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结构和构思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心雕龙》的圆美美学范式,进而探讨圆美思想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影响,揭示其在文论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圆美文心雕龙美学
“圆美”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的是南朝齐代的谢眺,他在品评王筠的诗时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可见,谢眺已经以圆美作为论文的标准了。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的地位的则是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共50篇,“圆”字出现18次,涉及16篇。进一步探求圆的本源,就要追溯到《周易》中的太极说。何谓太极?《易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的哲学意义,就是万物的本源。那么,太极之美又是什么呢?《易传》中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圆”、“方”韩康伯注曰:“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圆神象,卦以方想智也。唯变所适,无数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周易注》)《易传》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将太极看作《周易》巫术占筮的追求人生圆融的内在驱力,而巫术占筮的终极境界就是太极圆融之美,一旦巫术化成而为美学,自然以圆美为旨归。王夫之说:“太极,大圆者也。”(《周易内传》)“大圆”亦即太极之美的概念,兼有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与个别事物属性之美的两重性。太极之美对圆美的追求给中华艺术思维带来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后世的儒、道、佛都深受它的影响,太极之说儒、道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什么圆在齐梁之际会形成一种审美范畴呢?为什么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奠定了它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其实这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紧密联系。
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并盛于世,三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他们都对圆有一定的执着。道家认为,道家之道是圆的。《文子·自然》:“老子曰:‘夫道者,体圆而法方,背阴而抱阳,左柔而右刚,履幽而戴明,变化无常。’”道以圆为本体,喻道如圆运转无端。道家还以圆形容智慧。《文子·微明》:“知欲圆行欲方……知圆者,始终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刘勰的《文心雕龙》多少也会受到道家重圆思想的影响。儒家是规矩的建立者,方圆是规矩的产物,方圆常备指代为规矩。《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文心雕龙·原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云”;《隐秀》用“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形容文章的奇妙;可见,刘勰深受儒家方圆的影响。《文心雕龙》全书的儒家色彩十分浓重。相比之下,佛家比儒道更重圆。在佛家的教义中,圆是修炼达到的最高境界。圆还用于形容法事。我们经常听到的如:修炼之地叫圆相,求法虔诚之心叫圆心,戒律成圆戒,死叫圆寂,修炼成功称功德圆满,达到最高境界叫圆圣、圆觉。另外,佛教徒还以圆形容佛经翻译,以圆论翻译是一种文学批评现象。而刘勰曾协助僧祐编纂《出三藏记集》,此书以圆论翻译的批评方法自然会影响到他对《文心雕龙》的创作。南北朝时期,“以儒治身,以道释治心”成为当时士人的共识。刘勰浸润于三教合一的文化氛围中,《文心雕龙》中圆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也就应运而生了。
圆作为审美范畴在《文心雕龙》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结构之圆美
《文心雕龙》素有“体大虑周”之称,这也正说明了它的结构之完美。《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辩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具体来分还有以下情况,《辩骚》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为“文”与“笔”两部分:由《辩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到《书记》的十篇为“叙笔”。“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皮评论两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最后一篇是《序志》。文体论部分所涉及的文体多达三十多中,其中还包括一些细目,当时已出现的各种文体,基本上是包罗无遗了。“论文叙笔”的具体内容,《序志》篇讲到四个方面:一是“原始以表末”;二是“释名以章义”;三是“选文以定篇”;四是“敷理以举统”。创作论以《神思》篇为首,以《总术》为结。诠释了创作过程的各种问题。批评论品评了一些作家,提出了自己的品评方法。由此可见,《文心雕龙》的结构如此完备、严谨。这也正是圆的体现。
二是构思之圆和、语辞之圆转
构思阶段,文章的立意至关重要,刘勰希望作家能过做到“沿根讨叶,思转自圆”(《体性》),“义贵圆通,辞忌枝碎”(《论说》),“必使理圆事密”(《丽辞》)。只有立意圆才能保证构思的圆和。为使立意达到圆,刘勰认为作家应该“触物圆览”即要全方位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激发灵感,立意新颖。《总术》云:“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可见,刘勰已经把立意之圆上升到决定创作成败的理论高度。在鉴赏方面,刘勰也以圆论鉴赏,希望欣赏者“圆照”,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览”(《知音》)。其实,“圆览”、“圆照”、“博览”都是在说,创作、批评前作家或批评家,观览的视域要广阔、周遍,鉴察的范围要周密、全面,这样才能使构思圆和。在语辞方面,刘勰同样要求语言流畅、圆通,如行云流水,《封禅》中称赞扬雄《剧秦美新》语言“骨掣靡密,辞贯圆通”。另外,他还以圆论声律,《声律》篇中直接以圆物转动声来形容文辞的音韵美:“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
从文体论到创作论再至批评论,刘勰将圆美运用到了极致,终于确立了其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从此,圆作为审美范畴正式登上了文论、艺术的舞台,其对后世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勰以后,以圆论诗在文学批评理论中勃然兴起。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下字贵响,造语贵圆”,同样强调语言的圆熟流畅。谢灵运诗自然浑成,以诗之“圆成”为极致。文论家还以圆论曲、以圆论词、以圆论小说。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圆对绘画、音乐、书法理论的介入,可说是圆的又一发展。在乐论中,圆用于形容声音的圆熟流畅,使声音之美“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规,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乐记·师乙》),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明代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是以圆论乐的集大成者。徐上瀛《溪山琴况》多次以圆论乐,《溪山琴况·和》:“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煣,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神伸。”他还把圆立为24范畴之一,《溪山琴况·圆》:“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渘,而吟渘之妙处,全在圆满。”强调声圆坐在音乐中的巨大作用。
画论中,圆也成为了美学范畴。唐代白居易在《画记》中说:“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之于图之前而已。”而最后清朝黄钺在前人基础上把圆纳入了画论审美范畴。圆被立为24画品之一,设《圆浑》一品:“盘以喻地,笠以写天,万象远视,遇方成园。画亦造化,理无二焉。圆斯气裕,浑则神全。和光熙融,物华娟妍。欲造苍润,斯途为先。”这就是说,绘画唯有达到圆浑,与造化为一,方能气韵生动。
古代书论也常亦圆论书法。我国的汉字,早期运笔都是圆的,直至隶书的出现,才变圆为方,但是圆仍然保留着,方笔棱角分明,圆笔藏锋多转,秀润娟妍,方圆兼用,则使书法产生“端庄杂秀丽,刚健含婀娜”的美感。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到张旭的书法创作经验“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所以,圆于书法亦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圆,就很难达到艺术的极致。
《文心雕龙》的圆美范式在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它不但继承了中华文明中圆的初始光环,更将其发扬光大,进入新的领域,促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2]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1日
[3]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戚良德.文论巨典: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1日
关键词:圆美文心雕龙美学
“圆美”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的是南朝齐代的谢眺,他在品评王筠的诗时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可见,谢眺已经以圆美作为论文的标准了。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的地位的则是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共50篇,“圆”字出现18次,涉及16篇。进一步探求圆的本源,就要追溯到《周易》中的太极说。何谓太极?《易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的哲学意义,就是万物的本源。那么,太极之美又是什么呢?《易传》中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圆”、“方”韩康伯注曰:“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圆神象,卦以方想智也。唯变所适,无数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周易注》)《易传》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将太极看作《周易》巫术占筮的追求人生圆融的内在驱力,而巫术占筮的终极境界就是太极圆融之美,一旦巫术化成而为美学,自然以圆美为旨归。王夫之说:“太极,大圆者也。”(《周易内传》)“大圆”亦即太极之美的概念,兼有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与个别事物属性之美的两重性。太极之美对圆美的追求给中华艺术思维带来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后世的儒、道、佛都深受它的影响,太极之说儒、道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什么圆在齐梁之际会形成一种审美范畴呢?为什么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奠定了它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其实这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紧密联系。
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并盛于世,三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他们都对圆有一定的执着。道家认为,道家之道是圆的。《文子·自然》:“老子曰:‘夫道者,体圆而法方,背阴而抱阳,左柔而右刚,履幽而戴明,变化无常。’”道以圆为本体,喻道如圆运转无端。道家还以圆形容智慧。《文子·微明》:“知欲圆行欲方……知圆者,始终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刘勰的《文心雕龙》多少也会受到道家重圆思想的影响。儒家是规矩的建立者,方圆是规矩的产物,方圆常备指代为规矩。《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文心雕龙·原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云”;《隐秀》用“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形容文章的奇妙;可见,刘勰深受儒家方圆的影响。《文心雕龙》全书的儒家色彩十分浓重。相比之下,佛家比儒道更重圆。在佛家的教义中,圆是修炼达到的最高境界。圆还用于形容法事。我们经常听到的如:修炼之地叫圆相,求法虔诚之心叫圆心,戒律成圆戒,死叫圆寂,修炼成功称功德圆满,达到最高境界叫圆圣、圆觉。另外,佛教徒还以圆形容佛经翻译,以圆论翻译是一种文学批评现象。而刘勰曾协助僧祐编纂《出三藏记集》,此书以圆论翻译的批评方法自然会影响到他对《文心雕龙》的创作。南北朝时期,“以儒治身,以道释治心”成为当时士人的共识。刘勰浸润于三教合一的文化氛围中,《文心雕龙》中圆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也就应运而生了。
圆作为审美范畴在《文心雕龙》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结构之圆美
《文心雕龙》素有“体大虑周”之称,这也正说明了它的结构之完美。《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辩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具体来分还有以下情况,《辩骚》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具有相同的性质,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为“文”与“笔”两部分:由《辩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到《书记》的十篇为“叙笔”。“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皮评论两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最后一篇是《序志》。文体论部分所涉及的文体多达三十多中,其中还包括一些细目,当时已出现的各种文体,基本上是包罗无遗了。“论文叙笔”的具体内容,《序志》篇讲到四个方面:一是“原始以表末”;二是“释名以章义”;三是“选文以定篇”;四是“敷理以举统”。创作论以《神思》篇为首,以《总术》为结。诠释了创作过程的各种问题。批评论品评了一些作家,提出了自己的品评方法。由此可见,《文心雕龙》的结构如此完备、严谨。这也正是圆的体现。
二是构思之圆和、语辞之圆转
构思阶段,文章的立意至关重要,刘勰希望作家能过做到“沿根讨叶,思转自圆”(《体性》),“义贵圆通,辞忌枝碎”(《论说》),“必使理圆事密”(《丽辞》)。只有立意圆才能保证构思的圆和。为使立意达到圆,刘勰认为作家应该“触物圆览”即要全方位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激发灵感,立意新颖。《总术》云:“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可见,刘勰已经把立意之圆上升到决定创作成败的理论高度。在鉴赏方面,刘勰也以圆论鉴赏,希望欣赏者“圆照”,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览”(《知音》)。其实,“圆览”、“圆照”、“博览”都是在说,创作、批评前作家或批评家,观览的视域要广阔、周遍,鉴察的范围要周密、全面,这样才能使构思圆和。在语辞方面,刘勰同样要求语言流畅、圆通,如行云流水,《封禅》中称赞扬雄《剧秦美新》语言“骨掣靡密,辞贯圆通”。另外,他还以圆论声律,《声律》篇中直接以圆物转动声来形容文辞的音韵美:“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
从文体论到创作论再至批评论,刘勰将圆美运用到了极致,终于确立了其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从此,圆作为审美范畴正式登上了文论、艺术的舞台,其对后世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刘勰以后,以圆论诗在文学批评理论中勃然兴起。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下字贵响,造语贵圆”,同样强调语言的圆熟流畅。谢灵运诗自然浑成,以诗之“圆成”为极致。文论家还以圆论曲、以圆论词、以圆论小说。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圆对绘画、音乐、书法理论的介入,可说是圆的又一发展。在乐论中,圆用于形容声音的圆熟流畅,使声音之美“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规,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乐记·师乙》),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明代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是以圆论乐的集大成者。徐上瀛《溪山琴况》多次以圆论乐,《溪山琴况·和》:“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煣,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神伸。”他还把圆立为24范畴之一,《溪山琴况·圆》:“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渘,而吟渘之妙处,全在圆满。”强调声圆坐在音乐中的巨大作用。
画论中,圆也成为了美学范畴。唐代白居易在《画记》中说:“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之于图之前而已。”而最后清朝黄钺在前人基础上把圆纳入了画论审美范畴。圆被立为24画品之一,设《圆浑》一品:“盘以喻地,笠以写天,万象远视,遇方成园。画亦造化,理无二焉。圆斯气裕,浑则神全。和光熙融,物华娟妍。欲造苍润,斯途为先。”这就是说,绘画唯有达到圆浑,与造化为一,方能气韵生动。
古代书论也常亦圆论书法。我国的汉字,早期运笔都是圆的,直至隶书的出现,才变圆为方,但是圆仍然保留着,方笔棱角分明,圆笔藏锋多转,秀润娟妍,方圆兼用,则使书法产生“端庄杂秀丽,刚健含婀娜”的美感。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到张旭的书法创作经验“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所以,圆于书法亦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圆,就很难达到艺术的极致。
《文心雕龙》的圆美范式在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它不但继承了中华文明中圆的初始光环,更将其发扬光大,进入新的领域,促进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2]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1日
[3]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戚良德.文论巨典: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