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上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un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试卷评讲课的基本步骤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试卷评讲课必须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充分准备。每次考试后,教师必须对试卷进行认真批阅、仔细分析。通过试卷批阅,分析统计出具体错题量及具体问题所在。与高一、高二阶段的考试相比,我觉得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练习应在学生做错的题目上下工夫,设计几道与试题内容、题型相关的备用题,以便在评讲时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练习的目标。
  第二,总体小结。上课开始,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次练习的意图、考试的范围、试卷的基本特点、试题的难易度、班级平均分以及本班与其他班级相比所处的位置,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坐标,认识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联系,强调考试说明的有关要求在本卷中的落实情况,使学生对本卷有个明确的认识。
  第三,重点评讲。每次考试题目较多,每题都仔细评讲是不可能的。我的做法是,在课前将试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先将错题找出并订正。评讲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错因分析。评讲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要集中力量评讲,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如在选择题的解答中,常见的错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审题粗心大意、忽视审题干和选择方向,对题干的内涵不能准确把握等;②对于历史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③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准确、不到位;④解题方法不当等。
  (2)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联系。评讲时,要通过对一道题的讲解,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整个知识网,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联系。切忌就题论题,力争通过试卷的评讲,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对学生有启发,让学生有新思考和新收获,使试卷评讲课起到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系统的作用。如一次考试中考查了热点问题——农业问题,但题目主要侧重于考查农业发展的表现。那么,在评讲该试题时应注意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评价进行复习等,甚至可联系中国近现代的有关知识评讲。
  (3)举一反三,总结规律。一般来说,考查点是相对稳定的,但命题者会在设计题目的条件及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让考生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因此考试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评讲试卷时,每道题按原题讲完后,最好把原题进行变化,即对某个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延伸,引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还要善于将试卷分类,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教会学生进行比较性小结归纳。
  第四,提出要求。每次试卷评讲结束,教师均应进行小结,明确提出要求及改进方向。以巩固评讲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建立了错题集。每次试卷评讲后,让学生把试题出错的原因、正确答案和类似题型作详细整理,以进一步巩固评讲效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试卷评讲的形式
  试卷评讲一般可采取教师评讲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搬上屏幕的功能,更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感和紧张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能将试题的正确答案完整而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结合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谈谈你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看法。解题时,大多数学生注意到了关键词“结合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但令许多学生头痛的是不知道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来建构起“趋势”与“看法”之间的联系。为此,我在课件制作时给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角度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角度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角度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当然,运用多媒体评讲试卷要避免喧宾夺主,不应过于花哨,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以至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订正、自主归纳错误原因等,也可以将一些比较分散的简单问题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不管学生,教师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具体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把它当作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试卷评讲方法,立足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失误,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一堂高质量的试卷评讲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要抓住重点、抓住典型、把握规律、总结技巧,真正做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教学效率,有效地彰显历史试卷评讲课自身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中考的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内涵,让学生站在近代化的高度审视中国人的救国历程,从情感上认识到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出发,谈谈中国近代化的分层教学及问题探究。  一、中国近代化的内涵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进行了四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近代化
以1978—2017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ARIMA模型的时间序列方法,对平均工资进行预测,借助SAS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建立了ARIMA(1,0,1)模型,并在
近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教师在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都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安排有许多培养兴趣的活动。如:有的教师利用课件的直观性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利用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等。但在常规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因受准备时间有限、教室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课堂变为传授教材重难点、完成作业的乏味过程,久而
目的:评价胶质银明胶海绵预防糖尿病患者拔牙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门诊采用心电监护拔牙的糖尿病患者300人,随机平分为3组,实验组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关于经济现代化与犯罪的多种理论观点中,“代价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这些年,我国犯罪率不断上升,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其原因之一。这里面既有市场经济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