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问题意识这个角度谈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开启带来的活力。分别从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巧思妙问激活教学、联系生活激发问题、构建问题的沃土等几个方面着手,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深有体会地说明以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激活点,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才能增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精神,才能真正的呈现化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 源头活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51-02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所谓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传统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化学习方式主要落实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参与思考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后,能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出课堂,然后再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换言之,以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乐于探究,才能达到增强学生课内、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
  问题意识是指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世界和创新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未解而又必须要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向来就能催生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知识,从而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是感知却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动力的根基在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问题学生就不能直观感知问题,学生更不能完成深入的思考。基于此,学习也就只能是伪装好的美丽的外衣——只能流于形式和表象。传统的“完成式教学”,对于任何形式的问题只要老师能解决的,学生就等着接受即可,以问题完全解决画上一堂课的句号。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和牢记所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载着困惑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动机。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为学生特设的起跑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和创造思维得以长足的发展。总而言之,问题是开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起跑线,问题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
  新课程强调,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质疑、相互互补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交织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完善。而问题恰恰责无旁贷地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契机和桥梁。师生在生动鲜活的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思想,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长足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即学生,学生即教师。使教师由课堂中唱“独角戏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顺利转型。
  三、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
  现代学习方式以开启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以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中特别强调问题为学习活动中的要义。其一强调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起点的重要作用;其二强调生成问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创造和大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点。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打开思维的闸门,用思维的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1.巧思妙问激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切入点。根据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或者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唤醒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斗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
  (1)为什么将硫酸铜晶体放入瓷坩埚中加热,而不用蒸发皿?
  (2)为什么要对盛有硫酸铜晶体的瓷坩埚慢慢加热?
  (3)为什么要把瓷坩埚转移至干燥器中冷却?
  (4)为什么要进行称量恒重操作?
  (5)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激起思维的浪花。
  2.联系生活激发问题。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来熄灭火柴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亮相······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上次在实验时试过,可以把火柴换个姿势,让火柴头朝上,很快就熄灭了。这一办法大家都没想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探究课。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会知识,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3.构建问题的“沃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假若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丝毫体验不到成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学生就会因此丧失自信心、乐观的人生态度。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沃土”功能,教师尽可能赏识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尽可能赏识地看待学生的质疑,尽可能赏识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即使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都不要彻底否定,而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其解决疑问。赏识给学生带来自信和成就感,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问题意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沃尔什,萨特思.《优质提问教学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2.弗朗西斯亨金斯.《通过有效提问提高思维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3.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1-02  教材的多次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更高,标准更严。历经生物教学好几年,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有序思维 养成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3-02  有序思维,就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变化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特定的顺序、线索、
【摘要】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能量,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绿色植物是如何生产有机物的?为什么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要得到答案,就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还要具有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课从实验计划到实验操作等方面,以实验为主线以求实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5-02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个怪现象:教师教的很苦,学生觉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们的语文教材,同一篇文章,从文字到语言,到篇章结构,到思想内容,再到写作特色,教什么,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创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自身情况出发,说明地理教学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想。  【关键词】地理教学 吸收 人文地理学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6-02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7-02  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通常分为两个层次:显性目标,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就是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包括定义、定理、公式以及怎样运用这些定义、定理、公式和概念教学和解题教学中所涉及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即为数学能力。二是隐性(素质)目标,如果把课标中的内容细化,可分为情感、态度、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