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甜的蛋糕味、湿湿的雨水味、清新的洗衣房味……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这就是“气味图书馆”(Demeter)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三个学艺术的“海归”开启的一门新生意。而对于创始人之一的25岁女孩娄楠石来说,气味图书馆更大的生意在OM设计(嗅觉印象设计)。据说,万科、奥迪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一批客户。
做一切与气味有关的
1985年出生的娄楠石,2008年从新西兰回国后跟朋友合伙在香港成立了气味图书馆公司,随后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专卖美国DEMETER香水品牌,这个品牌以大胆创新闻名,擅长高度模拟真实的气味,让味道可以像衣服一样根据心情来混搭。“雪”的研制花了5年多时间,制作人忆起童年时在宾夕法尼亚州乡村地方的纯白新雪的香味,他希望把雪粒放进口中的回忆能通过“雪景”重现,于是在下雪天,他到室外拿机器抽空气,对这团空气做分析,然后模拟出来。西红柿味就是在西红柿地里抽的空气,蚯蚓味则是深层泥土的味道。
“大起大落都经历过,我不怕从头开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回新西兰找份工作”,决定做气味图书馆之前,娄楠石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10年前,16岁的她远赴新西兰念高中,后来考上奥克兰大学当代艺术系。毕业后,她本想开室内设计公司,但遍地都是同类公司,“不如另辟蹊径,研究一下视觉以外的感官”。
“虽然人人都能闻见味道,而且跟嗅觉相关的产品也有,但是缺乏嗅觉产业。”娄楠石觉得这是一个蓝海,于是她跟学电影的李耕和学建筑的周奕辰回国创业。
说起怎么拿下DEMETER的代理权,娄楠石说:“当时对方的要求有一本书那么厚,甚至具体到怎么摆放香水。”凭借对艺术的敏感,DEMETER非常满意娄楠石她们的策划方案。
万科、奥迪主动上门请她们研发与企业相关的衍生品。“企业有CI,但是没有嗅觉识别系统,我们已经给万科的售楼处设计了一种气味。”此外,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也请了气味图书馆设计与之相关的气味。
如今公司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也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把气味这个事情研究透彻,但是有企业需要我们也是一件好事,不能拒绝,所以只能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放慢、放慢、再放慢。”娄楠石一直希望公司平稳发展,但最近越走越快,“我们从来没主动找过客户和媒体,都是客户找上门,感觉老是在被人推着走。”她一边跟记者说话,一边端起凉面吃了几口,这就是她的午餐,时钟指向下午一点半。
包装幸福的气味
娄楠石在新开的体验店里花了15分钟让两位顾客买了4瓶古龙水。
这是5月初,上海田子坊的这家“气味图书馆”只开了一个星期都不到。娄楠石还记得第一位顾客来自福建,最后选了“大麻花”和“菩提树”气味;另一位是新加坡游客,买了“雨后花园”和“宝贝爽身粉”这两款。
这是气味图书馆在上海的第一家气味体验店。据介绍,店员的工作量要比普通香水柜台的BA(Beauty Advisor,美容顾问)大得多:因为店里出售将近300种不同气味的品牌香氛,好奇的顾客常常会试闻几十种不同的气味,BA需要不停往闻香试纸上喷洒香氛,并且告诉他们这种产品和普通香水的区别。
在“气味图书馆”里,大致可以分为蔬果、植物、生活、自然等11大类的气味,每一个类别里都包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别致”气味,但它们都来源于生活。这个来自美国的品牌在香水行业里以高度的模拟真实的气味而著名,让人们方便地找到可以像衣服一样根据心情来“穿”的味道,比如葡萄酒沉淀物、寿司、洗衣间、雪、园艺剪刀……甚至蚯蚓。这种香氛还有一套特别“玩法”叫做场景模拟,比如把平装书、灰尘与霉味三种气味混合在一起,就是老式图书馆的气味;把爆米花、灰尘、泡泡糖、胶皮和铁锈味混合,就会产生老式电影院的气味。
据介绍,这些香水大部分是从标明的物质中提炼精油再加上酒精、水、固定剂等溶剂制成的。比如黄瓜、甜橘子、非洲仙人掌、牡丹花等,还有一些是调香师根据自身对味道的理解,用不同的香精配制而成的,比如全麦饼干、火山岩、萤火虫、春假、游泳池、蜡笔、花市等。
Demeter在美国本土只是在丝芙兰或一些精品店里出售,那已经足够满足由明星艺人、广告人、时尚界人士和文艺青年组成的小众市场了。现在气味图书馆的店看起来很像Demeter专卖店。
消费者的生活轨迹是渠道布局
上海这家店的销售情况让人满意,第一周就卖掉了200来瓶,比预期几乎多了一倍,而且很快就有了熟客,还有人呼朋引伴来看“田子坊那家很好玩的香水店”。目前的顾客构成中,除了和美国差不多的“三界人士”(时尚界、艺术界和广告界)外,还有不少公司人和普通游客。
目前除了三里屯和田子坊两家店,气味图书馆在成都第一城、沈阳华府天地和北京新中关还有3家,这都是些租金不菲的地方。“我们不花钱做推广,宁可把市场成本放进渠道成本里。”娄楠石说,“文化商圈也好、时髦的商场也好,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就是我们的渠道布局。”
到2010年年底,全国将会有10到15家气味图书馆。这大半年里的扩张速度证明气味图书馆找对了方向,也找对了产品。
做嗅觉产业领导者
目前,国内外对于嗅觉产业都没有科学的界定,只有界定这个产业才有可能成为领导者,气味图书馆已经跟青年志等研究机构合作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比如人为什么喜欢闻味道,为什么不喜欢闻,什么场合喜欢。气味是个全新的产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都有新鲜发现,即使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我们也要做。”娄楠石说,搞艺术的人的思维跟常人不一样,就喜欢追求虚幻的东西。
聊起创业的经过,她说自己从没动摇过。4年时间,她将1000元变成了200万元,但是很快又赔得一文不剩。她说有没有本钱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执行能力。能把嗅觉这个虚无的东西落实到一个个产品上,这可能跟娄楠石在澳大利亚时的“炼狱”有关。
“我需要有激情、有梦想的人,而不是为钱而来的人。”
“合作的事要靠缘分,上赶着不是买卖”,对于选择代理商和招聘员工,娄楠石从来不强求。
现在她每天都会收到二三十封地区代理申请信,“如果是以营利为第一目的的话,马上被否决,关键要看对气味的热爱程度和想法上的创新力。”
娄楠石从来不刻意跟身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气味图书馆,“他们做我们的分代理之前,我们互相都不知道大家原来是很熟的朋友。”上海田子坊的分代理也是两位新西兰“海归”,李一鸣是李耕在新西兰学电影时的师兄,孙淼则是娄楠石在新西兰开传媒公司的合伙人。
“我们是因为热爱这个品牌才走到一起的,而不是因为原来是朋友,分代理对产品的热爱程度并不比我们低。”巧合的事还不止这一桩,娄楠石在跟台湾的分代理签约后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自己最好朋友的姐姐。“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气味图书馆招聘员工从来不看简历,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来应聘,“别人十天才能做出的报告,你能不能一天完成?如果能,马上就可以上班。”娄楠石说,很少人有这个胆量挑战自己,但是气味图书馆就需要这样的人。
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轻松,一到下班时间,就没有上下级之分,娄楠石私底下也经常在同事面前耍宝。她也不希望员工太模式化,“员工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跟顾客交流”,店员甚至没有统一的工服,“不过统一服装可以让顾客觉得专业,以后肯定会有工服,但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员工个性化的东西,这个我还没有想好”。
自从创业后,娄楠石经常半夜两三点睡觉,“每天的重心都是围着员工”,公司一共140多名员工,大都是80后、90后,员工每天把八小时交给我,怎么培养这个人,这个担子很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他们能过得更好。”娄楠石说,以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但是现在她是有钱没时间花。学会幸福的娄楠石知道要享受每一天,“每天都有好和不好,忙和不忙,都要接受”。
虽然更忙了,但她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被人需要的感觉挺好的”,同样她跟亲人的关系也更好了,对她的依赖也更大了,“表弟想做生意,他妈妈还会问我可不可行”。(编辑/燕子)
做一切与气味有关的
1985年出生的娄楠石,2008年从新西兰回国后跟朋友合伙在香港成立了气味图书馆公司,随后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专卖美国DEMETER香水品牌,这个品牌以大胆创新闻名,擅长高度模拟真实的气味,让味道可以像衣服一样根据心情来混搭。“雪”的研制花了5年多时间,制作人忆起童年时在宾夕法尼亚州乡村地方的纯白新雪的香味,他希望把雪粒放进口中的回忆能通过“雪景”重现,于是在下雪天,他到室外拿机器抽空气,对这团空气做分析,然后模拟出来。西红柿味就是在西红柿地里抽的空气,蚯蚓味则是深层泥土的味道。
“大起大落都经历过,我不怕从头开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回新西兰找份工作”,决定做气味图书馆之前,娄楠石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10年前,16岁的她远赴新西兰念高中,后来考上奥克兰大学当代艺术系。毕业后,她本想开室内设计公司,但遍地都是同类公司,“不如另辟蹊径,研究一下视觉以外的感官”。
“虽然人人都能闻见味道,而且跟嗅觉相关的产品也有,但是缺乏嗅觉产业。”娄楠石觉得这是一个蓝海,于是她跟学电影的李耕和学建筑的周奕辰回国创业。
说起怎么拿下DEMETER的代理权,娄楠石说:“当时对方的要求有一本书那么厚,甚至具体到怎么摆放香水。”凭借对艺术的敏感,DEMETER非常满意娄楠石她们的策划方案。
万科、奥迪主动上门请她们研发与企业相关的衍生品。“企业有CI,但是没有嗅觉识别系统,我们已经给万科的售楼处设计了一种气味。”此外,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也请了气味图书馆设计与之相关的气味。
如今公司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也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把气味这个事情研究透彻,但是有企业需要我们也是一件好事,不能拒绝,所以只能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放慢、放慢、再放慢。”娄楠石一直希望公司平稳发展,但最近越走越快,“我们从来没主动找过客户和媒体,都是客户找上门,感觉老是在被人推着走。”她一边跟记者说话,一边端起凉面吃了几口,这就是她的午餐,时钟指向下午一点半。
包装幸福的气味
娄楠石在新开的体验店里花了15分钟让两位顾客买了4瓶古龙水。
这是5月初,上海田子坊的这家“气味图书馆”只开了一个星期都不到。娄楠石还记得第一位顾客来自福建,最后选了“大麻花”和“菩提树”气味;另一位是新加坡游客,买了“雨后花园”和“宝贝爽身粉”这两款。
这是气味图书馆在上海的第一家气味体验店。据介绍,店员的工作量要比普通香水柜台的BA(Beauty Advisor,美容顾问)大得多:因为店里出售将近300种不同气味的品牌香氛,好奇的顾客常常会试闻几十种不同的气味,BA需要不停往闻香试纸上喷洒香氛,并且告诉他们这种产品和普通香水的区别。
在“气味图书馆”里,大致可以分为蔬果、植物、生活、自然等11大类的气味,每一个类别里都包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别致”气味,但它们都来源于生活。这个来自美国的品牌在香水行业里以高度的模拟真实的气味而著名,让人们方便地找到可以像衣服一样根据心情来“穿”的味道,比如葡萄酒沉淀物、寿司、洗衣间、雪、园艺剪刀……甚至蚯蚓。这种香氛还有一套特别“玩法”叫做场景模拟,比如把平装书、灰尘与霉味三种气味混合在一起,就是老式图书馆的气味;把爆米花、灰尘、泡泡糖、胶皮和铁锈味混合,就会产生老式电影院的气味。
据介绍,这些香水大部分是从标明的物质中提炼精油再加上酒精、水、固定剂等溶剂制成的。比如黄瓜、甜橘子、非洲仙人掌、牡丹花等,还有一些是调香师根据自身对味道的理解,用不同的香精配制而成的,比如全麦饼干、火山岩、萤火虫、春假、游泳池、蜡笔、花市等。
Demeter在美国本土只是在丝芙兰或一些精品店里出售,那已经足够满足由明星艺人、广告人、时尚界人士和文艺青年组成的小众市场了。现在气味图书馆的店看起来很像Demeter专卖店。
消费者的生活轨迹是渠道布局
上海这家店的销售情况让人满意,第一周就卖掉了200来瓶,比预期几乎多了一倍,而且很快就有了熟客,还有人呼朋引伴来看“田子坊那家很好玩的香水店”。目前的顾客构成中,除了和美国差不多的“三界人士”(时尚界、艺术界和广告界)外,还有不少公司人和普通游客。
目前除了三里屯和田子坊两家店,气味图书馆在成都第一城、沈阳华府天地和北京新中关还有3家,这都是些租金不菲的地方。“我们不花钱做推广,宁可把市场成本放进渠道成本里。”娄楠石说,“文化商圈也好、时髦的商场也好,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就是我们的渠道布局。”
到2010年年底,全国将会有10到15家气味图书馆。这大半年里的扩张速度证明气味图书馆找对了方向,也找对了产品。
做嗅觉产业领导者
目前,国内外对于嗅觉产业都没有科学的界定,只有界定这个产业才有可能成为领导者,气味图书馆已经跟青年志等研究机构合作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比如人为什么喜欢闻味道,为什么不喜欢闻,什么场合喜欢。气味是个全新的产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都有新鲜发现,即使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我们也要做。”娄楠石说,搞艺术的人的思维跟常人不一样,就喜欢追求虚幻的东西。
聊起创业的经过,她说自己从没动摇过。4年时间,她将1000元变成了200万元,但是很快又赔得一文不剩。她说有没有本钱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执行能力。能把嗅觉这个虚无的东西落实到一个个产品上,这可能跟娄楠石在澳大利亚时的“炼狱”有关。
“我需要有激情、有梦想的人,而不是为钱而来的人。”
“合作的事要靠缘分,上赶着不是买卖”,对于选择代理商和招聘员工,娄楠石从来不强求。
现在她每天都会收到二三十封地区代理申请信,“如果是以营利为第一目的的话,马上被否决,关键要看对气味的热爱程度和想法上的创新力。”
娄楠石从来不刻意跟身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气味图书馆,“他们做我们的分代理之前,我们互相都不知道大家原来是很熟的朋友。”上海田子坊的分代理也是两位新西兰“海归”,李一鸣是李耕在新西兰学电影时的师兄,孙淼则是娄楠石在新西兰开传媒公司的合伙人。
“我们是因为热爱这个品牌才走到一起的,而不是因为原来是朋友,分代理对产品的热爱程度并不比我们低。”巧合的事还不止这一桩,娄楠石在跟台湾的分代理签约后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自己最好朋友的姐姐。“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气味图书馆招聘员工从来不看简历,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来应聘,“别人十天才能做出的报告,你能不能一天完成?如果能,马上就可以上班。”娄楠石说,很少人有这个胆量挑战自己,但是气味图书馆就需要这样的人。
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轻松,一到下班时间,就没有上下级之分,娄楠石私底下也经常在同事面前耍宝。她也不希望员工太模式化,“员工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跟顾客交流”,店员甚至没有统一的工服,“不过统一服装可以让顾客觉得专业,以后肯定会有工服,但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员工个性化的东西,这个我还没有想好”。
自从创业后,娄楠石经常半夜两三点睡觉,“每天的重心都是围着员工”,公司一共140多名员工,大都是80后、90后,员工每天把八小时交给我,怎么培养这个人,这个担子很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他们能过得更好。”娄楠石说,以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但是现在她是有钱没时间花。学会幸福的娄楠石知道要享受每一天,“每天都有好和不好,忙和不忙,都要接受”。
虽然更忙了,但她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被人需要的感觉挺好的”,同样她跟亲人的关系也更好了,对她的依赖也更大了,“表弟想做生意,他妈妈还会问我可不可行”。(编辑/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