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影像研究: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形象及启示

来源 :学习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影像是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和接受的重要载体,跨文化影像则成为这一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跨文化影像产生了大量中国形象,应重视研究跨文化视角下优秀影像的创作经验,凝聚全球优质作品的文化共识.综合来看,这些跨文化影像资源具有三种表征:中国功夫形象、古典与现代建筑交融的中国形象、当代中国的大国形象.当今国内视觉形象创作应充分利用跨文化作品资源库,加强与国外跨文化视觉形象创作者合作,共筑“中国梦”价值体系.
其他文献
生活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农民日常生活结构是生活治理的实践基础,它由“功能性-价值性”“个体性-社会性”纵横两个维度交织而成,构成由生活习惯、休闲娱乐、人情交往、伦理体验等不同生活领域构成的秩序形态.现代性力量弱化了农民日常生活结构的凝聚力,农村生活秩序趋于碎片化.要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特定领域和具体问题,立足生活秩序的整体视野,通过国家制度的嵌入式治理、民间精英的协同式治理和农民群众的参与式治理,重建农民生活秩序的内在均衡,实现通达“人心”的治理目标.生活治理是国家“硬规则
就业是增加贫困群体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就业扶贫实践中形成了公益托底安置、政府定向输送、产业车间吸纳、农业基地就业、返乡自主创业、劳务品牌输出六种典型模式.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当贫困群体的生计资本呈现普遍匮乏、相对均衡、相对较高特征时分别适用于不同模式,实践中相应形成了政府直接扶持型、政府主导多元协助型和政府引导服务型三类主体协作方式,生计提升结果则表现为就业观念转变、收入增加、职业赋能等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群体的生计资本特征发生质的改善,建议从以劳动者自我
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克敌制胜、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遵循党史学习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在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基础上,实现激发信仰信念信心的精神力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奋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统一.当前推进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发展,要站在时代高位,通过宏观统筹和整体把控,从坚持政治导向、夯实理论根基、强化思想引领等方面构建党史学习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