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皮髓质各向异性分数值与肾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变化规律及其与肾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CKD患者35例(CKD组)和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两组肾脏皮髓质FA值,并分析皮髓质FA值与肾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和对照组肾脏髓质FA值均显著高于肾脏皮质(0.32±0.06比0.21±0.06,0.43±0.05比0.2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肾脏皮质及肾脏髓质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KD患者肾脏皮质FA值与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CKD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肾脏髓质FA值与SCr、CKD分期呈负相关(r=-0.451,P=0.001;r=-0.621,P=0.000),与eGFR呈正相关(r=0.634,P=0.000).结论 肾脏的皮髓质FA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肾脏功能的损伤程度,为评估CKD病变程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沟槽状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是由于病变累及沟槽状区域(即胰头、十二指肠及胆总管下段之间的解剖学区域)所导致的一种节段性的慢性胰腺炎.1973年德国学者Becker首次使用德语描述了这种沟槽状区域胰腺炎[1],1982年Stolte等[2]将其译为groove pancreatitis,并描述了其节段分布的特征.由于该病较罕见,其发病率尚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