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活垃圾治理 让校园环境更加整洁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环境保护中的垃圾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美丽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积极倡导大力落实垃圾“分类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还从“垃圾再利用、储化基肥、无害焚烧”等化学处置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关键词]生活垃圾 治理与管理 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71-01
  一、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树立大环境的理念
  生活环境不仅在于建设几个庭院、栽种几种花草、修葺小桥鱼池,更在于应当做到街明路净、空气清新。校园环境建设的好与坏,既承载着校园本身文明程度的展现,而且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形象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要求下,学校要胸怀大局意识,在树立积极做好自身环境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还要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勇于发挥表率作用的精神,以自身的贡献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旗舰”式的引领作用,这是社会大环境建设的效果所在。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播和精英培养的人类发展的重大使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应当是学有所专的技术骨干,而且还应当是先进理念和科学发展的践行者及推动者。因此,应当积极把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之中,做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常抓不懈,使学生们在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发挥示范者的作用,以此影响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当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之时,社会的各方面的风气,就会在他们的示范作用的引领下,得到彻底的逆转。所以说美好环境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充分发挥出人的积极因素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
  二、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强化源头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两方面的落实力度
  强化两个方面的落实,就是强化源头治理的落实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
  环境建设中的垃圾治理的源头性问题,就是如何收集垃圾的问题,这是对垃圾今后再处理的基础,为此必须认真落实垃圾的“分类管理”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采挖掘资源的同时,将垃圾变废为宝是我们科学使用资源的又一个合理途径,在这个垃圾再利用的问题中,对垃圾采取“分类管理”则是我们变废为宝的先决条件。要践行这种新的理念,需要从开展教育入手、从强化落实着眼,通过对学生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公共必修课程等方法,使这方面的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同时还应当把学生们在生活中对此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纳入到对每名学生的操行考核当中,把表现情况量化成分记录在学生操行手册之中,作为评定学生操守的一项重要依据,作为对学生开展综合评定的一项主要内容。以此强力敦促学生们建立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识,争做垃圾“分类管理”原则落实的带头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要适应环境的需要,要利于措施的落实。应当为不同的场所提供或建立相应的垃圾收集设备,比如,在教室或学生的寝室投送垃圾篓、一次性垃圾包装袋,在楼道内或公共活动场所建立垃圾回收箱,建立学校统一的垃圾容纳池等。在向公共场所提供的垃圾回收设备时,应当设立“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垃圾”等不同的设备,还应当将电子技术成果应用到垃圾治理当中,在垃圾回收点利用LED显示屏不间断播放事先制作的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知识的宣教片,以“情景导引”的方式提醒学生们按照来作。组织有爱心的学生组成宣讲团,经常性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宣传和示范,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觉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作为综合性的实体部门,在紧紧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垃圾深化处理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自己的内部垃圾处理单元。应当组织建立专业性的校园垃圾处理工作队,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必要的垃圾点消毒、垃圾集中、先期处理等工作。比如,设立厨房垃圾储存窖,在发酵成肥后,向农作物种植户或种植基地进行推销,利用销售额为垃圾处理的再生产赢创资金来源。比如应当建立必要的垃圾焚烧炉,在严格依照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对不能回收的、无毒无害的、可以焚烧的垃圾进行统一的焚烧处理。
  三、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并重的意识
  校园垃圾治理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构建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的工作格局,在具体的实施中,既要重视对垃圾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当重视工作运行的管理和机制的建立。为此应当解决搞形式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情况的出现,形势一过,就没人抓没人管的问题发生;应当解决不舍得投入的思想认识问题,总认为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这个方面上来是不值得不划算的,这种浅显的眼前利益观是要不得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深刻反思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工作基点的形势下,美丽校园建设就更应当把环境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全部做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应当积极寻求和探索校园走良性的环境发展之路,既要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的文明建设,又要开展以治理垃圾和污水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策源地、环境优美示范园。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他的实践观思想,在分析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决裂。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意义的标志,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本文从
[摘要]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对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的、直观的世界观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超自然的能动的世界观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 实践观 唯心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也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职院”)的实际,探讨新形势、新挑战下贵州职院所采取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消解,如何理解“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美学现象也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美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度地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只能加快审美意识和自我精神的消失。  关键词:美学 日常生活 审美活动 大众生活 审美主体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
摘要:泰语和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都存在很多相似性。本文拟以泰国标准方言和德宏傣族方言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在语音上的异同,并找出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迈出两种语言历史比较的第一步。  关键词:泰语 德宏傣语 比较 对应规律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12-01  一、语言概况  泰语是泰国的国语及
摘要:幽默是人类表达感受的独特方式之一,它已经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引入英国语言学家保罗·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试图探讨英国情景喜剧《是,大臣》如何通过不遵守合作原则引起幽默以及如何在语境中解释这种幽默。  关键词:合作原则 《是,大臣》 不遵守 幽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85-02  语用学是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境
摘要: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经历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着中华民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一个人成为新一代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表面上看,高年级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过程只是少先队辅导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的外在的引导,实则是高年级少先队员在少先队辅导员的影响下融合“已知磁场”,自主心理建构的
摘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破坏性行为,探究幼儿破坏性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破坏性行为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4-02  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述  (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聚合作为一种有效整合资源的方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聚合平台是随着时代变化出现的新问题,在对众多信息进行分类、挑选、整合,以使信息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侵权问题。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并结合诉讼原理,展开对视频聚合平台侵权问题的细化分析,并着重从预备合并之诉的角度分析视频聚合平台侵权后的诉讼问题,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聚
[摘要]为研究医患新闻报道和住院经历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笔者对湖北和河南城乡医院的医患双方展开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1)医患信任表现出城乡差异,相对于城市医院,乡村医院患者对医护人员更信任;(2)医患新闻报道对医患关系有影响,单方面从患者或医护人员片面报道的医患新闻使医患关系恶化;(3)直接经历和间接经历共同影响医患关系,并受个性的制约,相对于无住院经历的患者,有住院经历患者的医患关系更好,对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