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兴趣思想的角度出发

来源 :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daoki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当前多媒体及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但在一部分课堂中能够起到的却只是短暂的“吸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回归到教学对象和课程设计本身,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文章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兴趣思想的部分理论中,总结探讨教师在课堂中激发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应贯穿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涉及思想、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维护生命安全、促进心理健康,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各学校可以通过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升级后勤服务体系和建设特色校园环境等做法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效果、推进生命教育实践、拓展网络生命教育、突显扶志生命教育、形成生命教育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依据,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载体。从2017年秋季开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陆续进入中小学教学领域。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从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教育部为什么要以“立德树人”为
期刊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晋东南地区方言歇后语为例,探讨方言歇后语内部结构类型、结构特点、语义结构及语义特点,从而全面呈现晋东南地区歇后语结构和特点,为方言歇后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为语汇的研究提供新语料。
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莲湖小学前身由张根青、张颢章两人于1917年发起创办,谓张氏族学。其后随着时局的发展,时兴时衰,于1937年长沙沦陷时停办,1946年恢复办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莲湖小学。伴随着雨花教育"名校带动,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2017年9月,莲湖小学正式并入枫树山教育集团,更名为“枫树山莲湖小学”。
太行精神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太行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抵抗日本侵略者过程中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太行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推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作者系统回顾了2005年以来我国学界关于太行精神的学术成果,总结太行精神形成发展史,阐述太行精神的内涵、特点与价值,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希冀明晰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太行精神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
文章从“金课”的概念着手,先分析了“金课”的特点,探讨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课”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要加强队伍建设,满足“金课”建设的实际要求,构建教育环境,优化思想政治课程“金课”生态,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构建“金课”保障机制。旨在通过探究,将“金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突破点,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生态语篇,不难发现:语料中的及物性多以动作、关系和心理过程类型为主;语气情态多将国家权威机关与表征命令的祈使语气相结合,高情态值与生态保护型信息相结合;主位、信息系统方面将非人因素置于小句主位,将生态保护内容置于新信息即核心话语位置。这些话语特点都极大地凸显了中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定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那么,什么是“‘四有’好教师”呢?“‘四有’好教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新时期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争做“‘四有’好教师”,以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实现铸德育魂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下,我们要做“‘四有’好教师”时,还应具备以下三种品德。  一、要有
期刊
新时期下,强化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符合我国目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但在现阶段中职院校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德育的现象,为了实现德育与教学齐头并进的美好愿景,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做到两者不偏废其一并两手抓,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文章针对德育中的问题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案:以问题为基点,实现对症下药;以德育为导向,实现德教融合;以教学为桥梁,开辟德育途径,并着重对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实现德育与教学的均衡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一直是学术界目光聚焦之所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从我国历史发展、两者契合程度及中国共产党对两者融合的自觉意识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注重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重赋,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内容和宣传形式,增强情感和价值认同等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