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护猫缆安全看诊师
“要做猫空缆车技术检查员这份工作,除了要有专业训练及熟悉机械外,更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没有惧高症,体能要好,还要有克服各种状况的应变能力。”台北地铁公司车辆处缆车中心维修预防检查股股长林平达说。
周一猫缆停驶的固定维修日,林平达头戴安全帽、背着防坠器、安全带等装备,全副武装准备爬上位于动物园站的T1塔柱,开始例行性的检查。高度将近七八层楼的塔柱,在绿色山壁衬托下宛如擎天柱,林平达身手矫健地登梯攀爬而上,很快就到达塔柱顶端,开始巡检及维护塔柱安全,检查螺丝是否松动、爬梯及各处焊接点是否有裂缝,若发现异状,便立即拍照后通知相关单位尽速前来维修。
为了确保猫空缆车的搭乘安全,台北地铁公司对于缆车系统的设施设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维修及保养计划,除了针对索轮组、缆车及缆索订定例行维修及年度大修的时间表外,对于塔柱安全也毫不马虎,不但有来自空中、地面及地下三方仪器共同监测,也会定期安排人员实地现场巡检,除了塔柱结构检测外,还要巡检周边山坡地的水土保持。
猫缆全线有25个墩座共47根塔柱,最高约10层楼高(T24塔柱28.86米),其中有大半位于偏远山区,需要在荒烟蔓草的山径中穿梭,加上身背重装备,对体力是一大考验。林平达说,从T1塔柱走到T2塔柱需要将近30分钟。除了登塔柱要忍受强风或日晒雨淋,在山区还要预防毒蛇出没或虎头蜂叮咬,若是遇到大雨、地震、台风前后或其他紧急状况,则由负责水土保持的大地工程处巡山员不畏恶劣天候或土石松动风险,前往边坡紧急巡检,确保缆车运作安全无虞。
有趣的是,相当讨喜的鹦鹉,却是令猫缆检查员十分头痛的“天敌”,因为它们会在塔柱上筑巢,破坏结构或咬坏线路,检查员经常需要上去驱赶,展开“防鹦鹉大作战”,因而额外增加工作负荷。
猫头鹰巡守队 守护台北山林
在多年前,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大地工程处就已成立水土保持查报员制度(习称巡山员),肩负守护山林水土资源、辅导农地水土保持等任务。
而随着经验累积及科技日新月异,巡山员不再孤军奋斗,而能通过卫星遥测异常状况,或是GPS系统、智能手机等辅助,让巡山“办案”更加安全、有效率。
当然,巡山员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要“爬山”,无论徒步或是使用摩托车、自行车,得在自己分派的山中“管区”巡查及辅导。这支守护山林尖兵又称作“猫头鹰巡守队”,由于台北市山坡地占全市面积55%,为避免山老鼠滥垦滥伐,遂成立山林巡守队,目前共有16人,并以山老鼠的克星“猫头鹰”为名。
拥有20多年资历的郑章旭回忆巡山员生涯,曾骑摩托车被野狗追,因山路陡峭摔倒,被虎头蜂叮咬,遇到毒蛇、猴群等动物,曾被搜证违规对象反跟踪等,郑章旭经常在山林中独自作业,遇到可疑的破坏山林对象或违建物,要胆大心细且机警,才不致危及生命或人身安全。
郑章旭说,虽然工作有辛苦的一面,但山上空气清新视野辽阔,可以感受山峰雄伟,欣赏老树弥坚,惊艳高山蓝鹊的华丽身影,坐看云彩变化或是孤傲鹰群翱翔纵谷……有时到山中神庙参拜一炷香祈求大家平安,或是到土地公庙当临时义工扫扫落叶,感受农民辛勤工作收成的喜悦等,都是辛苦中感觉乐趣美好的一面。
下水道“地下忍者龟”
一大清早,罗斯福路一家民艺店旁的巷道内,已有一群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沟渠清理员在人力班领班林信灿带领下,冒着风雨整装待命,准备爬进人孔盖清除垃圾淤泥。只见这群清理员有的身穿环保制服、戴头盔、着青蛙装、雨鞋或轻便雨衣,有的提水桶、拿挑担沟铲等,分工合作。
着青蛙装的清理员沿着人孔盖下的阶梯爬下箱涵(雨水下水道)或涵管,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凭着手电筒的微弱光线,先将淤泥铲入水桶,接棒给伙伴挂上吊钩,由孔盖上方的另一伙伴将水桶吊上来,装满两桶后,再以扁担挑到停于路旁的淤泥处理大车上,来回奔波,相当辛苦。
林信灿表示,像这样一个水桶大约装20到30公斤,每天大约要装满两车。这次人孔盖下的箱涵算是较新、也较为安全,有些老社区的地下箱涵状况很多,如年久失修、梯子毁坏、淤积严重,有时住户使用马桶秽物也会排到雨水下水道,在清理时会特别请住户暂时不要使用厕所。
雨水下水道的清理比污水下水道的环境要干净得多,不过靠近市场、夜市的地方,因为鱼肉清理或食物等所排的废水,味道还是很臭。他说,雨水下水道平常有水在流动,所以会看到鱼,最常见蜘蛛网或是蟑螂、老鼠等,有时看到这些“生物”反而安全,若遇到完全死气沉沉的环境时,则可能有不明气体或状况发生,更加危险。
“虽然很辛苦,但欢喜做甘愿受,工作时,附近住户会特别泡茶给我们喝,跟我们说谢谢、辛苦了,就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窝心。”林信灿说。
地下停车场维护者
“这边是我之前住过的‘套房’。”曾经是流浪汉的林秀铭推着清洁工具车,行经某个停车格时一边回忆一边说道,讲到心酸处时语带哽咽。
很多人可能对于台北车站地下停车场的印象,还停留在老旧、昏暗又脏乱,很多流浪汉群聚的栖身之地,不敢轻易涉足。为了解决设施老旧及服务机能不足等问题,台北车站东、西区地下停车场在启用20多年后,委托欧特仪股份有限公司营运管理,经过重新规划及改装,以“铁道艺象停车场”重新出发,成为台北车站的新亮点。
不过,当初在规划改装之前,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解决深夜200多名流浪汉群集停车场?于是,欧特仪公司出奇招,逐一与流浪汉面谈,若有生病者转介至医院或社福机构,有工作能力者则询问是否愿意留下来担任清洁员等工作;其中60岁的林秀铭态度相当积极,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如今他更升任组长,从工作中找回自信及被社会接纳的归属感。
回想过去经历,林秀铭年轻时曾从事五金冲床,左手3只手指遭辗断,8年前跟妻子离婚、又不想跟儿子住,就开始流浪的日子。他白天打零工,如当房屋广告举牌员,晚上就睡在台北车站地下停车场,三餐不继,曾连续3个月吃下架的过期面包,“就算是老鼠咬过的也要吃”,有时遇到强制驱离,各种屈辱都得忍受。如今他形容就像是从地狱到天堂,每个月有薪水可领,公司租房子给他住,扭开水龙头就有热水洗澡,真的很幸福。
原本欧特仪公司也曾对聘请流浪汉当全职人员经过激烈讨论,但之后看到他们的努力及称职的表现后,觉得“很感谢流浪汉成为我们的伙伴”。
“要做猫空缆车技术检查员这份工作,除了要有专业训练及熟悉机械外,更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没有惧高症,体能要好,还要有克服各种状况的应变能力。”台北地铁公司车辆处缆车中心维修预防检查股股长林平达说。
周一猫缆停驶的固定维修日,林平达头戴安全帽、背着防坠器、安全带等装备,全副武装准备爬上位于动物园站的T1塔柱,开始例行性的检查。高度将近七八层楼的塔柱,在绿色山壁衬托下宛如擎天柱,林平达身手矫健地登梯攀爬而上,很快就到达塔柱顶端,开始巡检及维护塔柱安全,检查螺丝是否松动、爬梯及各处焊接点是否有裂缝,若发现异状,便立即拍照后通知相关单位尽速前来维修。
为了确保猫空缆车的搭乘安全,台北地铁公司对于缆车系统的设施设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维修及保养计划,除了针对索轮组、缆车及缆索订定例行维修及年度大修的时间表外,对于塔柱安全也毫不马虎,不但有来自空中、地面及地下三方仪器共同监测,也会定期安排人员实地现场巡检,除了塔柱结构检测外,还要巡检周边山坡地的水土保持。
猫缆全线有25个墩座共47根塔柱,最高约10层楼高(T24塔柱28.86米),其中有大半位于偏远山区,需要在荒烟蔓草的山径中穿梭,加上身背重装备,对体力是一大考验。林平达说,从T1塔柱走到T2塔柱需要将近30分钟。除了登塔柱要忍受强风或日晒雨淋,在山区还要预防毒蛇出没或虎头蜂叮咬,若是遇到大雨、地震、台风前后或其他紧急状况,则由负责水土保持的大地工程处巡山员不畏恶劣天候或土石松动风险,前往边坡紧急巡检,确保缆车运作安全无虞。
有趣的是,相当讨喜的鹦鹉,却是令猫缆检查员十分头痛的“天敌”,因为它们会在塔柱上筑巢,破坏结构或咬坏线路,检查员经常需要上去驱赶,展开“防鹦鹉大作战”,因而额外增加工作负荷。
猫头鹰巡守队 守护台北山林
在多年前,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大地工程处就已成立水土保持查报员制度(习称巡山员),肩负守护山林水土资源、辅导农地水土保持等任务。
而随着经验累积及科技日新月异,巡山员不再孤军奋斗,而能通过卫星遥测异常状况,或是GPS系统、智能手机等辅助,让巡山“办案”更加安全、有效率。
当然,巡山员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要“爬山”,无论徒步或是使用摩托车、自行车,得在自己分派的山中“管区”巡查及辅导。这支守护山林尖兵又称作“猫头鹰巡守队”,由于台北市山坡地占全市面积55%,为避免山老鼠滥垦滥伐,遂成立山林巡守队,目前共有16人,并以山老鼠的克星“猫头鹰”为名。
拥有20多年资历的郑章旭回忆巡山员生涯,曾骑摩托车被野狗追,因山路陡峭摔倒,被虎头蜂叮咬,遇到毒蛇、猴群等动物,曾被搜证违规对象反跟踪等,郑章旭经常在山林中独自作业,遇到可疑的破坏山林对象或违建物,要胆大心细且机警,才不致危及生命或人身安全。
郑章旭说,虽然工作有辛苦的一面,但山上空气清新视野辽阔,可以感受山峰雄伟,欣赏老树弥坚,惊艳高山蓝鹊的华丽身影,坐看云彩变化或是孤傲鹰群翱翔纵谷……有时到山中神庙参拜一炷香祈求大家平安,或是到土地公庙当临时义工扫扫落叶,感受农民辛勤工作收成的喜悦等,都是辛苦中感觉乐趣美好的一面。
下水道“地下忍者龟”
一大清早,罗斯福路一家民艺店旁的巷道内,已有一群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沟渠清理员在人力班领班林信灿带领下,冒着风雨整装待命,准备爬进人孔盖清除垃圾淤泥。只见这群清理员有的身穿环保制服、戴头盔、着青蛙装、雨鞋或轻便雨衣,有的提水桶、拿挑担沟铲等,分工合作。
着青蛙装的清理员沿着人孔盖下的阶梯爬下箱涵(雨水下水道)或涵管,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凭着手电筒的微弱光线,先将淤泥铲入水桶,接棒给伙伴挂上吊钩,由孔盖上方的另一伙伴将水桶吊上来,装满两桶后,再以扁担挑到停于路旁的淤泥处理大车上,来回奔波,相当辛苦。
林信灿表示,像这样一个水桶大约装20到30公斤,每天大约要装满两车。这次人孔盖下的箱涵算是较新、也较为安全,有些老社区的地下箱涵状况很多,如年久失修、梯子毁坏、淤积严重,有时住户使用马桶秽物也会排到雨水下水道,在清理时会特别请住户暂时不要使用厕所。
雨水下水道的清理比污水下水道的环境要干净得多,不过靠近市场、夜市的地方,因为鱼肉清理或食物等所排的废水,味道还是很臭。他说,雨水下水道平常有水在流动,所以会看到鱼,最常见蜘蛛网或是蟑螂、老鼠等,有时看到这些“生物”反而安全,若遇到完全死气沉沉的环境时,则可能有不明气体或状况发生,更加危险。
“虽然很辛苦,但欢喜做甘愿受,工作时,附近住户会特别泡茶给我们喝,跟我们说谢谢、辛苦了,就会让我们觉得非常窝心。”林信灿说。
地下停车场维护者
“这边是我之前住过的‘套房’。”曾经是流浪汉的林秀铭推着清洁工具车,行经某个停车格时一边回忆一边说道,讲到心酸处时语带哽咽。
很多人可能对于台北车站地下停车场的印象,还停留在老旧、昏暗又脏乱,很多流浪汉群聚的栖身之地,不敢轻易涉足。为了解决设施老旧及服务机能不足等问题,台北车站东、西区地下停车场在启用20多年后,委托欧特仪股份有限公司营运管理,经过重新规划及改装,以“铁道艺象停车场”重新出发,成为台北车站的新亮点。
不过,当初在规划改装之前,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解决深夜200多名流浪汉群集停车场?于是,欧特仪公司出奇招,逐一与流浪汉面谈,若有生病者转介至医院或社福机构,有工作能力者则询问是否愿意留下来担任清洁员等工作;其中60岁的林秀铭态度相当积极,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如今他更升任组长,从工作中找回自信及被社会接纳的归属感。
回想过去经历,林秀铭年轻时曾从事五金冲床,左手3只手指遭辗断,8年前跟妻子离婚、又不想跟儿子住,就开始流浪的日子。他白天打零工,如当房屋广告举牌员,晚上就睡在台北车站地下停车场,三餐不继,曾连续3个月吃下架的过期面包,“就算是老鼠咬过的也要吃”,有时遇到强制驱离,各种屈辱都得忍受。如今他形容就像是从地狱到天堂,每个月有薪水可领,公司租房子给他住,扭开水龙头就有热水洗澡,真的很幸福。
原本欧特仪公司也曾对聘请流浪汉当全职人员经过激烈讨论,但之后看到他们的努力及称职的表现后,觉得“很感谢流浪汉成为我们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