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科举制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we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制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他们的参政议政资格,只要报名科考即可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上下雷同,非国家之福”,是时人共识。在这种背景下,策试才能产生一定的匡时济俗功能。然而,由统治阶级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问题,却无力解决社
其他文献
当前制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所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重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关键是应当从制度安排上入
制定行业协会专门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但关于行业协会法的价值目标问题,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行业协会法的公平价值目标,彰显了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行业协会
"谄谀",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是"谄媚"与"阿谀"的组合.用荀子的话说,"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183;修身>).用庄子的话说,"稀意导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