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在面对来自语文课堂的挑战中,生本教育以理念带动行动,彻底改变课堂管理方式,把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把对生命活动的取代转变为依靠和激扬,从而让教育管理走向“充满活力的简单”。如何利用生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使师生有共同的进步,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教师是“服务者”、“仆人”、“农民”。
郭思乐教授把教育者当作是孩子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孩子。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他把教育者喻为农民,我们过去的教育大量地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损害根系、强行进行秧苗密植一样,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然而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活动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上,生本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习天性和学习潜能。
他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是“鞋”,“脚”是孩子,“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假如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也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时,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以说,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换句话说,我们只要给了孩子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游戏、学习,这种“忘我”境界,就叫“注意”,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所以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
2.老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同样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动,其管理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灌满一壶水。
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教师,其核心能力应当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有爱心和激情,必须具备教育专业思维,应当对自身的教学领域融会贯通。
3.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首先要目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就意味着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需要我们先放下象征王权的教鞭,收回我们的话语霸权,把学生看着和我们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知识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当堂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特异的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要去捕捉他们的亮点,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光芒。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让学生自主张扬,整个课堂呈现出非线性和随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二、教学应突出学生
1.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身为教师应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教师应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教师应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教师应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老师讲课是指导学生效率最低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现教学中,它却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面上看,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认真地听,似乎这一切都很平静很和谐。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你讲完之后满心欢喜地问自己的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回答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尴尬或者不开心。因为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甚至压根就没有在听你说。这种“和谐”的背面隐藏着一个最大的不和谐——老师替代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人角色。“实践出真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这样他们才能亲自动手并通过独立地思考去获取知识。而我们老师常常会想当然,一旦学生知道某个答案,或者背会了某个知识点,我们就认为他懂了,但是事情通常不是如此。知道某个知识点和用它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全是两码事。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因此更要求教师“导”的科学,“导”的及时。
在生本教育中,课堂教学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课程设计上,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快乐的学习。
2、关注了学困生的发展
本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教学原则,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符合人的差异性原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同步教学,严密的讲授,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精力集中,稍不留神,就会掉队。对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与老师的要求同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本教育因为老师讲的比较少,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所以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也不必集中太久的精神来听讲,而是多练习,练习时间多了,在练习中出现的困难也能够在课堂及时解决,促进了学习进步。
总之,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师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相长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应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到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真正实现新教育,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思乐.《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一种思路和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2006.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教师是“服务者”、“仆人”、“农民”。
郭思乐教授把教育者当作是孩子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孩子。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他把教育者喻为农民,我们过去的教育大量地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损害根系、强行进行秧苗密植一样,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然而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活动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上,生本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习天性和学习潜能。
他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是“鞋”,“脚”是孩子,“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假如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也就是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孩子时,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忘记了自己在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以说,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换句话说,我们只要给了孩子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游戏、学习,这种“忘我”境界,就叫“注意”,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所以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
2.老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同样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动,其管理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灌满一壶水。
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教师,其核心能力应当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有爱心和激情,必须具备教育专业思维,应当对自身的教学领域融会贯通。
3.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首先要目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就意味着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在新课程的课堂中需要我们先放下象征王权的教鞭,收回我们的话语霸权,把学生看着和我们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知识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当堂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特异的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要去捕捉他们的亮点,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光芒。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让学生自主张扬,整个课堂呈现出非线性和随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动态生成。
二、教学应突出学生
1.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身为教师应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教师应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教师应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教师应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老师讲课是指导学生效率最低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现教学中,它却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面上看,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认真地听,似乎这一切都很平静很和谐。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你讲完之后满心欢喜地问自己的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回答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尴尬或者不开心。因为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甚至压根就没有在听你说。这种“和谐”的背面隐藏着一个最大的不和谐——老师替代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人角色。“实践出真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这样他们才能亲自动手并通过独立地思考去获取知识。而我们老师常常会想当然,一旦学生知道某个答案,或者背会了某个知识点,我们就认为他懂了,但是事情通常不是如此。知道某个知识点和用它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全是两码事。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因此更要求教师“导”的科学,“导”的及时。
在生本教育中,课堂教学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课程设计上,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快乐的学习。
2、关注了学困生的发展
本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教学原则,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符合人的差异性原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同步教学,严密的讲授,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精力集中,稍不留神,就会掉队。对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与老师的要求同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生本教育因为老师讲的比较少,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所以对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也不必集中太久的精神来听讲,而是多练习,练习时间多了,在练习中出现的困难也能够在课堂及时解决,促进了学习进步。
总之,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师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相长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应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到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真正实现新教育,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思乐.《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一种思路和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