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驱动模式和发展趋势

来源 :时代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市场面上大多数的电动车都是适用单电机集中式的驱动模式,但是经过相关学者和技术人员研究表示轮毂电机驱动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驱动电动机到驱动车轮之间的传动距离,而且这种模式下的所有驱动电动机都能够独立控制自身的转速,所展现的灵活性相对比其他驱动模式要更好,操控性也相对较强。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电动车所适用的驱动模式,并讨论出当前电动车驱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动车 驱动模式 发展趋势
  The Driving Mo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Vehicles
  Hu Kai Huang Dongfang Wang Bianbian
  Abstract:Nowadays, most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market are suitable for single-motor centralized drive mode, but research by related scholars and technicians shows that the in-wheel motor drive mod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drive motor and the drive wheel distance, and all drive motors in this mode can independently control their own speed. The flexibility demonstrated is better than other drive modes, and the controllability is relatively stro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driving modes applicable to electric vehicl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vehicle driving.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drive mode, development trend
  1 前言
  电动车相对比传统的汽车,其优势非常明显,包括:能量转换效率较高、车身噪音小、更加环保、离合器可以省去、结构比较简单、保养更加便捷等。在现如今都在追求环保,深入探究新能源的背景下,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在纷纷出巨资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车,这对于电动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电动车正在成为今后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而驱动电机作为电动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产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动车的内在动力,而汽车的驱动电机与一般的工业电机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般轿车所使用的电动驱动被汽车自身尺寸的影响较大,而且还要同时满足汽车复杂的结构情况持续运行。基于此,电动车不但要求驱动电机具有较高水平的效率和质量,还要有更具性价比的成本、尺寸和功率也要匹配,还要极大地满足汽车上路过程中的不断起动,频繁加减速的需求,这就需要找到适合电动车的驱动模式。
  2 电动车的驱动模式
  2.1 单电机集中式驱动模式
  单电机集中式驱动模式非常类似于传统汽车的驱动模式,其中唯一的改变就是将电动机替代了燃油车的内燃机,电动机所产生的动力通过电动车中的多种部件一步步地傳递到驱动轮上,从而才能起到驱动汽车持续行驶的能力。单电机集中式驱动模式更多的是在传统汽车驱动上进行了较小的修改,制造技术成熟度较高一些,改动程度相对较少,因此设计成本也更少一些。但是其缺点也相当明显,由于单电机集中式驱动模式所适用的汽车底盘结构极其复杂,很多零部件的堆积导致电动车空间非常狭小,传动效率持续下降。当前很多国产的电动车都在适用于单电机集中式驱动模式,包括:北汽、比亚迪、江淮等品牌,而且单电机集中驱动模式也是电动汽车当前适用的主要驱动模式。
  2.2 多电机分布式驱动模式
  多电机分布式驱动是将较多的电机内置在车轮或者轮毂中,这样每一个电机所产生的动力都可以一一传递给驱动车轮,有效地减少传动距离。多电机分布式驱动可以根据电机的位置和传动方式分成以下两种模式:即轮边电机驱动模式和轮毂电机驱动模式。
  2.2.1 轮边电机驱动
  轮边电机驱动模式通常是把驱动电机安置在副车架驱动轮附近,驱动电机利用减速器所产生的减速效果利用半轴来驱动所适配的车轮。轮边电机驱动模式能够独立控制并调节所有电机的转动速度,并且利用电子差速器达到左右半轴对差速进行有效控制的效果。
  2.2.2 轮毂电机驱动
  轮毂电机驱动模式是把两个、四个或者更多电机全部装在轮毂中,对电动车的车轮直接进行驱动。轮毂电机驱动的模式取消了多个传统汽车的部件,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以及差速器等,极大地简化了汽车底盘所蕴藏的传动结构,对于传动效率有着巨大的提升,整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车身布置也显得更加合理,真正实现了汽车底盘的全面自动化控制系统,让电动车的操控性能得到更好的展现,灵活度也相对更高。
  轮毂电动驱动模式基于减速机构的存在分为两种驱动模式,即:直接驱动模式和减速驱动模式,具体如下:
  (1)直接驱动模式
  直接驱动模式所是利用电机外轮子与轮毂机械进行有效地连接,从而使得电动机转速与车轮的转速相匹配,除去减速机构让驱动结构显得更加紧凑,也因此提高了传动效率。其中,车轮转速和车速的控制更多地来自于驱动电动机产生的转速控制能力,因为这种模式下不会利用减速结构运行减速增扭,一般情况下要将驱动电动机作为低速大转矩电动机使用。直接驱动模式所采用的低速内定子外转子电动机结构显得非常简洁,完全不用匹配齿轮变速的传动机构,因此当前的应用显得非常广泛。但是其缺点也相对明显,其体积和质量相对较大、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直接驱动模式在汽车进行起步和爬坡等需要大负荷运载的工作时需要较大的电流,对于电池的损耗非常显著,因此,为了能够保障起步转矩满足更高的动力,对于电动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会使用低速内定子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   (2)减速驱动模式
  减速驱动模式是将减速装置装在了电动机和车轮之间的位置,起到了减速增矩的重要作用,其中减速装置通常使用具有高减速比功能的行星齿轮机构。电动机一般会使用高速内转子永磁同步电机,并将其装在车轮内部,轮毂电动机就会因此形成,其转子起到一个输出轴的作用,与具有固定减速比的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太阳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车轮轮毂一般也会与其齿圈所联系,为车轮提供的减速比也会相对较大,输出转矩也会因此得以扩大,这让电机输出动机得到减速增矩效果之后驱动轮毂让汽车能够更加稳定地行驶,持续减少驱动电动机传递到驱动轮所产生的距离。高速内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自身的体积和质量都相对较小,但是高转速运转时的功率要高很多,并且减速增矩之后提高了汽车的爬坡性能,让汽车在低速运行时产生更加稳定的转矩性能,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整个结构比较复杂,非簧载的质量有所加重,因此不利于电动车在操纵时所具备的稳定性效果。
  3 电动车驱动模式的发展趋势
  首先,采用轮毂电机驱动模式能够极大地减少驱动电动机到驱动车轮过程中的路径,不但可以简约空间,而且有助于优化电动车的整体布局,对于车轮动态响应控制性能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轮毂电动驱动的模式适用在每一台驱动电动机中都可以实现转速的独立调节功能,车轮电子差速控制也会得以实现,这样可以减去机械差速器的成本,还可以增强汽车转弯时高质量的可操控性。利用轮毂电机驱动的模式可以使得减速驱动的电机能够在较高地转速下正常运转,功率和效率都相对较高,并且体积较小,质量相对较轻,利用减速结构进行增矩过后,通过加大转矩地输出,提高了车体的爬坡性,让汽车增加低速运行中的稳定性。
  其次,利用轮毂电动驱动的模式电动车的零部件润滑程度较差,齿轮会以平时几倍的速度出现磨损情况,寿命就会因此缩短很多。轮毂电机驱动模式的作用下电动车的零部件散热性能较差,因此会出现较大的噪音。在需要起步、爬坡或者遇到强风时电机就需要大电流的支持,电池的损坏率就会提高,而电流过载后效率就会不断下降。
  第三,现如今我国相继成立了多个新能源汽车公司,对于轮边电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发,但是轮毂电机相对比轮边电机的研发难度更高。因为安装了轮毂电机的电动车比安装轮边电机的电动车更加灵活和自如。因此不论是燃料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还是增城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都是一个最佳的驱动模式选择,甚至是混动车型使用轮毂电机也会提升整车的性能。
  综上所述,轮毂电动机分散驱动模式理应是未来电动车驱动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4 结论
  通过本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电动车驱动模式可以发现,轮毂电机驱动模式所适用的车型相对紧凑,但是其车身空间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并且操控性和稳定性全面领先于其他驱动模式,同时在安全性和成本控制方面也是行业领先水平,这也代表着当前电动车电机有着小型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虽然当前轮毂电机驱动模式仍然有着很多缺陷,技术水平相对不足,但是依然是未来电动汽车选择驱动模式的主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廖自力,蔡立春,张新喜.轮毂电机驱动电动车稳定性横摆力矩控制研究[J].计算机仿真,2020,37(08):73-76+86.
  [2]张关兵.电动车驱动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J].时代汽车,2019(15):107-108.
  [3]郑玲玲.考虑电机系统动态特性的双驱纯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D].重慶大学,2019.
  [4]牛韡杰. 纯电动车驱动系统匹配[D].吉林大学,2019.
  [5]贾荣丛.纯电动车驱动与制动的能量回收控制[J].电子世界,2017(23):189-19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汽车模具里,把堆焊技术应用于修边刃口的焊接,应用于拉延模和成形模的拉延筋或磨损面的堆焊,可以大大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便于模具的维修制件精度的提高,在铸件的表面堆焊一层耐磨材料,焊层硬度可以达到HRC55左右,从而满足模具的刃口修边或拉延成形的工艺要求。  关键词:堆焊 裂纹 淬火  Die Cast of Iron Cutting Edge Surfacing  Peng Yon
摘 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也势必带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发展,然而充电桩的建设较为滞后,其建造成本相对较高,占用面积较大。因此,选择充电桩建造的最优位置,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对电力用户和政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充电桩的选址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电动汽车 选址问题 充电桩 新能源  Analysis on the Site Selection of Charging Piles for
摘 要:公务车不同于家用汽车,其主要是指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等工务人员为开展正常的公务活动,为其配备一定数量和一定配置的车辆。公务车包括警车、军车以及政府机关用车等多种类型,其属于机关的通用资产。为了能够提高公务车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安全,对公务车进行日常的维修与保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公务车辆在日常维修保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受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维修保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摘 要:当前,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 汽车零部件 成本管理  Analysis of the Cost Management of Auto Parts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
摘 要:机械加工由普通的机床到数控机床加工,再到现在普遍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而数控加工中心与数控机床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动换刀系统。加工中心的自动换刀系统得益于刀具识别系统,刀具识别系统能够把刀具所有的信息传递到机床主机。本文阐述加工中心刀具如何进行识别处理,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实际现场的应用。  关键词:数控加工中心 刀具识别 实际运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摘 要: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180m2烧结机台车存在起拱问题,分析原因是头尾弯轨磨损,机尾移动摆架配重过重,滑道、轨道磨损,主机台车磨损严重造成的,通过调整、更换弯道、滑道和轨道保证烧结机安装基准、修复台车装配磨损及调整烧结机配重重量,有效解决了台车起拱问题。  关键词:台车起拱 安装基准 配重 调整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the Arching of th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潜力,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将数控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融入行业的更新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总结出其发展趋势为: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电子化。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特点 优势 发展趋势
摘 要: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多离子在线质谱仪快速分析汽车零部件中的VOCs散发物质,并与传统分析仪器GCMS/HPLC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分析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从而说明多离子在线质谱仪能够被应用于汽车零部件中VOCs散发的快速扫描测试,为汽车VOCs管控提供一种全新的快速分析方法。  关键词:内饰零部件 VOCs散发 快速分析方法  Research on VOCs Emission
摘 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在我国产业规划中,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战略方向。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一般具有200-300V左右的高压电,因此高压系统安全是整车安全的最重要一环,为保障高压系统安全,纯电动汽车装备有一些安全防护设计,高压互锁就是其中一种,由互锁回路实时监测高压回路是否完好,进而控制高压回路的通断。本文以一款纯电动汽车的高压互锁系统为例,讲解互锁回路的组成、控
摘 要:本文以一款城市客车混合动力总成的设计及仿真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整车对混动总成的要求,分别对总成的热管理系统、结构强度进行仿真分析,以指导该总成系统的后期设计及优化工作。  关键词:混合动力 热管理 冷却 仿真分析 总成设计 行星排总成  Design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 City Bus Hybrid Powertrain  Wang 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