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设置①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3+3”衔接中专业实训课程的衔接进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现有的专业实训课程,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中职已有实训成果,充分利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实训设施,建立了针对“3+3”衔接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衔接;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89-03
  一、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为不同教育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入口成为一个热点,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如一座桥梁,连接了从中职通往高职的道路,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除就业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升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无锡职业技術学院作为首批高职示范性建设院校,也积极投入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控制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积极响应,与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形成对口衔接合作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中职教育起点的高职教育与高中后为起点的高职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重点就中高职“3+3”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实训课程进行分析与讨论,对原有的高中起点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进行分析与调整,形成适应中职教育起点的高职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从而达成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衔接现状与衔接的问题
  在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中,可分为三种模式:一贯制模式,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与衔接模式;套办制模式,初中生入学,按中专教育先学习两年,之后考核分为两年中专教育与三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即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的中高职衔接属于传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由于两所学校各自办学,因此在衔接中必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设置课程时中高职只针对各自的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中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技能人才,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与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能力范围相对较宽。通过对各自的教学计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连续性,专业课程及实训等支撑课程衔接性较差,诸如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只是简单地加减,缺乏层次,教学内容缺少阶梯递进关系等,在实训课程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对职业教育来讲,实训课程是形成职业能力、达到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高职衔接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分析
  (一)中职实训课程
  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实训课程分布在必修课程的方向课程和平台课程中,共有机械制图实训(1周)、金属加工与实训(2+2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1+1周)、机械基础实训(1周)、中级工训练与考级(2+4周)、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2周)、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实训(2周)和顶岗实习(19周)共8项共37周实践教学,校内实训时间为18周。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职业基本操作能力、注重职业规范、形成职业基本技能,解决问题,与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二)高职实训课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机电技术基础平台课程和机电维修专门课程,实训课程分布在机电技术基础平台课程和机电维修专门课程中,共有专业认识(1周)、AUTOCAD实训周(1周)、钳工实训I(1周)、车工实训I(1周)、电工电子实训I(B)(1周)、电气控制实训(1周)、机械零部件的分析与拆装实训(1周)、简单PLC控制系统的制作实训(1周)、简单液压与气压系统的构建实训(1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综合实训(2周)、机电综合实训(2周)、工学结合(10周)、机电专业暑期顶岗实习(8周)和毕业设计(8周)共39周,其中校内实训13周,因工学结合,校内实训时间相对减少。课程体系中实训课程针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训内容培养从基本专业能力到方法能力,通过机电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直至方法能力,再通过工学结合、机电专业暑期顶岗实习使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得到培养,从而形成关键能力,与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相符。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对比
  在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机械制图实训一周,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有AUTOCAD实训周,其内容均为机械制图相关内容,中职实训为手工测绘,高职实训则为计算机绘图,有所不同。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金属加工与实训(2+2周),与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钳工实训I(1周)、车工实训I(1周)实训内容完全重合。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1+1周),而在有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有电工电子实训I(B)(1周),实训内容基本相同。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机械基础实训1周,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机械零部件的分析与拆装实训(1周)与其对应,实训所用载体有所不同。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中级工训练与考级(2+4周),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没有相应内容与之对应。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2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电气控制实训(1周)与之对应,但内容难度有所不同。中职的实训课程体系中有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实训(2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有简单液压与气压系统的构建实训(1周),高职实训内容以气动为主。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中专业认识(1周)、简单PLC控制系统的制作实训(1周)、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综合实训(2周)、机电综合实训(2周)是中职所没有的。在校外实习内容上,中职安排了19周顶岗实习,高职有10周工学结合、8周机电专业暑期顶岗实习,此外高职还比中职多了8周的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看出,中高职实训课程中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高职专业实训课程
  (一)专业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层次,中职招生层次也相对较低,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学生就业层次也不相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差一个层次。通过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相同科目的实训,在内容难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中职教育的实训培养目标着眼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的实训目标则更加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对合格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能力外,还需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以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这是在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所培养出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即关键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讲,在实训中,不但要求会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个人做不了的,还要学会与别人合作,当遇到问题时,还能通过个人的知识能力、动用周围人共同解决,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技能与职业知识的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初会能力。在中高职课程与实训衔接中必须更加关注这一点。
  在中高职衔接中,无论是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都存在课程名称与内容重复的问题,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时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名称与内容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重点是要做好真正的衔接,中高职实训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中职重点解决会做的问题,而高职实训中要在中职毕业生已有的基础上,达到更好层次的目标,更多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使合格毕业生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此外,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衔接。对对口衔接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来说,在确定对口衔接关系后,在实训设备设施的采购与设置上要有各自的侧重点,中职以基本、专业大类设备为主,而高职设置更先进、更专业、更综合、更接近生产实际的设备,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完成知识含量较高的技能培养。
  (二)针对中职毕业生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设置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本校的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近十年来不断探索和建设,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师资条件或实验实训设施都达到了较高层次的水平,依托于所在控制技术学院的基础实验实训室及本专业自建的十余个专门实验实训室以及多年累积的校外实训基地,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任务,结合以上分析,综合现有条件,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3+3”中高职衔接高职实训课程如下:
  1.专业认识(1周):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与相关专业知识;参观校企合作企业生产流程的及其主要产品;了解所在产业背景及其发展前景;请企业实践专家讲座;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2.钳工实训I(1周):进一步提高已有钳工技能。
  3.车工实训I(1周):提升车工技能,包括简单车刀的磨制。
  4.电工电子实训I(B)(1周):进一步熟练电工技巧与规范。
  5.機械微机辅助设计实训(2周):上机学习二维绘图、三维立体建模软件,出工程图,并结合机械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强度、刚度的验算。
  6.机械零部件的分析与拆装实训(1周):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自制专用机械手拆卸、测量、装配、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及产品设计、改进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学习机械产品的基本设计方法、金属材料的选用、机械零件的测量、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等。
  7.电气控制实训(1周):从简到难,根据控制要求对电气元件选型,强调自主设计控制电路,搭建实际电路、对电路进行功能调试、故障检修等。
  8.简单气压系统的构建实训(1周):根据要求对气动元件进行选型,设计简单的气动系统,结合电气控制进行安装与调试。
  9.简单PLC控制系统的制作实训(1周):简单综合实训课程,结合自制专用机械手,根据动作要求,参考现有系统,选择电气控制元件,设计控制系统,搭建与实现要求的控制功能。
  10.机电综合实训(2周):根据MPS模块化生产线的机械装置工作要求,从单站PLC控制程序的设计,到整个系统软硬件联调等过程,学习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与系统软硬件联调的具体过程。
  11.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综合实训(2周):大综合实训课程,以自制购物车自动生产线为实物载体,融电机驱动、气动、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等多种相关技术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12.机电岗位实践(4周):通过4周的企业岗位实践,熟悉企业生产实际环境,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中,为将来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3.毕业设计(8周):主要完成一个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或设计开发的项目,以训练专业综合职业技能。
  14.机电专业毕业实践(10周):主要熟悉未来从业岗位的业务范围、从业要求及其职业规范等。
  校内校外实训共36周,其中校内实训14周。
  五、小结
  经过对比、分析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3+3”对口衔接的高职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从简到难,逐步深入,兼顾中职学生已有技能,与高中后高职实训课程又有所不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从基本职业能力到关键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而且该实训课程体系依托于本专业现有丰富的实训条件及雄厚的师资,能够较好地实现实训教学目标,从而全面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语,2007(3):52-53.
  [2]赵锦,李名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0(8):26-30.
  [3]崔戴飞,徐云青.中高职衔接: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9.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通篇屡见“民”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
哈尔滨市道里区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努力探索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的主要路径:一、沿江开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一个地区达到宜居的标
近年来,鹤岗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部署,坚持以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确定了抢先建设东部煤电化能源
克山县作为齐齐哈尔市乃至全省的农业大县之一,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制约,经济发展步伐较慢。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仅7700万元,工商税收只有6000多万元,县内规模以上企业仅
The error propagation features with R-matrix model fitting ~7Li,~(11)B and ~(17)O systems havebeen researched systematically.Some laws of error propagation hav
虽然在交易截止时间之前,各种大大小小的交易满天乱飞,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肥皂剧罢了。长话短说,让我们用以下
2003年,CIAE-AMS研究继续集中在测量技术与交叉学科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AMS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下: 1)诸如182Hf、151Sm、93Zr、99Tc等重核素的测量方法研究,实现了
1958年,一位名叫亚力山大·布拉德肖(Alexander Bradshaw)的学童看到《每日镜报》第一版上印着一幅海洋波涛的照片,报上刊登的大字标题“核聚变——能用十亿年的能量之源”
【美国《核新闻》2003年8月刊报道】 一家环境与工程服务公司2003年6月25日宣布,为了处理美国能源部(DOE)汉福德前钚生产厂的核废物,公司完成了首次核废物玻璃固化的全规模
我国有数位在古体诗词写作上颇有成就的集邮爱好者,而江阴胡少吾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胡少吾生于1913年,祖籍安徽休宁,1949年迁至江阴。胡老从事金融工作,严身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