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老妈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妈住在县城南面的郊区,一年到头我没少“剥削”她,不过,却少有人骂我“不孝”。嘿嘿!
  参加工作后,我在县城安了家,父母和弟弟仍住在郊区的老宅内。老妈虽是“名门之后”(姥爷当年曾是东北军的高级军官),却从未沾染“大家闺秀”的臭毛病,大半辈子从没离开过土地。虽然身体不太好,却也是混了个“农家通”:四季农活样样娴熟。每次回去看望父母,临走时我都会给老妈分派一些“任务”:“妈,在园子里种几垄黄瓜和葱吧,家产的蔬菜吃起来绿色营养还有味道。”“妈,有空给我织双毛袜,穿上它上班暖和。”“妈,给我炒些芝麻盐,下次来时我带走。芝麻盐拌白菜,吃起来没够!”“妈,炒些爆米花,你炒的爆米花比超市里卖的香!”……
  对于我分派的“任务”,老妈不但不生气,反而一一照办,从不含糊,而且还“保质保量”,按时“交工”。于是,一年四季,我家的餐桌上总能吃到母亲种的各种蔬菜,儿子穿上了奶奶织的毛坎肩,我穿上了母亲织的毛袜,妻子坐上母亲用碎花布拼做的褥垫……
  妻子看不惯我的“剥削”行为,常常指责我是令人不齿的“啃老一族”,“妈妈都操劳大半生了,晚年也该享几天清福了,你这个当儿子的咋还让她做这干那?再说,那些青菜也值不了几个钱,干嘛让妈费那个劲?”
  面对妻子的诘责我只一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要乱扣帽子好不好?我这也是为了老妈好。不信,过些日子你再看看老妈变啥样了。”
  半年后,老妈身板越来越硬朗,两腮红润,精神矍铄,吃得饱、睡得香、忙得欢,体重也增加了。老爸很是诧异:“你妈也不知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以前三天两头犯病,现在都不知道啥叫药啦,街坊邻居都说你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灵丹妙药”?嘿嘿,这可是我轻易不外传的“敬老秘方”呢!——适当地让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方面让老年人摈弃“黄昏心理”,感觉到自己对子女、对家庭、对社会还有余热,从而增强责任感和生活信心;另一方面,老年人也通过为家人做些事情,体味亲情,感受快乐,健康身体,真可谓是“一举数得”!这,也是我“发明”的一种摆不上桌面的“精神赡养”之法啊。
  听罢我的一番解释,妻子心悦诚服,转回身,忙不迭地开始谋划针对岳父岳母的“剥削计划”了。
  (编辑 晋云)
其他文献
清嘉庆年间,在安徽南部的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深处,有个桃花源般的小村庄,村里人一直过着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生活。为躲避战乱,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人出去过。  一天,一个孤儿找到村里年纪最长的老者,说:“村里人过得这么好,我为他们做不了什么大事,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为外面的人做点事。”老人沉默良久,最后在他的手上寫下两个字:“莫惧。”攥紧这两个字,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天十夜,终于走出了大山。  出山后
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人声的鼎沸。悠扬在人们耳边的,只是涛声、鸟声和琴声。  鼓浪屿岛上没有机动车,也没有自行车。无论是闲散的人,还是忙碌的人,都得安步当车。慢悠悠地走着,心就放松了下来。想想也是,急什么呀?坐在车里呼啸而过,这么好的风景不是白瞎了吗?不仅是鼓浪屿,整个厦门的人,似乎也
在我情感最空虚的时候,我邂逅了她。  我十分珍惜与她相处的每一寸时光,内心中却又十分害怕失去,毕竟在这之前我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而我也向她隐瞒了这件事,我不敢想象,当她知道我是一个离过婚的男人,又刻意隐瞒后,她对我会有着怎样的恨。  也许是因为时间的慢慢散去,也许是因为她的爱慢慢抚平了我心灵上的伤痛,我终于清醒过来:我不能瞒她一辈予。  那天我把她约到了我们最常去的花红树下,几次欲言又止。她微
鸟常常用翅膀把自己挂在天上。  只有鸟能够做到,失去了大地却拥有了天空。  二  鸟每做一次冲向天空的飞翔,都是一次自我解放。鸟常常婉转地鸣叫着让生命的礼花在天空绽放。  三  鸟的形状是一种方向,它的头总是指示前方,它的尾总是指示后方,它的前方和后方都一样地宽广。然而,它最初的方向是天空,尔后就与天空平行着飞翔。偶尔,鸟的飞翔会触动我的乡愁,此时它就是从我心中发出的箭,把我带到远方的故乡。  四
记得在高考前夕,数学老师对我们这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高考试卷中60%是基础题,30%是中等题,10%是拔高题。对于那些拔高题,如果你们将题目认真地看了两遍还一点头绪都没有,那就直接放弃,多花时间在基础题和中等题上,要保证基础题和中等题90%的正确率,这样,你也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时,我们底下是一片嘘声,我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不解,觉得老师是在误导我们,因为我们都知道,
一个周六的傍晚,我下楼散步。  在小区的超市门口,我被眼前的一幅景象惊呆了。只见超市的屋檐下,站立着一位年约六十多岁的老头,他左手握着一瓶啤酒,右手拿着一根已剥去皮的火腿肠。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头旁若无人地喝着啤酒,吃着火腿肠。他每喝完一大口啤酒,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一小口火腿肠。老头嘴角的胡须上沾满了白花花的酒沫,在超市的灯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他陶醉其间,一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神态,形成了冬日
2009年9月22日,对于82岁的袁苏妹来说,绝对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学校称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此次与袁苏妹同台领奖的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原汇丰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大公子李家杰、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袁苏妹何许人?政绩显赫的高官?业绩惊人的企业家?杰出的文学艺术界人士?卓越的科学家?都不
5月15日,张继科在2011年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中,一举夺魁。夺冠后,他激动地将身上的运动衫撕碎,堪称经典。  张继科长得眉清目秀,赛场之下话也不多,却是个国乒的问题少年。他曾被誉为“乒乓神童”,15岁前他的乒乓球之路比谁都一帆风顺。可刚到国家队没几个月,就因为违反队规,被退回了省队,天才之星似乎就要殒落。回忆起那时,教练谷青成说:“那时他特别消沉,一度萌生出国打球的想法。”受不了打击的他甚至不想
不知您发现没有,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往往却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我和我的一个亲密朋友就是这样,他性格开朗,而我却性格内向。每到聚会时他便会神采飞扬,尤其喝了两盅酒以后,更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别人一点儿话语也休想插得上。每到这时,我便一声不响地听他一个人说个够。有的时候,他会突然停下来,瞧着我问:“是不是我说得太多了?”我笑着对他说:“没有!尽管说下去。”于是他说我听的连续剧接着续演下去。
那一年我和森大学毕业,我不甘心与他回我们故乡的小城,做一个平庸的文员或是小报编辑。森极力挽留,最终还是没能用他想象中的安稳妥帖的小城生活,将我说服。舍不得与我分手,他便唯有与我一起去北京,寻找我梦想中的位置。  安顿下的第二天,便有一家报社同意与我们面谈。欣喜若狂中,竟忘了问清楚,究竟要怎样才能到达报社所在的大楼。怕报社那边敏感,这样一桩小事都想不周到的人,还想当什么记者,只好飞快地买了一张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