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的“第二层会谈”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err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为了不让美国国务院参与到中美高层的核心会谈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中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精心设计了“三层会谈”:尼克松和周恩来关于中美政治关系的会谈为“第一层会谈”,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开展“第二层会谈”,而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为“第三层会谈”。在两国部长级会谈中,富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关于在未来积极开展两国人员、文化、贸易等双边交流的问题。尽管这些内容并不如中美政治关系那样敏感,不如起草《中美联合公报》那样重要,但这些双边交流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确定增进民间交流的原则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谈轻松、风趣且不失风度,融洽的气氛也延续到了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的会谈。2月22日下午2点,两位外长的首次单独会晤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
  会谈伊始,罗杰斯就向姬鹏飞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热切期待:“过去20年的历史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时候让我们重返正轨了。”为此,“美国准备好按照中国人认为合适的方式,按照中国人的节奏”来发展两国关系。他接着说,尽管还不能期望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但美方希望向着正常化的方向前进。“这一序幕已经拉开,现在重要的是我们作出一些安排,以开展进一步的沟通和接触。”
  对于美方的表态,姬鹏飞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向罗杰斯解释说,在中方看来,正常化意味着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因此,在关系正常化和建立外交关系之前,“我们倾向于增进民间交流,而政府应该对改善民间交流的进程给予协助”。
  对于中方提出的增进民间交流的建议,罗杰斯当场表示赞同:“改善民间交流是走向正常化的一个步骤,美国准备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希望的节奏来促进交流。”他建议,在双方已经认识到需要改善政府沟通的同时,不妨先从讨论增进民间交流的原则入手,将改善民间交流作为迈向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并且,他再次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希望的速度促进交流。”
  其实,早在1972年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黑格率先遣队访华时,就已经向周恩来表示,美方希望通过在联合公报中表明中美未来将开展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来展示尼克松访华的成果。中方表示愿意考虑,并请美方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既然双方就增进中美两国民间交流达成了一致,姬鹏飞首先询问客人有何建议。罗杰斯表示,在政府和进行交流的人员之间建立直接的关系是必要的,而美方希望以任何中方希望的不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的方式进行,在两国都需要有一些人员专门负责处理开展交流的实际事务。他举例说,尽管美国同阿尔及利亚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中国同日本也通过贸易办公室开辟了一条沟通渠道。
  罗杰斯的意思是要在两国建立一种非政府的贸易机构。姬鹏飞当场委婉地表示了拒绝:“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他解释说,原因还在于台湾:“台湾问题的确存在困难。如果你们在我们国家设立一个机构,那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在你们国家有这样的机构,因为在华盛顿有一个蒋介石的大使馆。”熊向晖进一步举例说,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后,中国乒乓球队已做好访美的准备,但在8月,中方突然听闻一支台湾乒乓球队正在美国八个城市访问。“他们从哪儿获得的签证呢”?熊向晖问道。
  听闻中方的不满,罗杰斯立刻表示,他将在未来竭力避免此类尴尬事件的发生。他希望,在未来中美也能像美国同其他国家外交部部长建立直接电话联络一样,使两国外长可以及时沟通。姬鹏飞表示中方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同意寻求便于沟通的方式。
  尽管在设立贸易机构的问题上双方因台湾问题而出现了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会谈继续在协商和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在问及还有哪些交流可以开展时,罗杰斯风趣地说:“美国乒乓球队已经被打得那么惨,既然我们现在是遵照互惠的原则,所以必须找到一些能够让美国队打败中国队的项目。”姬鹏飞回答说:“中国人信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安排让美国人被打得轻一点儿。”罗杰斯说:“那可不够。”
  经过商谈,双方表示有兴趣在包括篮球、网球、羽毛球、体操、游泳等体育项目上开展交流。罗杰斯还特意问道,中方是否有意在医疗和科学领域进行交流。姬鹏飞表示,中国医生有意到美国访问,并且中国正准备派代表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体育交流之外,罗杰斯最为关心的还是推动开展中美贸易往来。他解释说,美国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与中国开展贸易的重要意义的,扩大双边贸易将有助于改善两国关系。但他同时也表示,中国有一种令人敬佩的自力更生能力,而美国则在全世界开展贸易,所以预计中美之间最初开展的贸易,其经济重要性并不大,但却会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标志。不过,如若中国不希望与美国开展贸易,美方也完全理解。
  只要不涉及建立实体贸易机构的问题,似乎就不会触及中方的底线。但是,美国通过不平等、不互惠的贸易在中国巧取豪夺牟利,的确是中国领导人的担忧。在1972年1月初,《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委内瑞拉为反对美国贸易歧视政策和不平等、不互惠的贸易关系,巩固国家经济主权而废除了同美国的贸易互惠条约的事例,以及日本佐藤政府在压力下与美国签订损害日本民族利益的日美纺织品协定之事。维护经济主权,抵制不平等贸易,是中国与美国开展贸易的前提条件。既然美方几次提出贸易事宜,姬鹏飞以温和的态度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以平等、互惠和必需品交易为原则。中国的外贸额并不大,主要依赖于国内需要。中国目前已经同120个国家开展贸易,并且与其中一些国家还没有外交关系。中国将愿意同美国在非政府的基础上,进行有限额度的贸易。”
  罗杰斯进一步表示,开展贸易的经验会有助于消除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贸易伙伴之间的误会。对此,姬鹏飞告诉他,中国正准备向美国一小部分公司发出参加今春广州交易会的邀请,这个问题将很容易得到解决。罗杰斯表示很高兴获知这一消息。   2月28日美方代表离开上海返美前,姬鹏飞和罗杰斯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谈。双方达成共识,将逐步开展文化、体育、医疗、科学和贸易领域的人员与物资交流。关于双方未来的联络渠道,姬鹏飞表示中方目前尚无法同意美方在北京建立永久性的非政府机构,希望通过第三国来接洽;并且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方会尽快考虑在两国外长间建立直接的电话联络的问题。罗杰斯提议,如有特殊需要,还可以由美方驻联合国大使同中国大使联络。在有关贸易问题上,由于条件仍然不成熟,姬鹏飞拒绝了罗杰斯提出的按照日本方式,在纽约和北京建立非政府性贸易办公室的可能,但表示同意美国国务院在美国宣传广交会的消息,并且中方愿意接受一定数量的美国商人与会。此外,中方还提出,为了更好地开展沟通和交流,愿与美方交换有关翻译和语言教学的材料。这一建议得到了罗杰斯的支持。助理国务卿格林还预言说,尼克松总统此次访华,将激励美国年轻的外交官学习中文的热情。关于未来双边交流的开展,美方提议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作为安排各项未来中美民间交流活动的委托代理机构,负责各类中国赴美团体的活动。

中美民间交往蓬勃开展


  在《上海公报》中,中美双方一致认为,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这就结束了两国20多年来的隔绝,从政治意义上宣布了美国对华管制政策的结束。
  1972年4月,中国第一个访美代表团——中国乒乓运动队代表团一行,在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带领下抵达美国。中国代表团一行共有13名教练员和运动员,8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包括电视纪录片团队和故事片团队),4名翻译和7名高层官员,这一阵容证明了此次访问的重要性。周恩来在乒乓球队代表团出访前,曾接见了全体队员,亲自提议由庄则栋担任团长。美国方面也高度重视,尼克松派总统特别顾问约翰·斯卡利在中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走下从渥太华飞来的客机时欢迎他们。
  4月12日,中国代表团搭乘“友谊号”飞机,经由加拿大抵达底特律,开始了他们的友谊之旅。此后的18天,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美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美期间,代表团与美国代表团进行了六场比赛和多场表演赛。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和尼克松的女儿观看了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在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比赛。4月18日,尼克松总统在白宫玫瑰园接见了中国乒乓球队代表团,从而使这次访问达到了高潮。尼克松感慨地说到,仅在一年以前,一个美国乒乓球队在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欢迎,这是改善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性步骤”。他还对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大加赞扬:“我们知道在你们访美期间,你们将受到热烈的欢迎。我们也知道,在你们比赛的过程中有赢者也有输者。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大的赢者,它比谁赢乒乓球赛更为重要。这个最大的赢者……就是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成果打开了中国对外体育交流的大门,也拓宽了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面。在竞技体育方面,全国委员会还在接下来的时间多次举办类似活动,包括游泳、跳水、篮球、体操、田径、排球、网球和足球。
  中国乒乓球队在1972年春成功访问美国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开始寻求更多的两国交流机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于1966年由学界、民间、宗教界以及商界领导人物联手创立,旨在展开关于中国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的讨论。成立初期,为了激励美国人民在中国及美中关系问题方面进行自由开明的讨论,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广泛传播信息及公众教育。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全国委员会逐渐围绕美中两个国家展开关于其友好关系建设的工作,引导中国和美国互访各自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政府管理及法制、体育、人文艺术、教育、媒体传播、国际关系和公民事务。
  1972年底,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承办了沈阳杂技团对美国的访问,在芝加哥、印第安纳波利斯、纽约、华盛顿等四座美国城市进行了为期四周的美中艺术交流。在美演出期间,门票场场售罄,共有4.5万多名观众观看了共18场表演,4场带妆彩排和ABC电台的电视热播。艺术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除了体育和艺术领域的交流外,医学和科技领域的中美民间交流也在1972年蓬勃开展起来。这一年夏秋两季,美国全国医学协会的一批医生和一个电子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中国;中国医学代表团和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并在10月14日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
  在新闻交流方面,1972年7月29日,美联社和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社达成了一项交换新闻和图片的协议。这是22年来中美两国首次建立正式的新闻和图片交换渠道。协定规定双方可以用无线电和邮递办法进行交换,还同意尽量向对方提供特殊新闻的要求;双方可以改写它们收到的新闻,但不能改变原意。
  在学术交流方面,有几批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其中包括蜚声海外的费正清教授)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科学家和知名学者访问了中国。这样,两国中断20余年的文化、科学和学术交流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恢复。
  尼克松访华前夕,1972年2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进一步放宽对华贸易控制,对华出口商品清单上新增商品包括机车、建筑设备、工业化工产品、内燃机和碾压机等;中国享受美国对苏联和大多数东欧国家出口的同等待遇;在巴黎统筹委员会成员国内,美国控制的公司对华出口战略物资时,只要得到所在国的许可证即可出口,无须再向美国政府申请特别许可证;在海外的美国控制的公司对华出口外国技术也无须先得到美国财政部的许可。
  在开展中美贸易上,华盛顿又一次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按照姬鹏飞与罗杰斯会谈达成的共识,很快,中国政府在1972年春向美国商人发出了贸易邀请。1972年4月15日,中国第一次邀请42名美国商人参加在广州举行的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合同。随后,参加这一年秋季广交会的美商人数倍增,达到100多人。两国贸易开始迅速发展。根据美方的统计,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尽管此时中美两国的贸易对两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正如罗杰斯在与姬鹏飞的会谈中所指出的,贸易交往的开展为生活在两种不同制度下、有着不同意识形态的商人提供了一个交往和了解的机会。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中美正式建交,贸易在中美两国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条件。随着中美正式建交与邓小平访美,中美民间交流也逐渐进入到高潮期。
  (编辑 王 雪)
  (作者是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
其他文献
1949年初北平解放时,我在北京大学学习英文。不久,经早到解放区参加革命的同学介绍,我进入位于廊坊的中央外事学校学习。10月,中央外事组需要打字员,我英文打字较好,随即调任。很快,新中国外交部组建,我又被分配到国际司工作。从此,我走上了外交岗位,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数十年的外交生涯,虽然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经历还是颇为丰富的。既参与过政府外交,做过翻译,当过大使,又干过民间外交,20世纪
20世纪4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旧中国和新中国先后实施过核计划。前者流产,后者成功。不过,两者之间并无任何因果联系。而先后两次参加核计划的核科学家唯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一人。蒋介石想造原子弹  1945年,美国按照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研制出三颗原子弹。第一颗是钚弹,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试验场塔爆试验成功。第二颗是铀弹,代号“小男孩”,8月6日空投到日本广岛。第三颗是钚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和巴西建交40周年。两国关系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从建交到“大象走路”,逐步发展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曲折过程。目前,中巴关系已成为中国同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  中巴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08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到其殖民地巴西。葡总理大臣下令其驻澳门总督招募中国茶农携带茶树到巴西种植,以满足具有饮茶习惯的葡萄牙王室和贵族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打响渡江战役,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内,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一直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当时,张治中将军是国民党方面负责和谈的主要代表,我有幸作为他的随从参谋亲历了这五年间断断续续的和谈,现将我所记当时未见诸报端的一些琐事追述如下,追忆先人,侧记历史,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益的东西。    与张治中将军渊源甚深    张治中将军1890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洪家瞳,我则于1
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5年2月24日凌晨,一支队伍行色匆匆地行进在山间小道上,10多天来,他们晓宿山洞荒野、夜行生僻小道,悄然穿越敌人重重封锁线,从江西于都来到闽西山区。队伍中,已近花甲的何叔衡虽然扮成商贩,却难掩眉宇间的气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当过秀才,办过学校,编过报纸,参与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毛泽东对这位大他17岁的长者的评价是:“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中央红军长
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我受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命出任中国驻古巴共和国大使。其间,我有幸与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兼部长会议主席、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菲德尔·卡斯特罗有了一段友好交往。  首次见面不期而遇  1990年6月下旬的一天,外交部干部司通知我,中央决定派我出任驻古巴大使,接替汤永贵大使的工作。干部司要我立即开始准备,8月下旬赴任,以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国庆招待会和中
西南联大拥有大约三千名学生,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战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尽管它没有农科、医科和美术系。大学课程已很丰富,但新的科目训练仍不断增加。有些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而增设的,有些是基于国际学术的新动向而开办的。而且,由于三校雄厚的师资,即使只有几个学生选修的极为冷僻的专业课,也能坚持下去。每学年开设的课程贴满了总务处办公室的墙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山”、
我的母亲余澄是晚清进士、翰林余宝菠的四女儿,金陵女子大学多才多艺的高材生。我的父亲刘成一天赋过人,由放牛娃成为东三省“头名状元”,从而得到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奖学金资助,留学日本和德国,成为化学专家。由于志同道合,他们两个知识分子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妻。我外公广邀各界名流,在北平城为他们办了极为豪华而洋气的婚礼,以掩饰他们的共产党员身份,余家大院也成为共产党的据点和交通站。父母亲双双投奔延安后,度过了一
值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我不禁又回忆起1979年初随行采访邓小平美国之行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一次里程碑式的访问    1978年10月中旬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前几天,新华社国际部领导提前向我们几个主管美国报道的编辑透露,两国已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邓小平将于建交后不久对美国进行一次重要的正式访问。不久,我接到通知,邓小平访美日程已定在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为期
之所以想谈这个命题,因为目前在党史宣传工作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对“二八”现象。  所谓“二八”,一是指“八股”,二是指“八卦”。讲“八股”问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应该承认目前在党史宣传中讲套话,讲官话,照本宣科,语言不生动,内容不鲜活,方法不得当,感召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事实证明这种“八股”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史宣传的效果,尤其是影响了对年轻人的教育效果。宣传方法的不恰当和“八股”化,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