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q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探索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路径方面,商业可持续已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一种共识,其核心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以高利率覆盖小企业贷款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实现小企业贷款商业化运作。自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后,上述理念终于有了实践的土壤,但高利率能否成为化解小企业贷款难之“灵丹妙药”,除受制于信贷配给因素外,还须理性地思考几个问题。
  
  如何认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而为所经营的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工作,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银行而言,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且并不在少数),商业银行发放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从现实情况看,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一定大于大企业吗?理性地看,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其实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定比大企业大。违约行为依其行为主体的主观作用又分主动违约和被动违约,分析企业主动和被动违约的情形,得出的结论也许恰恰相反。一方面,小企业主动违约的概率一般小于大企业。有研究结论表明,大企业违约的情况下,小企业未必愿意违约,小企业主动违约的意愿明显弱于大企业。另一方面,小企业被动违约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大企业。被动违约一般源于企业经营项目的失败。由于小企业承受市场、政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损失时,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权衡模式发生了逆转。在项目失败或亏损情况下,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因此,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程度及其表现形式应理性地分析。要走出“小企业不守信”的思维定式,一分为二地剖析小企业的风险所在,特别是对拟授信的小企业,要以专家的眼光判断其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以对小企业“软信息”的充分占有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动,并据此确定较科学合理的风险溢价。这正是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所在、风险所在,也是对银行经营风险的能力之考较。
  
  理性看待贷款利率松绑效应
  
  以往对商业银行而言,对于向小企业贷款,自有其成本——风险方面的考虑:小企业贷款数额小,风险高,与大企业贷款相比成本要高得多,因此明显缺乏贷款动力。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无疑给予了银行机构自主定价的巨大政策空间,也为打破小企业贷款难僵局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理的定价来覆盖小企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并获取目标利润,从而实现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但是,这仅是理论上的判断或决策层的良好愿望。现实情况是,贷款利率松绑两年来对商业银行拓展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效应并非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好,银行在贷款上基本还是实施低利率策略。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在目前利差足够提供银行丰厚利润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缺乏承担更大风险的动力。在信贷投放上,银行宁愿以较优惠的利率去竞逐大企业、高端客户,而不愿冒险去开拓高利率的小企业贷款。因为,将贷款投向大企业,按照目前的利差水平,即使以最优惠的利率,经营者仍可获得较丰厚的利润,并可免去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因降低信贷审批门槛(这是银行进入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无奈之举)、出现风险所招致的监管问责等问题。这种情形,在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尤其突出。恰如麦金农所描述的,“银行信贷仍然是某些飞地的一个金融附属物。”由于对风险的厌恶,这些“飞地”客户就成了国内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客户,而不论其中是否存在重复的投融资,是否存在低效率的行为。
  二是客观存在的逆向激励使银行在利率上浮时心存疑虑,弱化了贷款利率的松绑效应。银行控制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最有效方式似乎是利率上浮。但是,由于商业信贷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当贷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银行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道德风险。这意味着在银行收益与贷款利率构成的坐标系中,贷款利率有一限度,越过此限度后,银行的预期收益将随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因此,面对小企业,银行所要考虑的问题往往不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借款者能否偿还贷款。由于逆向激励的存在,因为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商业银行没有动力运用不设上限的贷款利率。
  
  利率覆盖风险的可能性
  
  尽管理论上央行已经放开贷款利率上限,银行可以通过提高风险溢价来获得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外收益,覆盖高风险。但实际情况是,即使银行愿意以高利率规避高风险,却未必能以高收益来弥补和消化风险损失。从逻辑上分析,贷款利率覆盖风险的研究前提应是组合贷款而非单笔贷款。就单笔贷款而言,一旦出现风险,本息无法收回,则无论其合同利率有多高,都不能覆盖其自身的风险(而且,较高的合同利率反映在欠息上,实际上是增大了风险总量)。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可以用来覆盖或部分覆盖风险的是贷款的担保。因此,笔者以为,利率覆盖风险的涵义可理解为:以部分贷款成功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弥补个别贷款失败所造成的本息损失。其立足点应是组合贷款,只有在讨论组合贷款的定价时,以利率覆盖风险才有实际意义。那种认为利率覆盖风险就是要保证每一笔贷款都有利可图的观念显然是与现代银行经营理念相悖的。
  实践中,受现行体制的影响,以利率覆盖风险的定价机制客观上也存在失灵的地方。典型的例证是,由于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利润要上缴,而一旦形成的贷款坏账却往往由于受到有关规制约束难以及时得到消化。这样就会造成高利率与高风险的实际错位,即理论上高利率可以覆盖高风险,但由于实际操作上存在上述情况,使已记入贷款价格并反映为利润构成部分、本应用来弥补亏损的高利息被抽走,高风险却实实在在被留了下来。此外,高利率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冲突也现实存在。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目前高院对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借贷行为仍持不予保护态度,给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带来现实的困惑。
  
  评估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
  
  如果说松绑的利率为银行拓展小企业贷款提供了一件“利器”,那么能否正确、技巧地使用这一“利器”,关系到银行能否真正打开小企业工作局面,获取自身的目标利润,实现自身的市场战略。这就涉及到银行在利率上限放开后的定价能力问题。实际情况是,国内商业银行尚缺乏使用利率这一“利器”的内功。尽管各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定价方面都已或浅或深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些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风险定价模型,但所采取的方法或模型总体还显粗放或停留在理论上,简单地依据客户贡献度、信用等级、贷款担保方式等指标实行加点上浮。至于所确定的贷款利率能否覆盖成本和风险、覆盖到什么程度,几乎没有多少银行能说清楚。一旦利差收窄,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无疑将面临严峻考验。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定价能力方面存在三大软肋。
  成本管理和核算水平滞后。目前,银行核算贷款成本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流程式的方法,还没有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因此无法了解每笔贷款的成本,特别是银行在搜集小企业“软信息”方面所花费的无形成本,这使银行在面对信息不透明、成分复杂的小企业并进行贷款定价决策时非常被动。
  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滞后。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溢价水平是小企业贷款科学定价的重要环节,而计算客户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是关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尽管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部分银行建立了自己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但是,相对风险定价的要求而言,这些系统尚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陷:一是评价目标针对的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这就制约了银行对单笔贷款独立定价的能力。二是风险等级的确定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支撑。由于国内银行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包括相当一段时期(至少5年)的数据库,因此无法测算客户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也就难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定价模型;三是信用评估系统覆盖面较窄,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无法评价小企业客户。
  风险定价的人才和技术滞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一流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支专家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在设计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建立贷款定价机制时,往往在数据的搜集、分析及制度的制定等方面产生与实际较大的偏差,使得所制定的定价机制可操作性不强,贷款定价的准确性即覆盖成本、风险的程度难以置信。表现为:一是风险未计入成本,风险覆盖能力弱。二是定价方式单一,忽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实际中,银行在定价操作上仍惯于使用固定利率,甚少使用浮动利率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导致定价方式与风险防范要求极不对称,潜在利率风险较大。三是缺乏灵敏的市场价格反应机制。还有相当一部分银行仍未走出传统的规模竞争模式,对利率管理不甚重视或管理水平较弱,对市场价格反应不灵敏,不能根据市场规则灵活调节贷款定价的高度,其结果导致银行合理收益或市场份额流失。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浙江监管局)
其他文献
上午,和母亲一起收拾旧衣物,偶然间,翻到一件我孩提时的衣裳。  母亲盯着它出了神,黝黑的脸上满是安详,双眸中闪烁着难以言表的喜悦。良久,她开口道:“泽徐,这是你舅小时候穿不了的,留下来给你穿。你小时候最喜欢穿这件衣服了。”母亲陷入了片刻沉默,又说:“那时候的你呀,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娃娃。还记得你刚学走路时就摔了一跤,你赖在地上打滚,向我伸出肉嘟嘟的小手,噙着泪要妈妈抱……”说到这,我和母亲都笑了。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了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品牌竞争的新阶段,拥有占有统驭地位品牌的商业银行,最终将把银行的竞争引入标准与制度竞争的新层面。领先银行将成为行业标准、业务规范的制订者,从而也将成为行业的主导者。    银行品牌核心理念的提炼与外化    品牌首先要有一个简单而清晰,能够体现在各个产品和各服务领域的核心理念,从而构成品牌的灵魂。银行产品具有高同质性、高可复制程度、技术壁垒较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建立高技术含量的低成本,放弃单一的低价优势构建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
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不仅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由于饮食起居、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甚至在外貌、形体、举止上也会出现诸多相似的地方,这便算得上是幸福生
期刊
良好的音准是合唱艺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合唱队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除了声部繁多、织体复杂、作品风格等影响合唱音准之外,呼吸、共鸣、换声区等发声方法的正确运用也是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分析和总结60多年来党在这方面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领导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对高校领导的体制也处在不断地调整和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她自称为"岛民",在不同的岛之间跋涉——现实中的岛,以及文艺领域中的"岛"——是漂移者的代表。漂移让她获得创作的活力,却不会有失去根的感觉,因为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过:"对于一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包含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学科特征,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应用便捷、共享性强等优点,那么如何将微课模式更好
[摘 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也直接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和教学的改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的追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对美的追求。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方式,也是陶冶情操的关键,因此,普及舞蹈文化非常必要,也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现阶段开展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找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全面推动舞蹈教学的展开。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一谈提高高职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