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仔细研读,揣摩编者意图
《雾凇》的文后练习有5道题,我仔细研读,揣摩编者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的编写意图。
文后的第1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根据本课的特点而设的,其用意是让学生增加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第2题是“用钢笔描红”,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重视写字的具体体现,是一以贯之的练习,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的落实。
第3题: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这一道练习在形式上要求先“读”,再“选”,然后说一段话;在内容上最终要求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选”之前的“读”,是为了从“雾凇,俗称树挂”以及对雾凇奇观的描写中,知道“雾凇”不是雾景,从而将“雾”和“雪”区分清楚。接着是“选”,其关键在于:要弄清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雾景的,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雪景的,哪些词语是两者都能用的。有了这两步的练习基础,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动知识储备,就能“说”得对、“说”得好了。
第4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这一题的要求是先读句,再比较,最后造句。练习的目的在于辨清“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的细微不同之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细比较以后体会到,“渐渐地”和“慢慢地”都是表示程度或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变化,只不过前者是规范的书面语,后者有点口语化的感觉而已;“轻轻地”表示雾气不重,每层“镀”上去的“白银”很薄,但是长时间地“镀”个不止,那“白银”也就变满了,变厚了。
二、 精心安排,提高教学效益
在以上认真研读文后练习,把握编者意图、明确各题要求的基础上,我的《雾凇》一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雾凇形成过程,在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读想结合,读说结合,在完成文后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的教学流程是: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初读感知→合作探究,精读感悟→总结归纳,读背全文。由于思路清晰,又能以文后练习作为抓手,学生学得扎实、练得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了解、掌握雾凇形成过程,我就相机进行了文后第5题的练习——“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语认识到,“第2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是完成本题的依据。本题中的“默读”和“说说”都是形式,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通过读弄清雾凇形成的过程,并且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精读第2自然段,理解并掌握雾凇的形成过程:从雾气的形成,到雾气的不断变化,再到雾气的逐渐凝固,最后完全成为雾凇的过程。最后,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先在小组里说,再在全班说。
(作者单位:南京市东山小学)
《雾凇》的文后练习有5道题,我仔细研读,揣摩编者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积累的编写意图。
文后的第1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根据本课的特点而设的,其用意是让学生增加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第2题是“用钢笔描红”,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重视写字的具体体现,是一以贯之的练习,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的落实。
第3题: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这一道练习在形式上要求先“读”,再“选”,然后说一段话;在内容上最终要求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选”之前的“读”,是为了从“雾凇,俗称树挂”以及对雾凇奇观的描写中,知道“雾凇”不是雾景,从而将“雾”和“雪”区分清楚。接着是“选”,其关键在于:要弄清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雾景的,哪些词语是用来描写雪景的,哪些词语是两者都能用的。有了这两步的练习基础,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动知识储备,就能“说”得对、“说”得好了。
第4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这一题的要求是先读句,再比较,最后造句。练习的目的在于辨清“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的细微不同之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进行词语运用的训练。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细比较以后体会到,“渐渐地”和“慢慢地”都是表示程度或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变化,只不过前者是规范的书面语,后者有点口语化的感觉而已;“轻轻地”表示雾气不重,每层“镀”上去的“白银”很薄,但是长时间地“镀”个不止,那“白银”也就变满了,变厚了。
二、 精心安排,提高教学效益
在以上认真研读文后练习,把握编者意图、明确各题要求的基础上,我的《雾凇》一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雾凇形成过程,在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读想结合,读说结合,在完成文后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的教学流程是: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自主阅读,初读感知→合作探究,精读感悟→总结归纳,读背全文。由于思路清晰,又能以文后练习作为抓手,学生学得扎实、练得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了解、掌握雾凇形成过程,我就相机进行了文后第5题的练习——“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关键词语认识到,“第2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是完成本题的依据。本题中的“默读”和“说说”都是形式,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通过读弄清雾凇形成的过程,并且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精读第2自然段,理解并掌握雾凇的形成过程:从雾气的形成,到雾气的不断变化,再到雾气的逐渐凝固,最后完全成为雾凇的过程。最后,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先在小组里说,再在全班说。
(作者单位:南京市东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