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环境保护中的垃圾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美丽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积极倡导大力落实垃圾“分类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还从“垃圾再利用、储化基肥、无害焚烧”等化学处置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关键词]生活垃圾 治理与管理 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71-01
一、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树立大环境的理念
生活环境不仅在于建设几个庭院、栽种几种花草、修葺小桥鱼池,更在于应当做到街明路净、空气清新。校园环境建设的好与坏,既承载着校园本身文明程度的展现,而且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形象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要求下,学校要胸怀大局意识,在树立积极做好自身环境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还要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勇于发挥表率作用的精神,以自身的贡献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旗舰”式的引领作用,这是社会大环境建设的效果所在。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播和精英培养的人类发展的重大使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应当是学有所专的技术骨干,而且还应当是先进理念和科学发展的践行者及推动者。因此,应当积极把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之中,做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常抓不懈,使学生们在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发挥示范者的作用,以此影响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当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之时,社会的各方面的风气,就会在他们的示范作用的引领下,得到彻底的逆转。所以说美好环境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充分发挥出人的积极因素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
二、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强化源头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两方面的落实力度
强化两个方面的落实,就是强化源头治理的落实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
环境建设中的垃圾治理的源头性问题,就是如何收集垃圾的问题,这是对垃圾今后再处理的基础,为此必须认真落实垃圾的“分类管理”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采挖掘资源的同时,将垃圾变废为宝是我们科学使用资源的又一个合理途径,在这个垃圾再利用的问题中,对垃圾采取“分类管理”则是我们变废为宝的先决条件。要践行这种新的理念,需要从开展教育入手、从强化落实着眼,通过对学生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公共必修课程等方法,使这方面的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同时还应当把学生们在生活中对此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纳入到对每名学生的操行考核当中,把表现情况量化成分记录在学生操行手册之中,作为评定学生操守的一项重要依据,作为对学生开展综合评定的一项主要内容。以此强力敦促学生们建立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识,争做垃圾“分类管理”原则落实的带头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要适应环境的需要,要利于措施的落实。应当为不同的场所提供或建立相应的垃圾收集设备,比如,在教室或学生的寝室投送垃圾篓、一次性垃圾包装袋,在楼道内或公共活动场所建立垃圾回收箱,建立学校统一的垃圾容纳池等。在向公共场所提供的垃圾回收设备时,应当设立“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垃圾”等不同的设备,还应当将电子技术成果应用到垃圾治理当中,在垃圾回收点利用LED显示屏不间断播放事先制作的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知识的宣教片,以“情景导引”的方式提醒学生们按照来作。组织有爱心的学生组成宣讲团,经常性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宣传和示范,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觉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作为综合性的实体部门,在紧紧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垃圾深化处理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自己的内部垃圾处理单元。应当组织建立专业性的校园垃圾处理工作队,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必要的垃圾点消毒、垃圾集中、先期处理等工作。比如,设立厨房垃圾储存窖,在发酵成肥后,向农作物种植户或种植基地进行推销,利用销售额为垃圾处理的再生产赢创资金来源。比如应当建立必要的垃圾焚烧炉,在严格依照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对不能回收的、无毒无害的、可以焚烧的垃圾进行统一的焚烧处理。
三、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并重的意识
校园垃圾治理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构建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的工作格局,在具体的实施中,既要重视对垃圾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当重视工作运行的管理和机制的建立。为此应当解决搞形式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情况的出现,形势一过,就没人抓没人管的问题发生;应当解决不舍得投入的思想认识问题,总认为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这个方面上来是不值得不划算的,这种浅显的眼前利益观是要不得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深刻反思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工作基点的形势下,美丽校园建设就更应当把环境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全部做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应当积极寻求和探索校园走良性的环境发展之路,既要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的文明建设,又要开展以治理垃圾和污水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策源地、环境优美示范园。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生活垃圾 治理与管理 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71-01
一、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树立大环境的理念
生活环境不仅在于建设几个庭院、栽种几种花草、修葺小桥鱼池,更在于应当做到街明路净、空气清新。校园环境建设的好与坏,既承载着校园本身文明程度的展现,而且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形象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要求下,学校要胸怀大局意识,在树立积极做好自身环境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还要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勇于发挥表率作用的精神,以自身的贡献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旗舰”式的引领作用,这是社会大环境建设的效果所在。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播和精英培养的人类发展的重大使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应当是学有所专的技术骨干,而且还应当是先进理念和科学发展的践行者及推动者。因此,应当积极把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之中,做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常抓不懈,使学生们在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发挥示范者的作用,以此影响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当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之时,社会的各方面的风气,就会在他们的示范作用的引领下,得到彻底的逆转。所以说美好环境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充分发挥出人的积极因素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蝴蝶效应”的良性作用。
二、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强化源头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两方面的落实力度
强化两个方面的落实,就是强化源头治理的落实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
环境建设中的垃圾治理的源头性问题,就是如何收集垃圾的问题,这是对垃圾今后再处理的基础,为此必须认真落实垃圾的“分类管理”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采挖掘资源的同时,将垃圾变废为宝是我们科学使用资源的又一个合理途径,在这个垃圾再利用的问题中,对垃圾采取“分类管理”则是我们变废为宝的先决条件。要践行这种新的理念,需要从开展教育入手、从强化落实着眼,通过对学生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设立公共必修课程等方法,使这方面的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同时还应当把学生们在生活中对此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纳入到对每名学生的操行考核当中,把表现情况量化成分记录在学生操行手册之中,作为评定学生操守的一项重要依据,作为对学生开展综合评定的一项主要内容。以此强力敦促学生们建立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识,争做垃圾“分类管理”原则落实的带头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要适应环境的需要,要利于措施的落实。应当为不同的场所提供或建立相应的垃圾收集设备,比如,在教室或学生的寝室投送垃圾篓、一次性垃圾包装袋,在楼道内或公共活动场所建立垃圾回收箱,建立学校统一的垃圾容纳池等。在向公共场所提供的垃圾回收设备时,应当设立“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垃圾”等不同的设备,还应当将电子技术成果应用到垃圾治理当中,在垃圾回收点利用LED显示屏不间断播放事先制作的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知识的宣教片,以“情景导引”的方式提醒学生们按照来作。组织有爱心的学生组成宣讲团,经常性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宣传和示范,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觉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校作为综合性的实体部门,在紧紧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垃圾深化处理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自己的内部垃圾处理单元。应当组织建立专业性的校园垃圾处理工作队,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必要的垃圾点消毒、垃圾集中、先期处理等工作。比如,设立厨房垃圾储存窖,在发酵成肥后,向农作物种植户或种植基地进行推销,利用销售额为垃圾处理的再生产赢创资金来源。比如应当建立必要的垃圾焚烧炉,在严格依照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对不能回收的、无毒无害的、可以焚烧的垃圾进行统一的焚烧处理。
三、在校园垃圾治理中,应当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并重的意识
校园垃圾治理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构建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的工作格局,在具体的实施中,既要重视对垃圾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当重视工作运行的管理和机制的建立。为此应当解决搞形式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情况的出现,形势一过,就没人抓没人管的问题发生;应当解决不舍得投入的思想认识问题,总认为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这个方面上来是不值得不划算的,这种浅显的眼前利益观是要不得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深刻反思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工作基点的形势下,美丽校园建设就更应当把环境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全部做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应当积极寻求和探索校园走良性的环境发展之路,既要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的文明建设,又要开展以治理垃圾和污水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策源地、环境优美示范园。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