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外一首)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质小刀,刻在坯体上
  一面深,一面浅
  你可以用“半刀泥”的手法
  刻一条凹凸的陶瓷路
  让我从宋代出发
  赤脚开拔
  在战马的嘶鸣中辨认自己的祖籍 和王
  你不可以放任一场预知的暴风雨
  灌入时空,村庄,隧道
  凹面陷成漩涡
  凸面掀起浪头
  那么多影子逃过风暴却逃不过卷袭
  生死交错,凹凸之间
  默许十月的秋菊为七月低头
  一瓣抵着一瓣
  指引离场的名和姓,认祖。归宗
  涟漪
  从虚度的风中抽出
  一滴水,挽起裤管
  可以娴静
  也可以惊涛骇浪
  水的姿态。平静
  圓润,光滑。反向生长树的倒影
  郁葱而又深沉
  削成箭的模样射出
  是否可以击中江湖的深浅与厚重
  相比石头,搬起来砸断自己双脚
  从深山的幽远中剥离身体
  投入流动,问一条水路
  溅出的波纹拍打回音
  吞噬江湖上的日月后高悬天空
  作者简介:胡敏,湖北人。有作品发表在《楚天都市报》《齐鲁文学》等报刊。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前几天,我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一本精美的画册,名字叫《臨沂城韵》。当我看到一幅幅从未见过的照片,读到一行行令我心潮澎湃的文字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是我美丽的故乡啊,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的临沂,竟然呈献给我如此巨大的惊喜!  这本画册的作者用火热的镜头,向我们呈现出了临沂的无限美好,也是向我们展现出他对故乡和摄影的一份赤诚之心。  爸爸见我好奇,便饶有兴致地向我讲起了作者的故事。我了解到,他是一名热
期刊
我和伙伴们聊着天,一位伙伴说:“我们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尋找自己。”我想,不知道我遇见过他吗,或者我还能再遇见他吗?就这样,我去寻找从前的自己。途中我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梦里我成了人,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孩,我想这一定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美梦。  我脸上挂着笑走进校园,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一切的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新的学校图书馆很大,马路宽敞秩序井然,好朋友就在隔壁班,新的室友友好善良,我想做人果
期刊
今年是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来,省艺术馆做了很多事,但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史册留名的事,无外乎是上下同心协力创办了面向大众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杂志《参花》。当时吉林省文化局和省群众艺术馆对创建刊物情有独钟,呕心沥血,精耕细作,浇“花”育“苗”,履园丁之责,功绩卓著。省艺术馆1956年成立,《参花》杂志1957年创办。可见,其在局(厅)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参花》杂志面对特殊情势,发表群众文
期刊
三月的北国,春天的气息已相当浓烈,沉寂已久的白玉兰次第绽开,晚醒的蜡梅、早起的迎春织就的暖黄色彩锦交映着,柳枝飘荡着嫩绿嫩绿的秀发,远看去还余留下一些新生的酥黄。  午后,阳光正好,约友二三,踏上了前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路,权做扫墓,缅怀先烈,以寄哀思。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临沂市市区,是一片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和纪念园林,距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后屡经新建、修缮。日月光华,如今处处流露出岁月淌过的
期刊
说到盛夏,满屏绿意的风袭来。  细雨过后的潮湿湖畔,小巧嫩白的脚丫踩着一串泥泞的脚印,不顾衣服会沾染上黑褐色泥土,那身着绿衣的小人儿兀自坐在了岸边。盛开在头顶的蓬蓬莲叶,为这乡间的孩童撑起一把专属夏日的伞。这景好似画中人、人中画,它绵长、悠扬,像一场燥热午后里总是睡不醒的休憩,而我金色的童年恰好酣睡在故乡的臂弯里。  绿豆醉相思  记忆里的故乡是一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煮烂的豆皮不情愿地翻滚出嫩黄的
期刊
咏梅  方方白梅无畏寒,  翩翩春雪落汉江。  为迎百花群芳艳,  傲立冰雪独芬芳。  青山绿水  一棵人参赤壁浴,  二個渔翁船头蹲。  半壁江山伴绿水,  船来船去画中魂。  乡愁  家离小河只三丘,  小桥对着大门头。  西上千丘粮田转,  东下绿水绕青山。  水深清澈不见底,  也有浅浅苔石凸。  石缝常有蟹阳下,  晴空老鹰叨虾馋。  捶谷  双手捶谷木桶间,  桶正盛粮四四方。  一粒
期刊
月地距离三十八万公里,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上下求索,砥砺奋进,让“嫦娥奔月”不再只停留于“玉兔翩然落月背”的神话传奇中,“嫦娥携珍贵月壤返神州”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书写了独特的中国故事。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倾注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科研心血,汇聚了世界目光的嫦娥五号承载着万千期望,顺利出征。它带着自主采集的两千克月球土壤返回地面,为之后的月球研究工程奠定了基础。
期刊
房间里,  满满的盒子,瓶子和白色的卷筒纸。  红色的烟盒和打火机和透明的茶水罐都   在餐桌上。  瘦鞋叠在一起,房间里满满的;  墙上的画是假的。  窗外满满的走着的人  天空遥远,满满的燕子。  去大麦地换粮  去大麦地换粮,  我和外婆一起。  她骑着红骡走在前面,  我骑着青骡跟在后面。  就我们俩和两匹骡子和四个袋子的土豆,  还有干粮。  路边的小水塘里,  有可以解渴的水。  那幾
期刊
清朝萧晨有《杨柳暮归图》传世,画上唯一老翁、一黄牛、数枝柳,即成诗与远方。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道上,吾辈亦当弃心头之劳碌匆匆,为灵魂留一处驿站歇脚。  如今,《见字如面》《走在回家的路上》等“慢综艺”如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一股“清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出圈,成为不少观众的心头好。其本质是一种为人们所向往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静以修身的胸襟气度。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云淡风轻的洒脱,是不疾不徐的
期刊
翻开厚重深沉的红色历史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的形象都更加鲜活起来,仿佛自己的心灵与历史来了一场深刻而感动的对话。经典流传,精神永续,这些耐人寻味的红色经典是光辉时代的缩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当下,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在时代的号召下,唤起作为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致敬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华诞!  品读红色经典,是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