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绘画培训现状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互动对儿童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参与是当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以许昌市区为例,对有0—10岁儿童的家长和绘画培训机构进行随机调查和访谈,发现家长普遍乐于与儿童一起绘画,且对孩子美术教育的要求并不在于专业水平为主,而是以想象力培育为主.但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教师虽对亲子绘画很重视,但面临着内容设计科学性和培训方式适切性两方面困难.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渐兴,募兵制日盛并走向地方.至汉末,军阀混战,武人私兵部曲、豪强宗部、贼盗暴民等地方武装力量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曹魏自曹操陈留起兵到为司马氏之晋所代,除与军阀及孙吴、蜀汉两国角力外,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地方武装叛乱亦有变化.黄巾余众在中原腹地的混战中一度活跃却难以长存,曹袁对峙下的叛乱潮也具有阶段性.特别的地理区位造就了青徐问题,关西问题集中爆发则是先东后西战略下的滞后反应.不同于吴、蜀,北方休养生息,百姓服化,内充府库外制四夷,日渐强大的国力在使叛乱减少的同时也在向外作用.地方武装叛乱的变化与
自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之后,对“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质疑便纷至沓来,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恩就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论断因囿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窠臼之中,其核心理路“政治分娩论”的思想是值得商榷的.需要指出的是,科恩对社会历史必然性的评判显然存在误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重思科恩对“两个必然”质疑的逻辑理路,从理论之维和时代发展的双重视阈下予以回应和澄清,不仅可以化解科恩对社会历史必然性的诘责,还有利于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本真意蕴,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正预期标记十分罕见,因为一般预期实现不需要给予特殊的标记.汉语中的“当然”不是正预期标记,而是强断言(情态)标记.“果然”是正预期标记,而且涉及个体条件下的预期,因此语篇和语境中通常会表达特定的条件.但是在“果然”的绝大多数用例中,从条件推出的预期,说话者都怀疑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因此当它实现为真时,就出现了两层预期结构:当前信息符合前面的预期,所以是正预期信息;但不能肯定或无把握的预期的实现,也令人感到意外.这些“果然”句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小概率预期.从新旧信息和正反预期信息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存在一个中间
2016年,我曾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的学术思想,认为他的学术思想较多渊源于我国王力、罗常培和高名凯三位学者.文中也提及朱自清先生在给王力先生著作的序中,曾摘用望道先生倡导“功能中心说”的原话,但此后未能深入研究.通过阅读《修辞学发凡》,我发现望道先生运用功能主义的观点,讨论了功能与系统、口述语与书面语、文法学、物质与意义、语篇与语境、标准语和全球语等专题.这说明陈望道先生是中国功能语言学的先行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练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从批判资本异化人的本质、社会生产关系以及规制现实的财富生产三个维度,为重新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参照,对于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从接受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影响着曹植的接受.从建安到南北朝时期,曹植的接受逐渐达到了黄金时期.初唐时期,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文人对曹植诗歌的接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接受,二是在文学批评上的接受,这主要表现了曹植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希望通过继承“汉魏风骨”来改变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的愿景.
本文探讨与动词“叫”有关的引述性否定“什么叫X”格式.首先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叫”的性质和作用,然后从表达的角度讨论了“什么叫X”形成的条件和动因,最后围绕承接话轮的构成分析否定强度的调节,考察句内引语复合和话轮中格式组合的联系.研究显示,“什么叫X”是针对始发话轮的立场反诘,“叫”是标识立场错位焦点的语用标记.
烛与花都是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但“秉烛赏花”并非在“烛”“花”意象生成之初就已产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前期唐诗中已有“秉烛”“赏花”意象的并列,但尚未组合成完整意象;且所赏之花多处盛时,其作为宴游的背景而存在.后期唐诗中两个核心意象进一步组合,最终成为具有层次和独特审美效应的整体意象“秉烛赏花”;且“落花”“残花”进入赏花范畴,作者的主观意愿与情感倾向更加鲜明,呈现出明显的惜花伤命之情.
诸葛亮躬耕地望,襄阳、南阳之争论,从元代算起已有七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收敛的迹象,而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一争论在学术上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由于争论时间长,参与其中的各类人员众多,其社会影响非同一般.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是襄阳派,还是南阳派,都不同程度上存在某种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只是将《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看作诸葛亮对自家身世的一般性陈述,把“南阳”当作一个纯地理概念加以考察,坐实看待了“南阳”二字,完全忽视了其中所蕴涵着的强烈反对曹魏集团的主观感情色彩.从学术上说,其根源在于对诸葛亮“
建安七体文是由曹植发起的同时期、同文体的群体创作.它包括曹植《七启》(完篇)、王粲《七释》(完篇)、徐幹《七喻》(残缺)、杨修《七训》(存目)、刘劭《七华》(残缺)、傅巽《七诲》(残缺).经考证,建安七体文的创作时间应为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之间,学界现存的八种建安七体文创作时间,均与史实不符,不足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