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教师充沛的热情,师生情感交流,相互感染,共同体验着教与学的愉快,“煽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煽情”就是让教师以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煽情”技巧,就会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常见的主要有“引”“传”“激”三种方法。“煽情”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情真、重落实、适度。
  [关键词]煽情 引传激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试想,一个语文老师对教材无动于衷,对学生态度冷漠,简单的批评“教育”又怎么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优秀的教学成绩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教师充沛的热情,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师生情感交流,相互感染,共同体验着教与学的愉快,“煽
  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煽情”艺术的使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最佳语文学习心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平等相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前苏联当代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当直接的依靠乃至利用这些情绪体验,以便使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和技巧,做到声情并茂,熏陶感染,使自己的语文教学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二、“教师要感动人,就必须自己先燃烧。”情感富于传递信息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煽情”就是让教师以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煽情”艺术就构成了“煽情”艺术的横向结构,其主要方法有:1.创设情景;2.联系、扩展课文及其它相关材料;3.锤炼敲打字词;4.变换提问;5.挖掘文章内在思想;6.背诵朗读;7.直观教学等。而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煽情”技巧,这就构成了“煽情”艺术的纵向结构。常见的主要有“引”“传”“激”三种方法。
  “引”课堂一开始,学生往往处于平静状态,这时教师应激“活”学生,把学生的情“调”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兴趣高涨的气氛中。这样,教学才能取得好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提高、援引现实生活、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从平静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境界中,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的情调,促使教学顺利的进行。例如我引导学生进行以“家”为话题的作文课时,导入环节设计如下:“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家”字。)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创设情境问题:请同学们就你看到这个“家”字以后,产生的想法或想到的词语、词组、写作的思路等等在黑板上列举出来,多多益善。(师微笑着指出)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集全班同学的智慧于一“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火花。并以不指名方式到黑板上书写,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展现自己的欲望,于是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涌”上讲台,写满了整个黑板,甚至盖住了老师所写的“家”字。当我宣布停止的时候,同学们看着满满一黑板的词语,开心地笑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快乐与兴奋。我们不少老师在作文课上给个话题,缺少必要的情境唤醒,即使有也会把一些自己的认识、理解、经验之谈强加给学生。殊不知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在作文前就已抵触、厌烦。作文中失去自我,生搬硬套,没有真情流动甚至“无米下炊”。而事实证明:一句话,一个情境的创设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乐于展示,拓宽视野,取长补短。此环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拓展的快乐。而我们教师都知道,快乐的情绪对学生快乐写作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也有利于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传”平淡而不具感情因素的课文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或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的内容,往往会阻碍感情的产生和顺利延伸,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以情传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例如,我在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时,感到课文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较远,学生理解人物可能不够深入,而此时正适逢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世界为之震惊。于是我用一首诗叙写了这件事,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群情激奋,回答是“神舟五号”,“杨利伟”……由此,我自然的引入了科技兴国的道理并且说这是几代人的强国梦,然后切入正题,效果极好。
  “激”课堂教学切忌死板,要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节奏感要强。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要不断的“激”情,通过“激”情把课堂教学推向前进,使课堂形成多个小高潮。例如,在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先让学生与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把握感情基调,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带,使学生联系自身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感悟思亲、思乡之情,之后播放《天涯共此时》中感动人心的寻亲启事和动听的《七子之歌》,并简述了自己上学时一次难忘的经历并落泪了,最后再和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这样,学生不仅精力集中,用情用心,而且在不断的感情高潮中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和深沉的爱国情。
  三、根据各种“煽情”艺术,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
  情真。“播撒阳光的人,首先心中必须充满阳光”。“用自己的心”(于漪语)去教学生,所“煽”的情会真实令人感动。
  重落实。充满情感情趣的语文教学,其“煽情”要落在实处,真情投入还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激发,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鳴。
  适度。凡事都有度,过分的抑制和过度的兴奋都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关键是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当运用“煽情”艺术,创设一个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考不受约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火花,在交流与欣赏,归纳与评说中受到启迪。学生在这些精心准备的情境中可以充分体味到:快乐的创造和创造的快乐这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伴。于是,学生真情涌动,于是灵感顿生,顺利走进课堂,而教师教学也达到了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激起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兴趣,也让自己的教学释放出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学生,而管理学生的本质核心是学生人格修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老师们也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孩子们整天想些什么?这可能是老师、家长们最想弄清楚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让学生“顺”起来,让学生热爱班级,健康快乐地学习,是每位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团体,他们刚刚踏入学校,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的洗礼,所以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以往旧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之所以难,是由于人们没有把握住作文的关键,或者知道作文的关键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本文通过难关再现的描述、突破难关解说以及成功案例的列举,生动形象地对如何突破小学作文难关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作文难关关键动机成功案例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与主导(即学生与教师)异口同声发出的感叹。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
[摘 要]在课堂上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投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 积极性兴趣  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