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白:我和我的《重点中学》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92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18岁的少年。
  一本27万字的小说。
  何天白和他的《重点中学》,一夜之间火了。
  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榕树下网站、大大小小的报纸……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着这个年轻人。
  “给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中国首部关注当今教育体制的社会问题小说”“不同凡响,刮目相看”“身为小学生,却有大视野,一个小作者,葆有大胸襟”“既有人生早晨的清纯,也不无涉笔世情时偶见的沧桑与练达”……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少年?小说的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约稿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关注“教育问题”的小说。
  “挺偶然的机会吧。有一回,作家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看我文笔还行,就向我约稿,要我写个关于高中生活的东西出来。”何天白说,“一开始,我是想写一个‘素质教育PK应试教育’的故事,反正,这种话题也比较火。不过,我发现自己其实对素质教育也没有很深的理解,社会上对这个问题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既然观点无法树立,那就干脆用现象来说话吧。“反正自己就是高中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身边有足够多的素材可以拿来用。”
  于是,在小说中,何天白虚构了一个叫做“朗清中学”的重点高中,此外,他还努力塑造了一大群面容鲜活的人物——有老师,有学生,有校长,还有教育部门的领导。
  “希望能够以自己的视野为底板,融入我所接触到的各色人群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来尽量展现一个高中生活的完整画面。”
  
  我们这代人,很早就有了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高三下半学期,何天白开始动笔。那时的他,刚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正在等最后的录取通知。相比于仍在书山题海里奋战的同学们,何天白表示,自己挺幸福的。
  “一般上午写三个小时,下午写五个小时,有时晚上也会写两个小时。一边写,一边上网,跟朋友们交流下写作进展。有时,灵感来了也会熬一下夜。”
  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何天白,从小博览群书,对官场小说特别感兴趣。在平时,他还是个时事通,最喜欢看时政新闻类节目。这也使得他的《重点中学》有很多成人世界的味道。不过即便如此,在刚着手写的那会儿,17岁的何天白也是战战兢兢的。毕竟,这是他的处女作。
  “第一章特别不好把握,因为这一章一定要把人物定位好。所以我一边写一边问我爸妈:这个人他到底是不是这样说话?这样动作?在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要防止写得比较假嘛,嘿嘿!”
  不像时下不少走青春、阳光路线的校园题材作品,何天白花了很多的笔墨在大人们的“宫心计”上,关系纷繁复杂,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或许是因为文章中显现出来的宽广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不敢相信作者只是个不满18岁的大男孩。
  “其实,说起来,18岁也不小了吧?”何天白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早就有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的看法。”
  
  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
  作为一个在重点中学“混迹”了三年的学生(并且一直是优等生),何天白实在是有太多的话想说。
  “真的很苦。晚上22点10分宿舍熄灯,早上5点半统一起床。两星期放假一天。”何天白告诉记者,“一些同学还自备了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为了躲过查夜老师的眼睛,这样的“秉灯夜读”,通常会从凌晨2点开始。
  除此之外,严苛的校规也让同学们很难适应。“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和熟知校规,所有校规加起来总共有6、7页。”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何天白在《重点中学》里只有两处提到了女生。他如此解释道,“虽然平时和班里女生关系还算不错。但对她们的所思所想还真的不了解,只好尽量不写。”
  原来,这所中学不但学风严谨,对男女生的日常接触也有很严格的限定。这种情况下,男生对女生缺乏了解,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重点中学,不但让何天白这样成绩拔尖的同学感觉像是进了“围城”,还让不少老师焦头烂额。“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为了评各种职称,老师们真是够辛苦的。”何天白说,“我亲眼看到过一位老师,因为工作劳累,而昏倒在讲台上……”
  有点巧合的是,在《重点中学》开篇的第一章,小说里的主人公——朗清中学的校长就因为不堪压力,而在一场庆功宴上猝死了。
  一切向分数看齐,让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都很难真正奏效。
  关于这点,何天白还记得很好玩的一件事:“学校为了应付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大检查,老师一反常态,主动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去活动,还嘱咐我们要玩得‘high’一点……”
  “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那里是通往大学的捷径;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这里是束缚个性的牢笼。”小说封面上的这句话,算是一个总结吧。
  
  “从我省下的那18800元里扣”
  何天白就读的高中是河北省的一所名校。每年,从这里升入北大、清华的同学总有几十位之多。
  “我们那一带的孩子,很小就知道,要上这所重点中学,哪怕差一分就要交18800元。”于是,每当淘气损坏了物品,生性乐观的何天白就经常跟父母开玩笑,“从我省下的那18800元里扣吧!”
  尽管校规很严厉,学习也很紧张,但何天白依然对母校充满了感情:“非常充实,学习气氛可能是我至今见到的最浓厚的,身处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可贵。”
  在高中,何天白当了三年的班长。虽然他自我评价只是个“爱看闲书、爱上人人网”,连上台作竞选演说都会怯场的超级大“宅男”,不过,因为成绩够好,加上为人热心真诚,何天白还是收获了很多老师、同学的肯定。在他看来,在重点中学的求学经历既是挑战,也绝对是一个机会。
  “高中三年给了我极丰富的生活体悟,我与老师同学间的情感与交流是我写作的源泉。至少在与全省尖子生的竞争合作中,能逐步培养起你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当然,前提是你得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努力去适应各种环境。”
  所有这一切,都被何天白装进了《重点中学》这本299页的小说里。“这部小说也算是对我高中生涯的一个总结,和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吧。希望能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群人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同时也能引起更多的思索。”
  
  结束语:
  《重点中学》让很多人认识了何天白,但是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额外的“鸭梨”,“天才作家”“90后韩寒”……不甘寂寞的媒体将各种称呼扣到了他的脑袋上,却常常忽略了他只有18岁的这个事实。
  “我不是什么天才,哈哈!其实只是个安静的宅男,有点个人主义,还有点自由主义……写这个小说,是想把同龄人的高中生活尽全力展现出来,如果能得到一些共鸣,那就最好了。”
  2010年秋天,何天白告别了那所给了他各种悲喜记忆的高中,正式开始了在北大历史系的求学生活。
  “其实我之前对大学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但是对我而言,现在的北大是我所珍视的。上上课,看看书,在燕园中漫步,想想东西,空下来的时候就在网上发各种雷人状态和版聊。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既不是很喧闹,又不至于与世隔绝,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通过课堂、通过书籍汲取浓浓的人文情怀。这里的老先生们没有一个不是功底深厚、见解独到的。相比于紧张而压抑的高中,在这样的氛围中上课真是享受。真希望能永远做一个这样的学生,简简单单,有梦想,有自由……”
其他文献
敦煌变文中有一篇奇文《茶酒论》,抄写的年代是开宝三年(970),作者应是唐朝人士。文中说茶和酒争辩谁对人类贡献更大,吵来吵去,互不相让,最后水出来说:“两位没搞清楚吧,没有了我,你们谁都成不了事。”此文是一种民间调笑戏谑之体,把当时社会上茶酒盛行、不可或缺的状况乃至利病,都做了极有趣的铺陈。  其中茶说当时茶之流行:“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山蒙顶,骑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
3月11日下午,惊闻日本地震的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联系在早稻田大学留学的两个朋友(其中之一就是文章里的沫沫),接着又给两位日本友人发了邮件,均收到了平安的回复。从此每天总会上网看看日本的相关新闻,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我有着一份美好的中学记忆……    初来贵地  清晨的阳光暖融融地悬挂在雪白的机翼上,明亮,但不刺眼。又一次登上飞机,感受却是不同的。我以一种最舒服的姿态靠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熟悉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