从毛泽东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到1964年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他晚年划分“三个世界”,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我想着重谈谈“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这个思想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也最大。同时,这个思想的提出也是一个标志。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判断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战后初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这一时期,毛泽东最关注的是三个
丁一凡博士的新著《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是对美国霸权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他不仅分析了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与战略利益,而且分析了美国用非武力方法称霸世界的做法,同时指出了当今美国在称霸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悖论。  本书是从历史的视角切入来分析美国的霸权及全球性扩张的。书中引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话来说:“我们整个的国家史就是一部扩张史。”美国的扩张没有什么自然边界,冷战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制
《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美]保罗克鲁格曼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    我生于1953年与同辈人一样,我把自己成长于斯的美国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的事实上,如许多同辈人一样,我严词抨击美国社会种种甚为真切的不义现象,游行抗议对柬埔寨的轰炸,为自由派政治候选人挨家挨户地奔走只是在后来的回想中,我才明白地意识到,自己年轻时所处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是一个早已逝去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