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新主流化探索的共情建构与审美反思r——以战争题材影片为例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共情建构成为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新主流化探索的主要特征,在电影新主流化探索中如何建构共性策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上映的《金刚川》《八佰》《悬崖之上》三部代表性影片为样本,分析了空间逻辑、意象介入和群像塑形三大共情建构策略在新主流化探索中的运用,并进一步探讨了策略背后潜在的创作隐忧,针对具体实践发出学理层面的审美预警,试图为中国电影新主流化探索呈现有益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对广东云浮地区乡村小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他们的阅读偏好以及阅读行为现状,发现乡村儿童的课外阅读偏好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多以被动学习和阅读为主,分享交流较少;他们的课外阅读行为与自身的语文成绩相关.基于此提出了针对教育者、家长、学校、乡村图书馆如何促进乡村儿童课外阅读行为的策略,旨在为研究乡村儿童课外阅读提供新思路,促进乡村儿童课外阅读.
本文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立德树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营造良好氛围等层面对《首届全国校园戏曲春节晚会》和《一堂好戏》节目进行了分析.
伴随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出版融合进程的加快,全民阅读内容建设在供给对象、生产边界、产品特征、内容体验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在观念认知、生产实践和生态层面面临困境.在融媒体场景下,全民阅读内容建设者应理性分析研判,以开放的姿态认识技术,拥抱技术,利用技术探索新时代全民阅读内容建设的新路径.
本文认为,在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中小学生通过观摩经典影视作品,可以更加全面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个人记忆,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此外,还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感受艺术形象蕴含的理想美,陶冶性情,提升美育素养,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个性.影视教育还可以让中小学生感受亲情友情家国情,体悟温暖人生,领略人性的光辉,获得灵魂净化与提升,知大善大爱,立大志大德,培育正确“三观”.
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科学传播界在借助“审美”赋能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以期为科学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分析CSSCI数据库的2591篇文献发现,我国媒体融合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学术历程可分为“概念引入(1998-2005)”“领域拓展(2006-2014)”和“研究转向(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未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媒体融合是媒体融合研究的着力方向.我国媒体融合研究亟需构建起能够深入观照“中国问题”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
第七届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论坛暨《2021中国大学、央企、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系列报告》发布会日前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该系列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今年已是第八年公开发布.
期刊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的Oaxaca-Blinder(RIF-OB)分解方法,研究了2005-2015年我国教育扩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扩张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扩张的要素构成效应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教育扩张的要素报酬效应降低了收入不平等.前者是因为高校扩招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后者则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我国教育回报率持续上升的势头从2005年左右停止并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高中和高等教育在收入的高分位处的溢价大幅
在正式制度所不能及的改革盲区内,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否得到非正式制度的配合和支持?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2015年322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和超效率DEA模型,实证检验了官员返乡任职后“乡土情结”这一非正式制度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和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官员返乡后“乡土情结”有效扩大了官员家乡财政教育投入的规模,这种扩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然而,“乡土情结”并没有改善财政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官员返乡任职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怀停留在教
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将当地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得职业类院校成为周边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基地,更好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我们也看到,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院校积极面对挑战,积极探索解决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政策,解决教师资源问题,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作用,利用互联网环境和产教融合教学,与当地企业的深度交流互动,优化解决和助力职业院校突出的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充满自信的步入社会,步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